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三节 动能 动能定理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 7–18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教材图 7–18 与图 7–19 均与水流的动能有关。这些都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际场景,有助于动能概念的引入。在初中关于动能定义及其与质量和速度的定性关系基础上,借助实际场景引发学生关于利用动能做功的联想。

 

第三节 动能 动能定理

本节编写思路

本节以水流做功的场景引出动能概念。

首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匀加速直线运动,研究合力的功与运动状态改变的关系,导出了动能定理的关系式,由此表明物体所受合力对空间的累积效应导致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再定义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动能。让学生知道动能的定义绝非凭空建立,由此体会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动能的定义后继续介绍生产生活中利用动能的事例,深化对动能的理解。在“拓展视野”中,不仅分析了风力发电机的发电功率,还建立一种分析连续流体动能的模型。

最后在示例中定量分析变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体验运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分析问题的不同特点。

学习过程中经历对动能定义的深入理解,有助于能量观念的形成。经历推演和物理建模过程,有助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建立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图 7–19  水碾

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kinetic energy。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人类活动中,利用动能的实例很多。图 7–18 所示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就是利用水流由高处下落后的巨大动能发电。图 7–19 所示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我国古代的一种农业机械——水碾,水碾也是利用水的动能做功的装置。

如何计算动能?

如图 7–20 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初始位置 A 时的瞬时速度为 v0,经过位置 B 时的瞬时速度为 vt。物体的位移为 s

图 7–20  物体向右做直线运动

第三节 动能 动能定理

 

由于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所受合力 F 为恒力,设物体的加速度为 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动能的定性概念,知道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本节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研究物体运动过程中合力做的功所引起的运动状态改变,由牛顿第二定律以及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导出式(3)。推导过程中,\(\frac{1}{2}\)mvt2、\(\frac{1}{2}\)mv02 都仅与物体的瞬时速度和质量有关,且 \(\frac{1}{2}\)mvt2 − \(\frac{1}{2}\)mv02 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相等,联系初中已有的“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和转换的过程”以及动能与质量、速度定性关系等知识基础,可以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动能,并得到 W = EktEk0。借此让学生体会动能的定义(较为明显的是系数为 \(\frac{1}{2}\),而不是 1)并非凭空引入。

                          \[{F_合} = ma \tag{1}\label{1}\]

由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a = \frac{{v_t^2 - v_0^2}}{{2s}} \)                                                            (2)

将式(2)代入式(1)可得                       \({F_合} = m\left( {\frac{{v_t^2 - v_0^2}}{{2s}}} \right)\)

整理后得                                              \({F_合}s = \frac{1}{2}mv_t^2 - \frac{1}{2}mv_0^2\)

令                                                                  \({E_{kt}} = \frac{1}{2}mv_t^2\)  ,\({E_{k0}} = \frac{1}{2}mv_0^2\)

则                                                                  \({F_合}s = {E_{kt}} - {E_{k0}}\)                                               (3)

式(3)左边为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Ek0Ekt 与功的单位相同。我们把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二次方乘积的一半,称为物体的动能,用符号 Ek 表示,即

\[\color{#357A4A}{{E_k} = \frac{1}{2}m{v^2}}\]

Ek0Ekt 分别为物体在 AB 两个位置的动能,Ek0 为初位置的动能,Ekt 为末位置的动能。

动能是标量,动能的单位是千克·米2 / 秒2(kg·m2/s2),也就是焦耳(J)。动能和速度一样,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如何利用物体的动能?

具有动能的物体可以对其他物体做功。如图 7–21 所示,水电站通过大坝将高处的水流集中后引至低处的水力发电机组,水流对发电机组中水轮机的涡轮(图 7–22)产生冲击作用并使之转动,涡轮则带动与其连接的发电机发电。

教材图 7–21 和图 7–22 向学生展示水力发电的实际场景以及水力发电机的重要部件——涡轮,让学生较形象地感受水力发电利用水流动能的情景。教师可视情况介绍潮汐发电站的原理。

图 7–21  水力发电示意图

图 7–22  水力发电机的涡轮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图 7–23  风力发电机示意图

