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教材概述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本章教材概述

研究一种物理现象总是先从现象的描述入手。作为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第一章,本章章名“运动的描述”就清楚点明将要学习的是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要理解这些物理量,就必须理解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等概念。所以,本章的5节课文,其知识内容的安排是:首先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接着说明时刻和时间间隔、路程和位移,指出矢量和标量的区别;然后主要学习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知识。本章学习的知识,不仅是下一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

相对初中来说,高中物理在理性分析、逻辑思维、定量要求、数学计算、概念的严密性、实验的复杂性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本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在很多方面对高中物理来说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都是第一次在本章中出现。例如:第一次用理想模型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第一次体会时刻、时间、位置、位移等概念的准确性;第一次在物理问题中渗透极限的思想;第一次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定量的实验;第一次抽象地领会物理学中“变化率”的含义;第一次用图象来定量描述某个物理量;等等。因此,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重要的“第一次”,既要使学生扎扎实实从这些第一次中获得基本素质的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而不一步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在本章教学中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具体来说,本章在编写时有如下思考:

1.强调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对物体运动的研究是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之一。正如古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不了解运动,就不了解自然。”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人们称之为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的分支就是力学。人们在力学的研究中,不仅了解了物体做机械运动的规律,而且还创造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所以,著名物理教育家和科学史家霍尔顿说:“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历史上讲,力学都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力学之于物理学如同骨骼与人体。”这就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力学的内容作为必修模块的主要原因。

力学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在这一章中最为突出的是质点模型的建立。物体运动的复杂性向人类渴求描述运动的愿望和智力提出了挑战。认识到科学地描述自然,包括描述物体的运动,不是一种简单的描写,不是拍照,而是突出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不仅使描述和研究成为可能,而且更深刻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理想化模型源于具体事物又高于具体事物,是感知和思维的产物。就此而言,它的建立既是一种典范,又具有普遍意义。

关于质点的概念,教科书是从如何处理实际物体运动的复杂性而提出问题,应该说,它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路展开的。例如教科书在展示实际问题复杂性的同时,用极度虚化后飞鸟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这样处理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记住“质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渗透和培养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2.明确区分位置和位移

质点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觌律是运动学的核心问题。教科书明确提出位置坐标以区分位置和位移,研究质点的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体现教科书内容的基础性。教科书指出应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并且定量地描述质点的位置。质点沿直线运动时,用x表示位置,用Δx表示位移。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分也因此更加明确。这样处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见下表),有利于准确、简明地表述运动学的规律,也便于学生理解。

 

现行教材

课标教材

平均速度

vst

vΔxΔt

加速度

avtv0t

aΔvΔt

位置和时刻是对应物理状态的物理量,时间和位移是对应物理过程的物理量。物理学中的很多规律,有的是描述两个状态的物理量关系,例如必修教材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有的是描述过程跟状态变化的关系,如必修教材中的动能定理。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不同的,其不同之处在于对状态与过程的认识有关,理解哪些是与状态相对应的物理量、哪些是与过程相对应的物理量,这是学生正确运用相关规律的基础。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第一章就让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区分位置和位移,渗透关于状态和过程的思考,这对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一个正确思路很有益处。而且,在练习题中,教科书提取掌生平时熟悉的生活语言,如“火车8点42分到站,停车8分”、“您这么早就来啦,等了很久吧!”让学生自己琢磨哪些说的是时刻,哪些说的是时间,把物理概念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既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突出了变化率的概念

任何事物的变化,包括物体位置的变化,总是伴随着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心两件事,一件是变化的多少,另一件是变化的快慢,后者就是变化率。以物体的直线运动为例,位移Δx是变化的多少,速度vΔxΔt是变化率。两者相比,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中,作为位置变化率的速度是更为核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应该上的一个台阶。因为它不像变化的多少那么具体,那么“看得见、摸得着”。

速度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之分。两者相比,平均速度要容易理解,因为它是与一个真实的变化过程相联系的:真实的位移Δx与真实的时间间隔的比值。与此不同,瞬时速度就难以理解了。本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当时间间隔Δt比较小时,平均速度ΔxΔt能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从这一事实出发,Δt越小,描述越精确,进而给出了一个推断和认定,即当Δt很小很小时,就说ΔxΔt是物体在时刻t的瞬时速度。在这里渗透了极限思想,但并未要求学生准确地从极限的意义上去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另外,本章选用了费恩曼杜撰的那个著名笑话,不仅告诉学生只知道快慢的概念而不懂科学的速度概念,会闹出怎样的笑话,而且还想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瞬时速度就没有运动学、动力学……

加速度也是一种变化率,作为速度的变化率ΔvΔt,它比速度的变化量更有深刻的含义。

本章不仅希望从变化率的角度认识速度和加速度,还想让学生的认识得以拓展,教科书通过“科学漫步”栏目,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某一量D的变化可以记为ΔD,发生这个变化的时间间隔可以记为Δt,变化量ΔD与Δt的比ΔDΔt就是这个量的变化率。变化率在描述各种变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加强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

教科书非常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都注意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现代科技。如,阐述质点的位置时,联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讲解位移、路程时,联系北京到重庆的交通路线。讲速度和加速度时,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体和交通工具的速度和加速度等。在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还特别介绍了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的新方法。

本章注意物理知识的人文特色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练习中引入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并配有诗的意境图,让学生体验科学与文化的联系。教科书还特别撰写了一篇STS短文:速度与现代社会,介绍交通工具的速度与城市发展规模等各方面的关系,也介绍了交通网络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堵塞、污染等带来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对科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有所认识。

5.注意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条件

本章的编写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如质点概念的引入和阐述,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物理情景,引起学生联想,积极进行探究。又如短文“速度与现代社会”的表述通俗易懂,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本章的编写还注意为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创造条件。如对质点的引入、阐述,教师可采用启发提问、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又如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除了介绍电磁打点计时器外,还介绍电火花计时器,以及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测速度的方法,供有条件的学校选用。

课时安排建议

第1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课时

第2节    时间和位移                              2课时

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2课时

第4节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2课时

第5节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2课时

文件下载(已下载 66 次)

发布时间:2015/9/7 下午8:43:47  阅读次数:1571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