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波在反射与折射过程中偏振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光是横波,因此有偏振现象。但自然光不是偏振光,这是因为自然光中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都存在,并且任何方向都没有优势。光在反射和折射过程中,偏振态会发生变化。自然光经过反射后常常显示偏振的特点。

太阳光及火焰等发出的光称为自然光,它不是偏振光,经过偏振片后,成为线偏振光。阳光经水面或其他物质反射后的光,常常是部分偏振光。

一、自然光与偏振光

光波是电磁波,它是纯横波,这是指传播过程中振动着的电矢量和磁矢量都与传播方向垂直,由于光在和物质相互作用时起主要作用的是电矢量,因此常以电矢量作为光波传播过程中的振动矢量代表。

自然光,即是指由太阳、火焰等自然光源直接发出来的光,并不显现横波的特性。

如图 1(a)所示,如果我们让太阳光垂直穿过一个圆形孔洞,在孔洞后面平行放一个屏幕,则屏幕上将出现一个圆形亮斑。在孔洞处放一个偏振片 A,如图 1(b)所示,则可看到屏幕上的亮斑亮度减弱。让偏振片 A 绕其中心轴旋转一周,屏幕上的亮斑亮度没有变化,这说明自然光不显示横波的特性,也可以说自然光是非偏振光。

图 1  白然光是非偏振光

在图 1 中,为什么加上偏振片 A 后,屏幕上的亮斑会变暗?又为什么偏振片旋转一周,亮斑的亮度不发生变化呢?这是由于光源中的光是大量原子或分子在发生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它们各自发出的光相互不关联,其振动方向也是各个方向都有,并没有任何一个方向占有优势,如图 2(a)所示。偏振片有一个特殊的“透振方向”,即图 2(b)中用虚线标注的 P 的方向,只有沿 P 方向振动的光波才能够穿过偏振片。自然光照射到偏振片上时,除了沿 P 方向振动的光波能够穿过、垂直于 P 方向的振动完全不能穿过以外,其余沿各个方向的振动都可以进行正交分解,其中沿 P 方向的振动分量能够穿过,而垂直于 P 方向的振动分量则不能够穿过,于是从偏振片通过后的光波中就只有沿 P 方向的振动了。由于可以认为自然光中沿各个方向的振动都相等,现在只允许沿 P 方向的振动通过,屏幕上的光的强度比起未通过偏振片前就减弱了一半,这就是亮斑变暗的原因。

图 2  自然光与偏振光的振动方向

这就是说,偏振片 A 之前的光是自然光,或者说是非偏振光,偏振片 A 之后的光则是偏振光,也叫线偏振光。

在 A 的后面再加另一个偏振片 B,如图 2(c)所示,当 B 的透振方向与 A 相同时,屏幕上的光斑亮度不变,而当 B 的透振方向与 A 垂直时,屏幕上的光斑完全消失,称为消光。这说明经过偏振片 A 后的光是完全偏振光,即线偏振光。我们根据这两个偏振片所起的作用把偏振片 A 称为起偏器,偏振片 B 称为检偏器。

请注意:在这个实验里,A 之前的光是非偏振光,即自然光,而 A 之后的光则是完全偏振光,即线偏振光。如果 B 与 A 的透振方向既不重合也不垂直,那么通过 A 后的线偏振光可以沿 B 的透振方向进行正交分解,只有振动方向与 B 的透振方向相同的才能透过 B,因此屏幕上的光斑亮度要减弱,但不会完全消失。

二、部分偏振光

中学物理教科书中说道:光的偏振现象并不罕见。除了从太阳、电灯等光源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不同程度的偏振光。自然光在玻璃、水面、木质桌面等表面反射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入射角变化时偏振的程度也有所变化。

这里的“偏振的程度”该如何理解呢?这需要引入部分偏振光的概念,这是一种介于自然光和线偏振光之间的状态,图 3(a)是它的振动分布的情况,沿各个方向的振动都存在,但沿各个方向的振动强度不相同,而是沿某个方向的振动最强,垂直于该方向上的振动最弱。如图 3(b)所示,让部分偏振光通过偏振片 B(检偏器),当 B 绕其中心轴转动一周的过程中,屏幕上的光斑亮度要发生周期性变化,当 B 的透振方向处于某个方向时光斑亮度最亮,设其强度为 I极大,而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亮度最暗,其强度为 I极小,但最暗时并不发生消光现象,即 I极小 ≠ 0。