人们很早就利用空气的动能通过风车来抽水、磨面……现在,人们感兴趣的是如何利用风发电。风力发电就是利用空气流动的动能带动风力发电机(图 7–23)的叶片旋转,再通过齿轮增速箱提升旋转的速度来驱动发电机发电。根据目前的技术,风速约 3 m/s 时风力发电机便可以开始发电。风力发电具有廉价、清洁、可再生等优点。

通过简要介绍水力发电、风车抽水、风力发电、水切割机、动能武器等事例,展示动能在多种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关于水切割机、动能武器的介绍,建议结合相关视频资料实施。教师可视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结合第五章中圆周运动的知识,猜想教材图 7–23 中齿轮增速箱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查阅文献验证猜想。

除了发电以外,水切割机利用高速射流的动能进行高效率的冷切割加工,具有对切割材质理化性能无影响、无热变形、切缝窄、精度高、切面光洁、无污染等优点。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动能武器——动能拦截弹能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拦截并摧毁诸如卫星或导弹弹头等高速飞行的目标。

 

图 7–24  研究风力发电
机功率的模型

通过适当简化和抽象,可以用图 7–24 所示的模型研究影响风力发电机发电功率 P 的主要因素。

设风力发电机叶片长度为 r、空气均匀且密度为 ρ、风速恒为 v。时间 t 内流经叶片的空气都在图中长为 d 的圆柱体内,该柱体的底面积为 A = πr2。设圆柱体中的空气质量为 m,这些空气的动能为

                                                       \({E_\rm{k}} = \frac{1}{2}m{v^2}\)

式中                                                   \(m = \rho Ad = \rho \pi {r^2}vt\)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时间 t 内流过风车叶片的空气动能为

\[{E_\rm{k}} = \frac{1}{2}m{v^2} = \frac{1}{2}\rho \pi {r^2}{v^3}t\]

则单位时间内流过风车叶片的空气所具有的动能为

\[\frac{{{E_\rm{k}}}}{t} = \frac{1}{2}\rho \pi {r^2}{v^3}\]

流过风车叶片的动能有一部分被用来对叶片做功、发电。可以认为,风力发电机的发电功率P ∝ \(\frac{{{E_\rm{k}}}}{t}\),即 Pr2v3

此处设置“拓展视野”是为了介绍绿色能源——风能。与传统水力发电相同,风力发电也是利用连续流体的动能。这里介绍的一种建模方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学。

力对物体所做总功的效果是什么?

具有动能的物体可以做功,对物体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补充介绍质点组的动能定理。

对于含有多个质点的质点组而言,质点组动能的增量等于外力、内力对系统所做功的代数和,即

\[{W_外} + {W_内} = \sum\limits_{i = 1}^N {{E_{{\rm{k}}ti}}}  - \sum\limits_{i = 1}^N {{E_{{\rm{k0}}i}}} \]

可以用冰面上两人互推的例子加以说明。通过用牛顿定律推演动能定理的过程说明牛顿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核心地位。事实上,动量定理、角动量定理均可由牛顿定律推演得出。

第三节 动能 动能定理

 

Fs = EktEk0 反映了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即物体受到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这一规律被称为动能定理(theorem of kinetic energy。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也可以写成

\[{W_合} = \Delta {E_{\rm{k}}} = {E_{{\rm{k}}t}} - {E_{{\rm{k}}0}}\]

式中,W 为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或各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ΔEk 表示动能变化量,Ekt 为末动能,Ek0 为初动能。

W > 0 时,ΔEk > 0,表示合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当 W < 0 时,ΔEk < 0,表示合力做负功,动能减小。

我们虽然是从受恒力作用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推导得到动能定理,但是进一步的理论推导可以证明,动能定理对于变力做功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过程依然成立。

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可以导出动能定理。这表明动能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推论,由牛顿第二定律还可以推演出其他重要的力学定理,这体现了牛顿力学的简约美。

 

图 7–25

小球的运动

 

 

 

 

示例  如图 7–25 所示,长为 l 的轻质细绳下端悬挂一质量为 m 的小球,用大小为 F 的水平拉力将小球由静止开始从最低点 A 拉至 B 点,∠AOB = θ,在此过程中细绳始终绷直。若不计空气阻力,求小球到达 B 点时的速度大小 v

