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 1 第二章 6 受迫振动 共振

问题?

“洗”是古代盥洗用的脸盆,多用青铜铸成,现代亦有许多仿制的工艺品。倒些清水在其中,用手掌慢慢摩擦盆耳,盆就会发出嗡嗡声,到一定节奏时还会溅起层层水花。这是为什么?

通过对弹簧振子及单摆的研究,我们知道弹簧振子与单摆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做简谐运动,周期或频率与振幅无关,仅由系统自身的性质决定,我们把这种振动称为固有振动,其振动频率称为固有频率(natural frequency)。倘若振动系统受到外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

振动中的能量损失

生活中,摇曳的树叶会停下来,摆动的秋千也会停止运动。由于实际的振动系统都会受到摩擦力、黏滞力等阻碍作用,振幅必然逐渐减小。这种振幅随时间逐渐减小的振动称为阻尼振动(damped vibration),其振动图像如图 2.6–1 所示。

图 2.6–1 阻尼振动图像

振动系统能量衰减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振动系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使振动系统的机械能逐渐转化为内能。例如单摆运动时受到空气的阻力。另一种是由于振动系统引起邻近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使能量向四周辐射出去,从而自身机械能减少。例如音叉发声时,一部分机械能随声波辐射到周围空间,导致音叉振幅减小。

受迫振动

阻尼振动最终要停下来,那么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的振动呢?最简单的办法是使周期性的外力作用于振动系统,外力对系统做功,补偿系统的能量损耗,使系统的振动维持下去。这种周期性的外力叫作驱动力,系统在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作受迫振动(forced vibration)。机器运转时底座发生的振动、扬声器纸盆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

受迫振动的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做一做

研究受迫振动的频率

如图 2.6–2,架子上面的电动机向下面的两组弹簧—钩码系统施加周期性的驱动力,使钩码做受迫振动。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可以调整驱动力的频率。

图 2.6–2 研究受迫振动的频率

接通电源,使钩码做受迫振动,记录驱动力的频率和钩码振动的频率。改变驱动力的频率,再做记录。钩码做受迫振动的频率与驱动力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大量的实验都证实:物体做受迫振动达到稳定后,物体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共振现象及其应用

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受迫振动,其振幅是否也跟它的固有频率无关呢?

做一做

如图 2.6–3,铁架横梁上挂着几个摆长不同的摆。其中,A 与 D、G 的摆长相同,D 的摆球质量大于其他摆球。使 D 摆偏离平衡位置后释放,D 摆在振动中通过横梁对其他几个摆施加周期性的驱动力。在振动稳定后比较各球的振幅。

图 2.6–3 演示共振现象

通过观察会发现,固有频率与 D 摆相同的 A 摆、G 摆振幅最大,固有频率与 D 摆相差较多的 C 摆、E 摆振幅最小。这说明物体在做受迫振动时,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差越小,受迫振动的振幅越大;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

图 2.6–4 反映了受迫振动振幅 A 与驱动力频率 f 之间的关系。图中 f0 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可以看出,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共振(resonance)

图 2.6–4 受迫振动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

共振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可以观察到它,都要应用到它。

把一些不同长度的钢片安装在同一个支架上,可以制作转速计。把这样的转速计与开动着的机器紧密接触,机器的振动引起转速计的轻微振动,这时固有频率与机器转速一致的那个钢片发生共振,振幅最大。读出这个钢片的固有频率,就可以知道机器的转速。

有的情况下需要避免共振。例如,在桥梁、码头等各种建筑的设计施工中,以及飞机、汽车、轮船的发动机等机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中,都必须考虑防止共振产生的危害,以保证建筑和设备的安全。

