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介质是什么?
应用最广泛的磁介质是铁磁介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专门讲磁介质的问题,故本文不涉及更多的物理概念和名词,仅用最通俗的语言介绍有关磁介质的一些问题。
学生从小学课堂上就接触到磁体和磁性,磁性是指能吸引铁等物质的特性,学生知道通电螺线管有磁性,并且在中间插入铁芯,可以大大增加磁性。因此,他们已经接触了磁介质,但中学物理中不深入讨论磁介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太多的物理概念和名词,与中学基础教育的目标不一致。本文也不想引入更多的物理概念和名词,仅用中学生容易理解的通俗语言,讨论一些有关磁介质的问题。
一、三种类型的磁介质
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为了使电流的磁场增强,常常插入铁芯,铁就是一种常用的磁性物质,简称磁介质。铁芯之所以能使得磁性大大增强,是因为铁芯在磁场中被磁化了,磁化后的铁芯也成为一个磁体,它的磁场与电流的磁场叠加在一起,使得磁性大大增强。
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使得磁性增强,根据物质在磁场中对磁性的影响,可以把磁介质分为三类:①顺磁介质,它们的存在可以使电流的磁场有所增强,但增强得很有限,例如金属锰和铝就是顺磁介质,它们能使原来的磁场增强的数量级大约是 10−5;②逆磁介质,它们昀存在可以使电流的磁场有所减弱,但减弱得也很有限,例如金属铜和银就是逆磁介质,它们能使原来的磁场减弱的数量级大约是 10−6,总之,这两种磁介质对原来电流的磁场影响很小,一般可以忽略;③铁磁介质,以金属铁为代表,其他如钴、镍以及某些稀土元素也属于铁磁介质,由于铁磁介质的存在,可以使原来电流的磁场增强很多倍(可以达到 102 ~ 106 倍),因此铁磁介质在磁场中的作用非常大。
磁体能吸引铁钉和铁屑,原因就是铁钉和铁屑在磁体近旁会被磁化,磁化后它们也成为磁体,并且与原来的磁体相互吸引,吸引力常常大于它们本身的重力,因此能被吸引起来。如果把磁体靠近顺磁性物质,例如铝箔,也会有一定的相互吸引力,但这个吸引力与铝箔的重力相比太小了,根本不可能用肉眼观察到。如果用磁体靠近逆磁性介质,例如铜丝,它们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吸引的力,反而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力,只是这个排斥力比起它的重力来,也是太小了,完全可以忽略。
二、铁磁介质的磁滞回线
没有磁性的铁磁物质,一般是用电流使它磁化的,为了测量充磁电流与铁磁物质磁化后的磁感应强度的关系,可以采用如图 1 所示的装置:把待测的磁性材料制成闭合圆环状,在上面均匀地绕满导线(设共有 n 匝),给线圈通以电流 I0,此电流称为充磁电流,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磁感线都集中在铁芯中形成闭合曲线,铁芯外面没有磁感线(理想情况)。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铁芯,而是真空,那么其中心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B0 会比较小,而有了铁芯后,其内部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B 将比 B0 大很多。
在闭合铁芯上还绕了一个匝数较少的次级线圈,它与冲击电流计连接。冲击电流计是在普通磁电式灵敏电流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它的线圈扁而宽,转动惯量大,因此它的自由振荡周期 T0 比普通灵敏电流计要长,普通灵敏电流计的 T0 为 3 ~ 5 s,而冲击电流计的 T0 为 20 s 左右。
如果使冲击电流计通过一个持续时间 Δt 很短的脉冲电流,它的线圈将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产生一个冲量矩,使得线圈(连同指针等)获得一个角动量,即有了一定的角速度,但由于该电流持续的时间很短,指针的角位移很小,可以忽略,当线圈中的脉冲电流停止后,指针将继续转动一段,而后才在阻尼的作用下到达最大位移。它第一次到达最大位移时的偏转角度与通过线圈的电荷量成正比。