示例选择小球受到变力作用的曲线运动,教师需指明此情况选用动能定理而不用牛顿定律分析的理由。在教材第 61 页示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牛顿定律的解题思路,体会动能定理解题思路的特点——只关注物体的初、末状态和全过程所做的功。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将小球由 A 缓慢推至 B 的过程,注意配合教材第 68 页正文内容,总结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师可设计关于平抛运动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平抛运动的结论论证动能定理也适用于平抛运动。

分析:小球受到重力、水平拉力和绳子拉力的作用。小球运动过程中,重力做负功,水平拉力做正功,这些都是恒力的功,可以计算。而绳子拉力虽然是变力,但始终与小球的速度垂直,所以绳子拉力不做功。用动能定理可求出小球到达 B 点时的速度大小。

解: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s = lsinθ;在竖直方向的位移是

\[h = l - l\cos \theta = l(1 - \cos \theta )\]

小球从 A 点到 B 点的运动过程中,水平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根据动能定理,水平拉力与重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动能变化量,可得

\[Fs - mgh = \frac{1}{2}m{v^2} - 0\]

即                                                    \(Fl\sin \theta - mgl(1 - \cos \theta ) = \frac{1}{2}m{v^2}\)

由此可得

\[v = \sqrt {\frac{{2l}}{m}[F\sin \theta - mg(1 - \cos \theta )]} \]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1)确定研究对象;(2)根据运动过程确定各力做功的情况;(3)确定物体初状态和末状态的动能;(4)根据已知条件列出表达式求得结果。

与牛顿运动定律一样,动能定理也是解决力与运动变化关系的重要规律。但由于动能定理不涉及加速度、时间等物理量,所以在处理过程较为复杂的运动问题时有明显的优越性。此外,动能定理也被广泛用来处理变力、冲击力等作用过程更为复杂的运动问题。

 
  1. 判断下列关于动能的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1)动能大的物体,速度一定大。

(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动能一定变化。

  1. 估算下列物体的动能,并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1)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客车中的乘客。

(2)从十楼阳台落至地面的花盆。

(3)空中飞行的子弹。

(4)被快速抽击的乒乓球?

  1. 质量为 1 500 kg 的汽车的行驶速度从 10 km/h 加速到 20 km/h,再由 20 km/h 加速到 30 km/h。分析比较上述两段过程汽车动能的变化量?
  2. 质量为 400 g 的足球以 2 m/s 的水平速度撞击墙壁,并以 1 m/s 的速度反向弹回?求碰撞过程中足球速度和动能的变化量。

图 7–26

  1. 弓弦对 85 g 的箭的作用距离为 75 cm,平均作用力大小为 105 N,求箭离开弦时的速度大小。
  2. 如图 7–26 所示,长 l = 1 m 的轻质细绳下端悬挂质量 m = 1 kg 的钢球,对钢球施加水平恒力 F = 10 N,将小球从最低点 A 由静止开始拉动,且拉动过程中细绳始终绷直。若不计空气阻力,g 取 10 m/s2,求:

(1)细线转过 θ = 30° 时,钢球的速度大小 v1

(2)细线转过的最大角度?

 

问题与思考解读

1.参考解答:(1)不正确。动能与质量和速度大小都有关系,动能大的物体质量可能很大,但速度不一定大。

(2)不正确。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只与速度大小有关,变速运动可能是速度方向变化而大小不变,动能也可能不变。

命题意图:通过问题辨析,加深对动能概念的理解。

主要素养与水平:科学推理(Ⅰ);交流(Ⅰ)。

 

2.参考解答:(1)估计乘客质量为 60 kg,高速公路上客车速度 v = 100 km/h ≈ 28 m/s。故其动能 Ek = \(\frac{1}{2}\)mv2 = \(\frac{1}{2}\)×60×282 J ≈ 2×104 J。

(2)估计花盆质量为 5 kg,层高约 3 m,花盆的下落高度 h 约为 28 m。忽略花盆落地过程中的阻力,由动能定理知 WG = ΔEk = Ek − 0,故Ek =WG = mgh = 5×10×28 J = 1.4×103 J。

(3)估计子弹质量为 10 g,即 0.01 kg,速度为 500 m/s。故其动能 Ek = \(\frac{1}{2}\)mv2 = \(\frac{1}{2}\)×0.01×5002 J ≈ 1.3×103 J。

