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人工放射性的发现
9.2.3 节中我们曾经提到,20 世纪初曾“发现”过感生放射性,后来证明是在核衰变过程中放射性物质转变为射气,随空气散逸在周围,有的就附着在器皿上,因此误认为周围的物体感应产生了放射性。可是,真正的“感生”放射性到 20 世纪 30 年代又被发现了,这是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作出的又一贡献。
1933 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第七届索尔威会议上报告,某些物质在 α 粒子轰击下发射出正电子连续谱。他们一直坚持研究这个现象,于 1934 年 1 月 19 日作了结论,并向《自然》杂志写了一则通信,里面写道:
“我们最近的一些实验显示出了一个十分令人惊奇的事实。铝箔放在钋制品上受到辐射,如果将该放射性制品移走,正电子的发射并不立即停止。铝箔保持有放射性,并且这种放射性的辐射也和一般放射性元素一样,作指数衰减。对于硼和镁,我们也观察到了同类现象”。“当我们把辐照过的铝箔溶于盐酸中,放射性就以气态跟随氢气逸走了,还可以收集在管中。化学反应必定是形成了氢化磷(PH3)或氢化硅(SiH4)”。[1]
写成反应式,就是
\[{}_{13}^{27}{\rm{Al + }}{}_2^4{\rm{He}} \to {}_{15}^{30}{\rm{P}} + {}_0^1{\rm{n}}\]
磷 30 不稳定,继续转变为硅 30:
\[{}_{15}^{30}{\rm{P}} \to {}_{14}^{30}{\rm{Si}} + {}_1^0{\rm{e}}\]
人工放射性的发现,为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从此,科学家不再仅仅依靠自然界的天然放射性物质来研究问题,大大加快了核物理学的发展速度。
[1] Joliot F,Curie I.Nature,1934(133):201
文件下载(已下载 19 次)发布时间:2024/3/4 下午6:51:01 阅读次数: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