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人造地球卫星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一宇宙速度,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推算其数值。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掌握同步通信卫星的运行原理,通过计算得出所有同步卫星高度相同的结论。知道课本中5种卫星的用途。

2.通过得出第一宇宙速度数值和同步卫星轨道高度的学习,认识数值计算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广泛应用,懂得科学理论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过程的学习,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决心。

(二)教学建议

本讲由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引入,并界定了什么是航天器,什么是人造地球卫星,初步建立科学的概念。接着重点介绍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学生会带着“卫星是怎样发射的?又是怎样运行的?”这些问题学习本讲内容。课本提供的卫星资料非常有限,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1.关于“第一宇宙速度”的教学建议

由于学生已经在拓展型课程Ⅰ的第十五章“宇宙”中学过“第一宇宙速度”,课本只能非常简略地提到。但考虑到相关内容很可能已经被学生遗忘,建议在此处较详细地复习,包括重新推算出第一宇宙速度的数值,通过第一宇宙速度的推算,学习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原理。示例1则是用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基本原理,其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注意卫星发射和卫星运行的区别,宇宙速度都是指发射速度而不是运行速度,当发射速度确定后,卫星的运行速度与高度有关,高度越低速度越大,这是一个难点。建议通过示例1,结合课本第52页“自主活动2”的讨论予以突破,也可以类比重物在地面降落的例子,从能量观点加以说明。

2.关于课本第51页“大家谈”的教学建议

设计该“大家谈”的意图是活跃气氛,引发思维,不可能要求学生谈得很深入,很全面,只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发挥想象,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就可以了。如人造卫星星体、运载器、航天器发射场、航天控制和数据采集网、天体力学、材料科学、遥测遥感和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技术等。

3.关于课本第52页“自主活动1”的教学说明

该活动带有启发科学幻想的目的,因为已经说明“地球自转的速度大大超过或低于实际的自转速度”这一条件,所以自转的速度大大增加时将发生很多离心现象,自转的速度大大降低时视重将增加,人在活动或劳动时感到费力。

4.关于“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教学说明

该部分内容虽然打有星号。但对于航天发射的原理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课本的图5-3清楚说明航天器的轨道形状与发射速度的关系,建议要求学生看懂,但推算过程超过中学要求,只要知道结论就可以了,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数值也不必要求学生记住。

5.关于“同步卫星”的教学建议

“同步通讯卫星”是卫星应用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推算出同步卫星的高度,卫星越高,覆盖地球的面积越大,三颗同步卫星覆盖的面积有重复部分。

(三)作业说明

本节共有练习16道,建议第2、4、9道在课内完成。

参考答案

A组

1.ρ=3πGT2

2.T=2πRg

3.A

4.D

5.C

6.BC

7.D

8.27∶8;3∶2;8∶27

9.由v=GmR可知,当R减小时v要增大;由T=2πRv可知R减小,v增大使T减小。

B组

10.BD

11.第一同学错误,由式F=mv2r不能得出r与F成反比的结论,因为v也要变化;另一位同学正确,万有引力公式F=GMmr2中其他皆常数,r2与F成反比,F表示地球能给卫星提供的向心力。

12.a=ω2R=(2πT)2R;a=Fm=GMR2

13.16.3km/s

14.5.9×1024kg

15.8.9m/s2,7.3km/s。

16.约300km

文件下载(已下载 151 次)

发布时间:2014/1/14 下午12:16:00  阅读次数:1546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