设某时刻图 1 中铁芯内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铁芯截面积为 S,则穿过每匝次级线圈的磁通量为 Φ = BS。当充磁电流 I0 突然反向时,穿过次级线圈内的磁通量变化量为 2Φ = 2BS,次级线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设所用的时间为 Δt,则平均感应电动势 \({\bar \varepsilon }\) = \(\frac{{n\Delta \Phi }}{{\Delta t}}\),平均感应电流 \({\bar I}\) = \(\frac{{n\Delta \Phi }}{{R\Delta t}}\),式中 R 为电阻,则这段时间内通过电路某截面的电荷量 q = \({\bar I}\)Δt = \(\frac{{n\Delta \Phi }}{R}\)。只要能测量出流过的电荷量 q,就可以间接地测量出穿过铁芯的磁感应强度 B 的大小。
使充磁电流 I0 由 0 逐渐增加,测量多次 I0 及相应 B 的值,直到 I0 增加而 B 不再变化时,铁芯的磁化已达到饱和,这时的 I0 = Im,称为饱和充磁电流。这个过程中的 B–nI0 图线如图 2 所示,开始阶段 B 随 I0 的增大变化比较快,而后逐渐变慢,最后成为一条水平线。显然,这条反映铁芯内磁感应强度从 0 开始随充磁电流变化的关系图线是一条复杂的非线性曲线。
如果充磁电流从 Im 逐渐减小,B 并不沿原路返回,而是沿另一条曲线变化,如图 3 所示,当 I0 从 Im 逐渐减小到 0 时,磁感应强度 B 沿曲线 SR 变化,充磁电流虽然减小到 0,但磁感应强度 B 并没有减为 0,仍然保留有一定的磁性,称为铁芯的剩余磁感应强度。要想让已经被磁化的铁芯磁性完全消失,必须通一个反向电流,如图 3 中 C 点所示,这可以称作“矫枉过正”吧。反向电流从图中的 C 点再继续增大,磁感应强度 B 将沿着图中的 CSʹ 段变化。从 Sʹ 点开始,反向电流逐渐减小,减为 0 后变为正向电流,磁感应强度 B 则沿着 SRʹCʹS 的路径变化,最终形成一条闭合曲线,称为磁滞回线。
磁滞回线所围面积的大小反映了磁滞损耗的大小。根据安培的磁性起源假说,构成磁性物质的基本单元(姑且称为磁分子)都是一个环形电流,它就是一个小磁体,未被磁化前,这些磁分子的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整体上看,没有磁性。在电流磁场的影响下,这些磁分子的取问趋于一定规律,这就是磁化的过程。如果电流是交变的,那么铁芯内部的磁分子就要反复颠倒方向,从而产生内摩擦而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磁滞回线所围的面积越大,磁滞损耗越大;反之,磁滞回线所围面积越小,磁滞损耗就越小。
三、硬磁材料和软磁材料
图 4 也是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它与图 3 相比较,图 3 的磁滞回线宽而粗,所围面积较大,图 4 则细而长,所围面积较小。图 3 中的铁磁材料要完全消除磁性,需要的反向电流较大,即消除磁性较为困难,图 4 中的铁磁材料要完全消除磁性,需要的反向电流较小,即消除磁性较为容易。图 3 中的铁磁材料称为硬磁材料,图 4 中的铁磁材料称为软磁材料。
硬磁材料适合制作永磁体,用电流充磁后,离开电流的磁场仍能保留较大的磁性,并且不容易消磁,以前的永磁体多用碳钢制作,现在有了性能更好的硬磁材料,例如钕铁硼合金,用它制作的强磁体,比用碳钢制作的磁性要强上百倍,甚至更多。
软磁材料适合应用在交变电流的场合,用来作为线圈的铁芯,以增加磁性,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各种电子电信设备中,通过的电流很小(弱电流),铁芯的工作状态符合起始的一段磁化曲线,铁芯材料应选用如图 4(a)那样磁滞回线比较“陡”的类型;另一类是电力设备,如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设备中的铁芯,它们工作时电流较大(强电流),铁芯工作状态接近磁饱和状态,要求制作铁芯的材料饱和充磁电流要大,适合选用如图 4(b)那样磁滞回线较为倾斜的类型。
铁芯造成的能量损耗是普遍现象,损耗分为涡流损耗和磁滞损耗两种,它们都是有害的,不但造成能量的利用率降低,而且工作过程中产生过多的热量,会使器件的温度升高,而温度的升高还会使得导线外层绝缘性能下降,甚至烧毁器件,极端地还能引起火灾。为了减小铁芯造成的能量损耗,制作铁芯的材料应该电阻率大,非金属磁性材料的电阻率比金属材料的电阻率大得多,例如铁氧体,它是由铁和一种或多种其他金属组成的复合氧化物,是图 4(a)类软磁材料的代表,在高频和微波段弱电流器件中,铁氧体是不可或缺的材料。而在发电机、变压器等强电流设备中,主要使用饱和充磁电流较大的金属材料(硅钢)制作铁芯,它的磁滞损耗较小,但涡流损耗较大,因此要把硅钢制成薄片,各片间涂上绝缘漆再叠起来。
文件下载(已下载 7 次)发布时间:2024/9/15 上午11:37:45 阅读次数: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