共振不仅存在于机械振动中,还广泛应用于电磁振动等其他形式的振动中。

科学漫步

振动控制技术

1940 年 11 月 7 日早晨,跨度为 850 m 的美国塔科马峡湾悬索大桥遭到了一场大风的袭击,引发了桥梁的扭转共振。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看着大桥扭转晃动的幅度越来越大。两小时后,这座建成通车仅 4 个月的大桥轰然倒塌。从那以后,土木工程师们就开始研究风激振机理和各种桥梁建筑的振动控制技术。

有一种工程减振装置叫作调谐质量阻尼器,是目前大跨度、大悬挑与高耸结构振动控制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被动控制装置之一。这种装置是一个由弹簧、阻尼器和质量块组成的振动控制系统,附加在需要振动控制的主结构上。主结构在外界驱动力的作用下产生振动时,会带动减振装置一起振动。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减振装置的弹性力与外来驱动力的方向相反,抵消了一部分驱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主结构的振动,达到减振的效果。

在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振动控制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包括港珠澳大桥(图 2.6–5)在内的许多大型建筑工程中都采用了振动控制技术。

图 2.6–5 港珠澳大桥

练习与应用

1.如图 2.6–6,一个竖直圆盘转动时,固定在圆盘上的小圆柱带动一个 T 形支架在竖直方向振动,T 形支架下面系着一个弹簧和小球组成的振动系统,小球浸没在水中。当圆盘静止时,让小球在水中振动,其阻尼振动的频率约为 3 Hz。现使圆盘以 4 s 的周期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球振动达到稳定,它振动的频率是多少?

图 2.6–6

参考解答:周期为 4 s,频率为 0.25 Hz。

 

2.如图 2.6–7,张紧的水平绳上吊着 A、B、C 三个小球。B 球靠近 A 球,但两者的悬线长度不同;C 球远离 A 球,但两者的悬线长度相同。

图 2.6–7

(1)让 A 球在垂直于水平绳的方向摆动,在起初一段时间内将会看到 B、C 球有什么表现?

(2)在 C 球摆动起来后,用手使 A、B 球静止,然后松手,在起初一段时间内又将看到 A、B 球有什么表现?

参考解答:(1)B、C 球也开始摆动,且 C 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

(2)A、B 球开始摆动,A 求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

 

3.汽车的车身是装在弹簧上的,某车的车身—弹簧系统的固有周期是 1.5 s。这辆汽车在一条起伏不平的路上行驶,路面凸起之处大约都相隔 8 m。汽车以多大速度行驶时,车身上下颠簸得最剧烈?

参考解答:5.3 m/s

 

4.图 2.6–8 是一个单摆的共振曲线。

图 2.6–8

(1)试估计此单摆的摆长。

(2)若摆长增大,共振曲线振幅最大值所对应的横坐标将怎样变化?

参考解答:(1)2.8 m;(2)摆长增大,单摆的固有周期增大,固有频率减小,共振曲线的峰将向左移动。

 

5.图 2.6–9 是单摆做阻尼振动的位移-时间图像,请比较摆球在 P 与 N 时刻的势能、动能、机械能的大小。

图 2.6–9

参考解答:摆球在 P 与 N 时刻的势能相同,摆球在 P 时刻的动能大于在 N 时刻的动能,摆球在 P 时刻的机械能大于在 N 时刻的机械能。

第 6 节  受迫 振动共振  教学建议

1.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会用能量观点分析阻尼振动的振幅变化和受迫振动的共振现象。

(2)通过实验认识固有频率、驱动力频率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产生共振的条件,认识共振是受迫振动的一种特殊情况。

(3)能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振动特点,应用振动的规律解释与解决相关问题。

2.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阻尼振动与受迫振动是外力作用下的振动,为了与之区别,本节首先阐述振动系统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固有振动,此时的频率称为固有频率。然后从振动图像和能量的角度分析阻尼振动,再介绍受迫振动,以及共振现象和共振曲线。

