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平行板电容器的电荷分布与存储的能量?

平行板电容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电容器。电容器的功能一是储存电荷,二是储存能量。平行板电容器的电荷都均匀地分布在内表面,其电场强度由面电荷密度决定。它储存的能量可以认为是两板间电场的能量。

平行板电容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电容器,其他各种实用的电容器都可以看作是平行板电容器的变形。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存储电荷和电能的装置,下面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讨论。

一、平行板电容器的电荷分布

平行板电容器由两块面积相等的金属板平行正对放置而成,中间充有介质(可以是空气或其他介质),两板带有等量异种电荷,一个板上的电荷量 Q 称为它的带电量,这些电荷都均匀地分布在相对的两个表面上,其内部是匀强电场(本文不讨论边缘的效应,下同),如图 1 所示。

图 1  平行板电容器电荷均匀分布在内表面

电荷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通俗的定性解释:两板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 Q 和 − Q,它们相互吸引,因此聚集在两个相对的表面,而两板的外侧则没有电荷。同一个极板上的电荷是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尽可能均匀地分散开来。

②用电场线解释:某面积为 S 的平行板电容器带上电量为 Q 的电荷,其内部是匀强电场,它酌电场线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设共有 N 条,则每一条电场线对应着极板上 S/N 的面积。而每一条电场线都是由电量为 Q/N 的电荷产生的,则意味着每一块 S/N 的面积上分布着 Q/N 的电荷,因此电荷在极板上是均匀分布的。

③用高斯定理解释:高斯定理是静电学中的重要定理,它可以由库仑定律和场强叠加原理推导出来,我们这里不做推导,只是把定理写在下面:穿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 ΦE,等于该面所包围的所有电荷的代数和 \(\sum\nolimits_{(S内)} {{q_i}} \) 除以 ε0,与闭合曲面外的电荷无关。即

\[{\Phi _E} = \frac{1}{{{\varepsilon _0}}}\sum\nolimits_{(S内)} {{q_i}} \]

在平行板电容器所在的空间取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高斯面,如图 2 中的虚线长方形 ABCD 所示,它包围了整个上面极板,只有 AB 面有电场线穿过,穿过它的电场强度通量 ΦE = E·S,式中 S 为两极板正对的面积,根据高斯定理,它等于该高斯面内部的所有电荷除以 ε0ΦE = E·S = \(\frac{Q}{{{\varepsilon _0}}}\),Q 为一个极板所带电荷的电荷量。

图 2  取高斯面 ABCD

把所取的高斯面缩小为 AʹBʹCʹDʹ,使它的 AʹBʹ 面的面积为 S/N,穿过它的电场强度通量为 ΦEʹ = E·S/N = \(\frac{Q}{{{N\varepsilon _0}}}\),由于我们所取高斯面 AʹBʹCʹDʹ 的位置可以左右任意移动,这就说明了电荷在整个极板的表面上的分布是均匀的。

图 3  高斯面缩小为 AʹBʹCʹDʹ

平行板电容器内部的电场强度 E 决定于极板上的面电荷密度 σ,即单位面积上的电荷量 σ = \(\frac{Q}{S}\),电容器内部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E = \(\frac{\sigma }{{{\varepsilon _0}}}\)。

二、平行板电容器的储能

电容器充电后,极板带上一定量的电荷,同时存储了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一般称为电能。什么是电能?它是由谁做功,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用什么形式,存储在什么地方?

电容器充电一般是由电源完成的,如图 4 所示,把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连接到一个直流电源的两极上,电路中还串联着一个保护电阻 R 以及一个开关 K。未充电前,两极板没有带电,也就没有电压,当然也没有存储电能。闭合开关 K,接通电源,给电容器充电,使得电容器的 A 板带上正电荷、B 板带上等量负电荷。充电过程可以等效于把自由电子从 A 板陆续转移到 B 板,在电容器两极板已经充有电荷的情况下,转移电子的过程需要克服静电斥力的阻碍作用而做功,做功所需的能量由电源提供,这部分能量转化为电势能存储在电容器中。