图 3  部分偏振光

定义偏振度

\[P = \frac{{{I_{极大}} - {I_{极小}}}}{{{I_{极大}} + {I_{极小}}}}\]

其中的分母(I极大 + I极小)就是两个相互垂直的分量的强度之和,而其分子(I极大I极小)实际是它不受检偏器转动角度影响的那部分的强度,它们的比值就是一个描述部分偏振光的偏振程度的物理量。当 I极小 = 0 时,它就是线偏振光,这时偏振度 P = 1;当 I极大 = I极小 时,它就是自然光,这时偏振度 P = 0。因此 P 是介于 1 与 0 之间的一个纯数字,它的值越大,表示该光波的偏振程度越高;反之,它的值越接近于 0,表示该光波越接近自然光。教科书上说“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不同程度的偏振光”,指的就是偏振度不同的部分偏振光。

三、反射与折射过程中光的偏振态的变化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它们的界面处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 4 所示,设入射光为 AO,反射光为 OB,折射光为 OC。先建立坐标系:沿入射面并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为 x 轴,y 轴垂直于入射面(即垂直于图示的平面),沿法线方向为 z 轴。并为每一束光取一局部的直角坐标系:沿光束传播方向为 k、在入射面内垂直于传播方向为 p、垂直于入射面为 s(图中用圆点表示垂直于纸面向外),都按右手螺旋法则规定正方向。设入射光 AO 是自然光,把它的振动电矢量 E 分解到相互垂直的 p 和 s 两个方向上,对入射的自然光 AO 而言,p 分量和 s 分量相等,即 E1p = E1s

图 4  光的反射与折射

反射光 OB 和折射光 OC 的振动电矢量 Ep 分量 E1pʹ、E2p,s 分量 E1sʹ、E2s,分别满足下面的菲涅耳反射折射公式:

\[\left\{ {\begin{array}{*{20}{c}}{{E_{1p}}^\prime  = \frac{{{n_2}\cos {i_1} - {n_1}\cos {i_2}}}{{{n_2}\cos {i_1} + {n_1}\cos {i_2}}}{E_{1p}} = \frac{{\tan ({i_1} - {i_2})}}{{\tan ({i_1} + {i_2})}}{E_{1p}}\;\;\;\;①}\\{{E_{2p}} = \frac{{2{n_1}\cos {i_1}}}{{{n_2}\cos {i_1} + {n_1}\cos {i_2}}}{E_{1p}}\;\;\;\;\;\;\;\;\;\;\;\;\;\;\;\;\;\;\;\;\;\;\;\;\;\;\;\;②}\\{{E_{1s}}^\prime  = \frac{{{n_1}\cos {i_1} - {n_2}\cos {i_2}}}{{{n_1}\cos {i_1} + {n_2}\cos {i_2}}}{E_{1s}} = \frac{{\sin ({i_1} - {i_2})}}{{\sin ({i_1} + {i_2})}}{E_{1s}}\;\;\;\;③}\\{{E_{2s}} = \frac{{2{n_1}\cos {i_1}}}{{{n_1}\cos {i_1} + {n_2}\cos {i_2}}}{E_{1s}} = \frac{{2\cos {i_1}\sin {i_2}}}{{\sin ({i_1} + {i_2})}}{E_{1s}}\;\;\;\;④}\end{array}} \right.\]

其中①③两式为反射公式,②④两式为折射公式。不难看出,不论反射光线或是折射光线,其 p 分量只与入射光线中的 p 分量有关,s 分量只与入射光线中的 s 分量有关,两个分量的振动是相互独立的。

下面我们讨论光强反射率和光强折射率。光的强度 I 是平均能流密度,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时,它正比于电矢量振幅的平方,在不同种介质中传播时,还与折射率 n 有关,即 In| E |2,光强反射率定义 R = \(\frac{{{I_{反射}}}}{{{I_{入射}}}}\),光强透射率定义 T = \(\frac{{{I_{折射}}}}{{{I_{入射}}}}\)。