教材将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三个概念放在一起,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通过比较来认识这几种振动。阻尼振动、受迫振动都属于外力作用下的振动。阻尼振动的外力是阻力,做功将消耗系统的机械能。受迫振动的外力既有阻力,又有驱动力,驱动力做的正功将补偿阻力做的负功,振动能够稳定存在。共振是受迫振动的一种特殊情况,此时驱动力频率等于固有频率,驱动力做正功,且明显大于阻力做的负功,系统机械能在不断增大,导致振幅也明显增大,达到共振。从外力做功和能量转化角度来分析这几种振动是学习本节的基本思路。

认识固有频率、驱动力频率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认识受迫振动特点的关键,也是认识共搌现象的前提。对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本节的难点是认识固有频率、驱动力频率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认识生活中相关现象的振动特点,重点是了解发生共振现象的条件及用相关知识解释实例。

(1)问题引入

教材以用一定的节奏摩擦“洗”的盆耳会溅起层层水花作为引入本节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手用一定的节奏摩擦“洗”的盆耳会溅起层层水花,这一现象不仅涉及“洗”的受迫振动,还涉及多波源水波的叠加这一复杂问题,而且波的形成、传播、叠加与干涉内容学生还没有学习,建议教师不作进一步分析和介绍。

(2)振动中的能量损失

简谐运动是理想化的振动。在实际振动中,由于阻力的存在,振动系统最初所获得的能量,在振动过程中必然因需要不断克服阻力做功而逐渐减小,导致振动幅度逐渐衰减,最后停止振动,这种振动称为阻尼振动。认识阻尼振动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画出振动图像草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讲解,理解其含义。

从能量转化角度来看,实际的振动都是阻尼振动。由于摩擦和介质阻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机械能总量逐渐减少,如果没有能量补充,最终振动要停下来。能量减少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例如弹簧振子周围空气等介质的阻力和支承面的摩擦力的作用,使振动的机械能逐渐转化为内能;另一种是由于振动系统引起邻近介质中各质元的振动,振动向外传播出去,使能量以波动形式向四周“辐射”,对振动系统本身来说,其能量因不断输出而在衰减。例如,音叉在振动时,不仅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而消耗能量,同时还因“辐射”声波而损失能量。

这一节主要讨论振动系统受摩擦阻力的情形。振动中所受的摩擦阻力,一般来说,往往是指介质的黏滞阻力。在物体运动速度较小的情况下,黏滞阻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成正比,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3)受迫振动

阻尼振动最终要停下来,那么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的振动?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分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周期性的外力对系统做功,向系统补偿损耗的能量,使系统的振动维持下去。为使振动持续下去的周期性外力叫驱动力,它也是以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系统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作受迫振动。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各种振动实例并进行讨论和分析,以帮助学生区分固有振动、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在学生认识受迫振动后,参照“做一做”中的实验,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受迫振动的频率与什么因素有关。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的构造及原理,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使学生理解物体在做受迫振动时其频率跟驱动力频率的关系。

 

教学片段

研究受迫振动的频率

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时要说明两个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是独立的,电动机可通过偏心轮向弹簧振子提供驱动力。

接通电源前,将两个弹簧振子拉离平衡位置后同时松手,将班级学生分成两部分,统一规定计时起点,让学生分别观察两个弹簧振子的全振动次数,通过出声数数,玩使全班同学认识到两个弹簧振子固有频率的大小,又使全班同学认识到它们固有频率的不同。

接通电源,使两弹簧振子均做受迫振动,让班级中各 学生观察驱动力的频率和两个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统一规定计时起点),通过出声数数能够使全班同学感受到刚开始时两个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并不等于驱动力频率,但随着时间推移,固有频率不同的两个弹簧振子,其振动频率均等于驱动力频率。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物体做受迫振动达到稳定后,物体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4)共振现象及其应用

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作共振。例如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起跳,跳板就会在运动员施加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振动,稳定后,振动频率就完全取决于驱动力的频率了,这种振动就是受迫振动。运动员起跳后,跳板就会按自己的固有频率颤动,这是固有振动。如果人给予跳板的驱动力的频率恰好等于跳板的固有频率,就会“合拍”,愈振愈烈,这就是共振。

