1867年11月7日,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生于波兰华沙。居里夫人1891年到巴黎学习,先后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1895年她和皮埃尔·居里结婚,开始共同研究放射性现象;1898年,居里夫妇宣布发现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1906年皮埃尔·居里逝世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放射性,并于1911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奖。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逝世。 |
1878年11月7日,继居里夫人之后的第二位伟大的女科学家莉泽迈特在维也纳诞生。莉泽迈特在柏林大学与哈恩一起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镤”,并研究了镤和镭元素的放射性分裂。之后她又对哈恩等所发现的中子轰击铀的核裂变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和数学计算,她的这一成果大大促进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 |
2024/10/13 下午9:36:58
1 个月前就得知了母校上海师范大学 70 周年校庆了,不过也就是知道而已,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激动。两天前看到了返校日的活动宣传,突然有了去一次的念头。只想一个人静静地走,看看还能激起多少回忆。
特意提早出发,8 点坐地铁来到了漕宝路桂林路口,是为了想先游览一下桂林公园和康健园,虽然这两个公园就在学校隔壁,但大学四年从未去过,最近的一次还要追溯到初二的学校春游,和同学自己坐 43 路公交车在门口集合,结束后自己回家,放到现在学校恐怕要被口水喷死了吧。正值桂花盛开,是游览桂林公园的好时光,这个时候也是曾经的桂花节举办时段——晚上的桂林路上挤满了小吃、服装、小商品的货摊,不过也就大一时还新奇时去逛过。桂林公园比记忆中的大,逛了好一会儿才出门去往对面的康健园,由于当时的不成熟,康健园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回忆。
九点左右正式进入了西部校区的大门。当年每周日吃完晚饭,就骑车从顺昌路的家出发,沿着徐家汇路、肇嘉浜路至徐家汇,左转沿漕溪北路至漕宝路右转,然后到桂林路就到了,约 10 公里 1 小时的行程。骑车时听着随身听,那时大学新生的标配大概就是随身听了,爱华买不起,选了个比较便宜的建伍,好像 200 多元吧,配上 1993 年火爆的张学友的《吻别》,9.8 元一盘,到校差不多正好听完,后来买不起磁带,随身听沦为了收音机。
进门后沿红色路线直奔寝室,学思西路左边是球类馆,曾经作为物理系选手参加过排球赛,右手是上师大标志性的主楼,但留下印象的却是另一侧的西一、西二教室——大一时在那里上军事理论、马列毛思想的公共课、考试临近时的通宵复习。到底在学勤路右转,学府路左转直奔寝室。学府路右侧有拉面馆,隔段时间会在晚上买 2、3 两炒面片解馋,自认是炒面片上师大最好吃的食物,旁边还有个简陋至极的卡拉 OK,大一时班级活动还去过一次。依稀记得旁边房间还挂着一块牌子,上书“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只是从未见过学员。呆的时间最长的西八 218 室已不复存在,名称未变,但已成为了一栋高楼,没什么感觉了。耳边传来脑海中的歌——赵传的《爱要怎样说出口》,大约是 1994 年隔壁西九楼天天外放,听出老茧了。
至少在大一、大二应该是有早八课的,每天沿着蓝色路线到教室上课——就像康德的“哲学家小道”——这条路是不是可以被叫做“未来物理教师之路”呢。途径体育系、化学系的老房子,在图书馆处转弯,过了电教系的大楼就是物理楼。女同学很认真,早早占好了教室前 3 排的座位,男生很自觉地坐到后面几排。楼上是实验室,留下印象的实验一个是密立根油滴实验,在黑屋子的盯着油滴看,出来后两眼发花;一个是数字电路用面包板搭了一个加法器。
上完课回寝室拿上两个搪瓷盆沿着绿色路线到到香樟苑干饭,学子路右侧是桃李居,四年中囊中羞涩,只在散伙饭时去过一次。左侧是打开水的地方,从开学初整整齐齐的八个热水瓶,不到 1 年就敲剩下硕果仅存的一个,大家都懒得、穷得不想重买瓶胆,只能轮流去打水,都忘了冬天一寝室人是如何喝热水、洗热水脚的了。食堂里印象最深刻的食物是豆腐花和肉馒头,倒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好吃,而是因为便宜!通常一顿饭一荤一素大概要 4 元,而它们 3 元就能拿下。师范生还有每月 35 元的津贴,以饭菜票的形式发放,记得当年每个星期五回家父母给 50 元,算下来吃饭一个星期就要 40 元,想买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
2024/6/17 下午11:22:38
GPT 为啥这么好使
如何一个东西明明不好使但是居然好使,科学就该出场了;如果一个东西应该好使可是不好使,工程学就该出场了。
science is when it works but shouldn't,engineering is when it doesn't work but should.
—— OpenAI 首席执行官阿尔特曼(Sam Altman)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