由于 p 分量与 s 分量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我们分别讨论 p 分量与 s 分量的光强反射率。

p 分量的光强反射率 Rp = \(\frac{{{I_{1p}}^\prime }}{{{I_{1p}}}}\) = (\(\frac{{{E_{1p}}^\prime }}{{{E_{1p}}}}\))2

s 分量的光强反射率 Rs = \(\frac{{{I_{1s}}^\prime }}{{{I_{1s}}}}\) = (\(\frac{{{E_{1s}}^\prime }}{{{E_{1s}}}}\))2

由于折射角 i2 与入射角 i1 有确定的关系 \(\frac{{\sin {i_2}}}{{\sin {i_1}}}\) = \(\frac{{{n_1}}}{{{n_2}}}\),在两种介质一定,即 n1n2 都确定的情况下,光强反射率和光强透射率都只是入射角 i1 的函数。为了简单,我们下面只讨论光强反射率,其实,根据能量守恒,除了反射的部分以外,其余部分都折射了,只要知道了光强反射率,光强透射率也就不难想象出来了。

下面图 5 分别是从空气到玻璃和从玻璃到空气两种情况下的光强反射率 R 随入射角 i1 变化的图像。

图 5  光强反射率随入射角的变化曲线

从上面的图像可以看出:

(1)随入射角 i 的增大,光强反射率的 s 分量 Rs 总是单调地增大,而 p 分量 Rp 则先是减小,至某一位置时减至零而后再增大。使光强反射率的 p 分量减小至零的入射角 iB 称为布儒斯特角。

一般情况下,光强反射率的 s 分量 Rsp 分量 Rp 不相等,并且 Rs 大于 Rp,如果入射光是自然光,则一般情况下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部分偏振光,反射光中 s 分量大于 p 分量,而折射光中 s 分量小于 p 分量。在特殊情况下,即 i1 = iB(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时,反射光中只有 p 分量,是线偏振光(或说完全偏振光),因此布儒斯特角又称为全偏振角。不论入射角如何,折射光永远是 s 分量大于 p 分量的部分偏振光,但在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时,折射光的偏振度最高,例如光从空气射到玻璃,经过一次反射,透射光的偏振度可以达到 8% 虽然通过一次玻璃反射后的透射光偏振度最多只能达到 8%,但可以通过多次玻璃的反射,逐步提高透射光的偏振度,光线每通过一次空气与玻璃的界面,且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时,s 分量有大约 15% 被反射掉,而 p 分量则 100% 透过,经过多层玻璃片透射出来的光,可以近似认为全部是沿 p 方向振动的偏振光。

(2)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如从空气射向玻璃),入射角 i→90°(掠入射)时,或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如从玻璃射向空气),入射角 iiC(全反射的临界角)时,光强反射率的 p 分量和 s 分量都急剧地增大到 100%,相应地透射率则减至零。

下面我们计算两种简单的情况。

1.正入射时的光强反射率

正入射即垂直界面入射,此时 i1 = i2 = 0,Rp = Rs =(\(\frac{{{n_2} - {n_1}}}{{{n_2} + {n_1}}}\))2,仍以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为例,n1 = 1.0,n2 = 1.5,则 Rp = Rs = 0.04 = 4%,即 p 分量和 s 分量各有 4% 的光被反射回来,相应地,透射的占 96%。从玻璃射向空气,结果相同,也是有 4% 被反射。

2.计算布儒斯特角

根据菲涅耳反射公式①,E1pʹ = \({\frac{{{n_2}\cos {i_1} - {n_1}\cos {i_2}}}{{{n_2}\cos {i_1} + {n_1}\cos {i_2}}}}\) E1p,要使 E1pʹ = 0,

则有

n2cosi1n1cosi2 = 0                                                ⑤

根据折射定律,有

n1sini1 = n2sini2                                                ⑥

联立解⑤⑥两式,得 sin2i1 = \(\frac{{n_2^4 - n_1^2n_2^2}}{{n_2^4 - n_1^4}}\),此时 i1 的值即为布儒斯特角 iB

当光从空气(n1 = 1.00)射向玻璃(n2 = 1.50)时,iB = 56.31°;当光从玻璃(n1 = 1.54)射向空气(n2 = 1.00)时,iB = 33.0°。

文件下载(已下载 5 次)

发布时间:2024/11/8 上午10:52:58  阅读次数:260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