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电磁感应定律参考资料

1.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按照磁通量变化原因的不同,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可分为两种情况:

(1)导体在不变的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动生电动势;

(2)因磁场的变化而引起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感生电动势。

图1
图1

下面我们从金属电子理论来分析动生电动势的产生原因,动生电动势可以看成是洛伦兹力所引起的。如图1所示,当导体以速度v向右运动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也以速度v跟随它向右运动。按照洛伦兹力计算公式,自由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为

F=evB,

式中e为电子所带的电量,F的方向如图1所示由a指向b。在洛伦兹力的推动下,自由电子沿导线向b端移动,结果在导线b端出现过剩的负电荷,a端出现过剩的正电荷。这些过剩的正、负电荷在导体ab内部产生了一个从b指向a的电场力

F=eE(E表示电场强度)。

因此,在磁场中运动着的导体内,每个电子要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力:洛伦兹力和静电场力,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也即导体内电子不再因为导体的运动而发生宏观流动时,这两个力在量值上恰好相等:

eE=evB。

所以

E=vB。

导体两端的电势差Uab=EL(导线内部的静电场可认为是匀强电场,L是a、b间距离),Uab就是动生电动势E的量度,所以

E=EL=vBL。

综上所述,用金属电子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动生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并由洛伦兹力推出动生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式。

感生电动势的起因不能归结为洛伦兹力的作用。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注意到了这种电磁感应现象的特殊性,他认为感生电动势是由另一种电场引起的,这种电场是由变化着的磁场产生的。导线回路中的感生电动势只是这种电场的一种表现;即使没有任何导体存在,只要磁场随时间在变化,这种电场也是存在的。

2.静电场与涡旋电场

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的电场,叫做涡旋电场或感生电场。现在把涡旋电场与静电场作一比较:

静电场 涡旋电场
相同 对电场中的电荷有作用力 对电场中的电荷有作用力
不同 是由电荷激发的 是由随时间变化的磁场激发的
电场线是不闲合的,它起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 电场线是闭合的
是保守力场 不是保守力场

涡旋电场的存在已为包括电磁波在内的许多实验事实所证实。在理论上,涡旋电场的假说正是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完整的数学表达式中,应当还有一个负号,即E=-ΔΦΔt。这个负号表明了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这也是楞次定律的数学表示,如何使用这个数学式确定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的方向呢?首先,要在回路上任意规定一个绕行方向作为回路的正方向,再用右手螺旋法则确定这回路的正法线n的方向。通过回路面积的磁通量Φ与正法线n方向相同者为正值,相反者为负值。根据E=-ΔΦΔt,感应电动势E(或感应电流I)的正、负完全由(ΔΦΔt)来决定。例如,图2中,

图2
图2

(a)Φ>0,ΔΦΔt>0,则E(或I)<0,表示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方向与回路上选定的绕行正方向相反。

(b)Φ>0,ΔΦΔt<0,则E(或I)>0,表示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方向与回路上选定的绕行正方向一致。

(c)Φ<0,ΔΦΔt<0,则E(或I)>0,表示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方向与回路上选定的绕行正方向一致。

(d)Φ<0,ΔΦΔt >0,则E(或I)<0,表示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方向与回路上选定的绕行正方向相反。

上述线圈中磁通量变化的四种情况,用公式E=-ΔΦΔt分别判断得出的感应电动势(或感应电流)方向跟由楞次定律确定的完全一致。

在实际应用中,为简便起见,感应电流的方向往往还是按楞次定律进行判断,不在数学表达式中用负号表示。

4.“场”和“力线”的提出

法拉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实验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丰富物理思想的科学家。他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的研究,而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场观念和力线图的提出,是自牛顿时代以来,在物理学概念、基础理论方面最重要的变革。

历史上发现的好几种力都是遵从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的,作为物理思想上具有独特气质的法拉第,他并不是去附和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而是在自己的实验总结中大胆否定了超距作用,认为物体之间的电磁力是需要媒介传递的近距作用。最为突出的是,法拉第于1845年11月7日最早使用“磁场”一词,并从1847年1月19日开始,单独使用“场”这个词,也就是明确提出了在磁体和带电体的周围空间,存在着一种由磁体或带电体产生的物质——“场”,起到了传递电磁力的媒介作用。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分析后,法拉第决定用图示法,即用电力线、磁力线未描述电场和磁场。

法拉第的场观念和力线图,打破了欧洲大陆国家(特别是法国和德国)传统的超距作用观念,为以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件下载(已下载 565 次)

发布时间:2013/12/5 上午7:59:02  阅读次数:2015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