(4)估计乒乓球质量为 3 g,即 0.003 kg,速度为 50 km/h,约 14 m/s。故其动能 Ek = \(\frac{1}{2}\)mv2 = \(\frac{1}{2}\)×0.003×142 J ≈ 0.3 J。

命题意图:通过估算,认识生活中动能的数量级,形成能量观念,提升安全意识。

主要素养与水平:能量(Ⅰ);科学论证(Ⅰ)。

 

3.参考解答:10 km/h ≈ 2.78 m/s,20 km/h ≈ 5.56 m/s,30 km/h ≈ 8.33 m/s,动能增量 ΔEk = \(\frac{1}{2}\)mvt2 − \(\frac{1}{2}\)mv02 = \(\frac{1}{2}\)m(vt2v02)。

从 10 km/h加速到 20 km/h,ΔEk1 = \(\frac{1}{2}\)m(vt2v02) = \(\frac{1}{2}\)×1 500×(5.562 − 2.782) J ≈ 1.74×104 J;

从 20 km/h 加速到 30 km/h,ΔEk2 = \(\frac{1}{2}\)m(vt2v02) = \(\frac{1}{2}\)×1 500×(8.332 − 5.562) J ≈ 2.89×104 J;

虽然速度的增量都是 10 km/h,但从 20 km/h 加速到 30 km/h 过程的动能增量更大。

命题意图:区分速率变化和动能变化,形成能量观念。

主要素养与水平:能量(Ⅰ);科学论证(Ⅰ)。

 

4.参考解答:由题意知,碰撞过程中足球速度的增量 Δv = vt v0 = (− 1 − 2)m/s = − 3 m/s(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动能增量 ΔEk2 = \(\frac{1}{2}\)m(vt2v02) = \(\frac{1}{2}\)×0.4×(12 – 22) J = − 0.6 J。

命题意图:区分速度变化和动能变化,形成能量观念。

主要素养与水平:能量(Ⅰ);科学推理(Ⅰ)。

 

5.参考解答:由题意知,弓弦对箭做功 W = Fs = 105×0.75 J = 78.75 J。由动能定理 W = ΔEk = \(\frac{1}{2}\)mvt2 − \(\frac{1}{2}\)mv02 = \(\frac{1}{2}\)mvt2 – 0 知,vt = \(\sqrt {\frac{{2W}}{m}} \) = \(\sqrt {\frac{{2 \times 78.75}}{{0.085}}} \) m/s ≈ 43.05 m/s。

命题意图:模型化情境中动能定理的简单应用。

主要素养与水平:模型建构(Ⅰ);科学推理(Ⅰ)。

 

6.参考解答:(1)细绳从最低点 A 由静止开始转过 30° 的过程中,仅有重力 G 和恒力 F 对小球做功。

W = Fscosθ 知,WG = − mgh = − mgl(1 − cosθ) = − 1×10×1×(1 − cos30°) J ≈ − 1.34 J,WF = Flsinθ = 10×1×sin30° J = 5 J,总功 W = WG + WF = − 1.34 + 5 J = 3.66 J。

由动能定理知 W = ΔEk = \(\frac{1}{2}\)mvt2 − \(\frac{1}{2}\)mv02 = \(\frac{1}{2}\)mv12 – 0,故 v1 = \(\sqrt {\frac{{2W}}{m}} \) = \(\sqrt {\frac{{2 \times 3.66}}{{1}}} \) m/s ≈ 2.71 m/s。

(2)小球从最低点 A 由静止开始转过最大角度 θm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知 W = WG  + WF = ΔEk。又因为最大角度时速度为零,故 WG + WF = 0 − 0,即 − mgl(1 − cosθm)+ Flsinθm = 0,− 10×(1 − cosθm) + 10sinθm = 0,即 cosθm + sinθm = 1,解得 θm = 90°。

θm = 90° 对应细绳处于水平位置,因此全过程重力对小球做负功 − mgl,力 F 对小球做正功 mgl,两者抵消,动能增量为零。

命题意图:模型化情境中功能定理的应用。

主要素养与水平:模型建构(Ⅰ);科学推理(Ⅱ)。

文件下载(已下载 250 次)

发布时间:2022/2/11 下午4:38:30  阅读次数:8557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