图 4  充电过程电源做功

我们用“慢镜头”的形式看这个充电过程:假设自由电子是一个一个陆续被转移过来的,移动第 1 个电子的过程,由于 A、B 两板没有电荷,也就没有电压存在,因此不需要做功,而从移动第 2 个电子开始,由于电容器两板间有了电压,它起到了阻碍充电电流的作用,因此需要为克服这个阻碍作用而做功并消耗电源的能量。设电容器电容为 C,电容器已带电荷为 q,则两板间电压 U = \(\frac{q}{C}\),则再移动一个电子需做的功为 Wi = Ue = \(\frac{q}{C}\) e。我们把各次移动电子所做的功分别写下来:

移送第 1 个电子做功 W1 = 0;

移送第 2 个电子做功 W2 = \(\frac{{{e^2}}}{C}\);

移送第 3 个电子做功 W3 = \(\frac{{2{e^2}}}{C}\);

移送第 4 个电子做功 W4 = \(\frac{{3{e^2}}}{C}\);

……

移送第 N 个电子做功 WN = \(\frac{{(N - 1){e^2}}}{C}\)

所做的总功就等于电容器储存的能量,

E电容器储能 = \(\sum\nolimits_1^N {{W_i}} \) = \(\frac{{{e^2}}}{C}\)(0 + 1 + 2 + … + N − 1)= \(\frac{{{e^2}}}{C}\frac{{N(N - 1)}}{2}\)。

由于 Ne = Q,可以近似地把(N1)看作 N,因此得 E电容器储能 = \(\frac{1}{2}\frac{{{Q^2}}}{C}\)。

电容器存储的电荷 Q、电压 U 与电容 C 间的关系是 Q = CU,因此也可以用另外的形式表示,即 E电容器储能 = \(\frac{1}{2}\frac{{{Q^2}}}{C}\) = \(\frac{1}{2}\)QU = \(\frac{1}{2}\)CU2

三、电容器的能量储存在哪?

对于充电后保持稳定的电容器来说,它内部的电场是静电场,静电场与电荷是密不可分的,电容器储存的电能,可以有两种理解。

①认为这部分电能由电荷携带和储存,从我们上面简单的推导过程看,就是从一个原来没有带电的电容器到带电荷量为 Q(相应的电压为 U)的过程中外界对它做的功,这部分能量就是该带电系统的静电能,即电势能。

②认为这部分能量由电场携带和保存,电场散布在空间,对于平行板电容器来说,其电场完全分布在两极板之间的空间内,该电场是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处处相同,方向相同,且大小都是 E = \(\frac{\sigma }{{{\varepsilon _0}}}\)。

设该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为 S,两极板间距离为 d,则它的电容 C = \(\frac{{{\varepsilon _0}S}}{d}\) = \(\frac{1}{{4\pi k}}\frac{S}{d}\)。已知电场的能量密度 ρ电场 = \(\frac{1}{2}\)ε0E2,则上述平行板电容器内部电场的总电场能为

\[{E_{电场}} = {\rho _{电场}} \cdot Sd = \frac{1}{2}{\varepsilon _0}{\left( {\frac{\sigma }{{{\varepsilon _0}}}} \right)^2} \cdot Sd\]

σ = \(\frac{Q}{S}\),C = \(\frac{{{\varepsilon _0}S}}{d}\),因此 E电场 = \(\frac{1}{2}\)ε0(\(\frac{\sigma }{{{\varepsilon _0}}}\))2·Sd = \(\frac{1}{2}\frac{{{Q^2}}}{C}\)。

这与我们前面计算出的 E电容器储能 的结果相等,说明电容器存储的电能,既可以说成是电荷携带和储存的电势能,也可以说成是电场这种物质携带的电场能。

但是,电容器主要应用在交流电路中,这时的电容处于不断地充电与放电交替进行的过程中,其电场不再是静电场,特别是高频振荡电路中的电容器,其电场迅速变化而产生同频率的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这样,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并向外传播,即产生电磁波,电磁场携带着能量向外传播,因此,说电容器储存的电能是电场能,则更为确切。

文件下载(已下载 4 次)

发布时间:2024/8/10 上午9:24:20  阅读次数:81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