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运动员在高速转弯时为什么要向内侧倾斜?
水平弯路转弯时的自行车运动员(包括人和车)不能看作质点,其所受的外力有:重力 G、地面给的支持力 N 及地面给的静摩擦力 f。三个力不共点,重力 G 作用于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地面给的支持力 N 和静摩擦力 f 都作用于自行车与地面接触的位置,方向分别为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内侧,它们的合力可认为沿车身斜向上,其作用线与重力作用线交于重心。该合力与重力的合力则沿水平方向指向内侧,充当向心力。
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员在高速骑行过程中,如果遇到水平弯路,都要整体向内侧倾斜,对于以上情境如何进行受力分析,是教学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一、建立什么模型?
若把运动员和自行车作为研究对象,会将问题复杂化。在他们整体向前运动时,车轮、齿轮等绕各自的转动轴转动,车轮与地面的摩擦是滚动摩擦而不是滑动摩擦,同时,还有人体不同部位的不同运动,特别是下肢用力蹬踏的动作更为复杂。如果要深入研究和讨论各部分的运动,将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对中学生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只能大大简化,首先忽略各部分的转动,把复杂的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随质心一起运动。
最简单的理想模型是质点,而一个实际物体能木能看作质点,与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有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把水平面上的这段弯路看作一段圆弧,认为人和车在这段弯路上做圆周运动,在已知弯路的半径以及车行驶速度、人和车的总质量的情况下,求所需的向心力,这就需要把人和车作为一个质点对待。
在对它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由于外力的作用点不同,不能像对质点那样把各力都画到一点上,因而,必须要把它看作一个刚体。
二、简化的受力分析
一个物体,包括可以忽略形变的刚体和不能忽略形变的弹性体,其质心的运动改变只决定于外力而与内力无关,当我们把人和自行车看作一个整体时,它在水平路面上转弯受到的外力有地球施与的重力 G,地面施与的弹力 N 和静摩擦力 f,如图 1(a)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 f 只是地面摩擦力垂直于前进方向的分量,摩擦力的另一分量跟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与研究对象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无关,因此没有画出。
图 1(b)中把 N 与 f 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它们的合力 F地面 的方向指向质心,在图中沿表示研究对象的杆。再把 F地面 平移到质心处,与重力 G 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其合力 F合力 沿水平方向指向弯路的圆心,其大小与地面给予的静摩擦力 f 大小相等,它就是所需的向心力。
三、人与自行车倾斜为什么不倒?
图 1 中地面对车轮的支持力 N 竖直向上,大小与 G 相等,但二者不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形成一对力偶,有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从而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点有向外侧滑动的趋势,因此地面对它产生了向内侧的箭摩擦力 f。
那么,倾斜的研究对象(人与车的整体)为什么不倒下呢?通俗的解释是:合力 F合力 产生加速度,该加速度指向圆心,而研究对象正在做圆周运动,因此不会倒下。这就与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而不会掉下来是一样的。地球对人造卫星的吸引力指向地心,使卫星产生加速度,卫星由于做圆周运动,因此不会掉下来。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转动的非惯性参考系去理解:人与车作为一个整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圆周运动,以它为参考系,即是转动的非惯性系,在这个参考系中,人与车整体是静止的,它除了受到 G、N、f 三个力以外,还要加上惯性离心力 f惯,其大小为 f惯 = \(\frac{{m{v^2}}}{\rho }\)(式中 m 为人与车的总质量,v 为它的行驶速率,ρ 为弯路作为一段圆弧的半径),方向指向圆心的反方向,如图 2 所示。
其中 N 与 G 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是一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偶;f 与 f惯 的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是一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偶。这两对力偶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满足平衡条件,即合力为零,且合力矩为零,保持静止状态。只是中学不讲非惯性参考系与惯性力,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来说不适合中学物理教学使用。但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特别是准备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没有问题的。
四、对“弯道技术”的讨论
1.自行车运动员的“弯道技术”
自行车运动是一种速度竞技运动,比的是谁的速度更快,除了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爆发力和持久力以外,弯道技术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弯道技术,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转弯过程中掌握平衡、保持速度的能力。
从图 1(c)可以看出,F合力 提供了做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根据向心力公式 F向心 = \(\frac{{m{v^2}}}{\rho }\),在转弯半径 ρ 一定的条件下,速度 v 越大,需要的向心力越大。而 F合力 = mg/tanθ,在质量 m 一定的条件下,F合力 的大小随倾角 θ 的减小而增大。
自行车运动员的所谓“弯道技巧”,主要就是根据骑行速度和转弯半轻掌握倾斜角度。如果倾角 θ 过大,则转弯半径会变大,可能会从内道冲到外道,甚至可能撞到外侧挡板;如果倾角 θ 过小,则转弯半径会变小,可能会进入赛道内侧而犯规,也可能因为摩擦因数的缘故使得车轮向外侧打滑而使人摔出。这两种情况在赛场上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速度快而转弯急的短道速滑项目中更是屡见不鲜。
摩托车运动员的情况与此类似,转弯时也要向内侧倾斜。不同的是,摩托车运动员的骑行速度是由车辆的性能决定的,运动员不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而“弯道技术”尤其显得重要。当然除了运动员的因素外,增大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因数也非常重要,但这主要依靠设计家、工程师、材料工艺师们来改进,而不是运动员所能左右的。
2.赛车的转弯
F–1 赛车的速度更快、更刺激,但它是四轮行驶,在转弯时不能倾斜,靠的是前轮转向,而在转向过程中,提供向心力的仍然是侧向静摩擦力。为了在高速状态下提高赛车的转弯性能,必须设法增大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因数,因此轮胎制造商在轮胎的材料及表面情况上下足了功夫。与此同时,还设计了特殊的水平尾翼,它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与飞机的机翼作用相反,不是产生升力,而是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空气对车向下的压力,从而增大轮胎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除了车辆的因素外,运动员的胆识和魄力也是取胜的关键,他们要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精确把握转弯时方向盘转向的角度,在超车时还要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3.滑冰运动员的冰刀
滑冰运动大体可分为三类: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这些运动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运动员高速转向,转向时也都需要身体倾斜。但滑冰与车辆行驶的最大不同是前者与冰面间是滑动摩擦,而后者与地面间是滚动摩擦。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接触地面的点不能滑动,因此要求最大静摩擦因数越大越好。而滑冰运动员则希望冰刀与冰面间的摩擦越小越好。
以速度滑冰为例,运动员使用的冰刀底部截面为方形,转弯时用外侧脚的冰刀向外蹬冰面,如图 3 所示,由于冰刀与冰面接触的面积很小,因此产生很大的压强,局部冰面熔化形成薄薄一层水,起到润滑作用,从而大大减小冰刀与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有利于快速滑行。同时,坚硬的冰面与冰刀接触处形成不对称的“V”宇形缺口,这时冰面对冰刀的侧向作用力不是摩擦力而是弹力。
文件下载(已下载 6 次)发布时间:2024/7/17 上午9:37:39 阅读次数: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