教学中要充分展示好“做一做”中用双线摆演示共振现象的实验(教材图 2.6–3),教师要介绍清楚仪器的结构和原理,交代清楚观察实验现象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观察相分析,让学生学会准确描述共振现象。通过改变驱动力频率,多次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定性绘制受迫振动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图像,通过与教材图 2.6–4 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振动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共振。说明图中的 f0 是驱动力的频率,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

 

教学片段

共振

利用教材图 2.6–3 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演示。教师用双手捏住横梁的两端,控制横梁摆动以充当驱动力,同时观察指定摆的振动频率和振幅,调节横梁摆动频率,直至指定摆发生共振,振幅达到最大。可更换指定摆重复实验,然后跟学生一起分析,发现在受迫振动中存在一种振幅特别大的特殊情况——共振,下面继续用这个器材一起探究共振发生的条件。

实验前,向学生明确哪个球提供驱动力,驱动力的频率由什么决定,哪些球做受迫振动,各自的固有频率由什么决定。

实验中,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各个做受迫振动的小球的振幅情况,哪些较大,哪些较小。同时,也要观察各个小球做受迫振动时的周期(频率)。

实验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实验能够揭示的受迫振动所遵循的规律:驱动力的周期(频率)与固有周期(频率)相差越小时振幅越大,相差越大时振幅越小,相等时振幅最大(共振)。

改变驱动小球,让学生先根据上面总结出的规律猜想:哪个球的振幅大,哪个球的振幅小?然后实验,看看猜想是否正确。

根据以上规律,再指导学生以驱动力频率为横坐标,以振幅大小为纵坐标,定性画出受迫振动振幅与驱动力频率的关系草图,并加以解释和说明。


可再次演示“做一做”中研究受迫振动频率酌实验(教材图 2.6–2),用转速可调的电机改变驱动力频率,针对不同的驱动力频率多做几次实验。先用出声数数方法(也可同时记录时间)感受固有频率,然后让一半同学出声数数感受驱动力频率,另一半同学出声数数感受振动频率,改变驱动力频率,直到出现共振现象,既用出声数数的方法感受,又用定量方法测量,使学生认识并总结:驱动力频率与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相等是产生共振现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指出当驱动力的频率跟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驱动力做功对振动系统提供能量的效果最好,使得振动的振幅最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共振现象。

共振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可以观察到它,都要应用到它。例如,在桥梁、码头等各种建筑的设计施工中,以及飞机、汽车、轮船的发动机等机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中,都必须考虑防止共振产生的危害,以保证建筑和设备的安全。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区分振动的类型并解释相关现象。

3.“练习与应用”参考答案与提示

本节共 5 道习题,第 1 题培养学生在新颖情境里发现并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第 2 题巩固共振的概念。第 3 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 4 题将单摆周期公式和共振曲线巧妙地联系起来,是一道很好的综合题。第 5 题要求学生从能量角度思考阻尼振动,丰富学生对机械振动的认识。

 

1.周期为 4 s,频率为 0.25 Hz。

 

2.(1)B、C 球也开始摆动,且 C 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

(2)A、B 球开始摆动,A 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

 

3.由共振规律可知,在颠簸的时间间隔正好等于固有周期时,汽车颠簸得最厉害,由此可得速度 v = 5.3 m/s。

 

4.(1)2.8 m;(2)摆长增大,单摆的固有周期增大,固有频率减小,共振曲线的峰将向左移动。

 

5.摆球在 P 与 N 时刻的势能相同,摆球在 P 时刻的动能大于在 N 时刻的动能,摆球在 P 时刻的机械能大于在 N 时刻的机械能。

文件下载(已下载 99 次)

发布时间:2022/7/8 上午10:00:46  阅读次数:4335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