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届全国物理预赛


1.一顶端开口、竖直放置的大口径圆柱体内装有一定高度的理想流体,圆柱体底部有一小孔。若将流体的高度增加为原来的 4 倍,则流体完全流完的时间为原来的(    )倍。

A.1               B.2               C.4               D.8

【答案】

B

 

2.一理想气体系统经历一循环过程 a→b→c→d→e→a,其 pV 图如图所示。该循环过程中,系统对外做功以及吸、放热情况分别是(    )

A.正功,吸热             B.负功,放热

C.正功,放热             D.负功,吸热

【答案】

A

 

3.一带正电荷的粒子以某一初速度进入匀强电场中。忽略重力影响,为了使粒子的速度方向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生 \(\frac{\pi }{6}\) 的偏转,则电场方向与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是(    )

A.\(\frac{2\pi }{3}\)           B.\(\frac{\pi }{2}\)             C.\(\frac{\pi }{3}\)             D.\(\frac{\pi }{4}\)

【答案】

A

 

4.195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荷兰科学家弗里茨·泽尔尼克,以表彰他提出相衬显微技术。该技术可清晰分辨两种折射率相近的透明介质。现考虑一束光线经过含有细胞的培养液,产生三种不同光线 1、2 和 3,其中光线 3 穿过细胞,光线 2 经过细胞边缘附近,光线 1 和 2 相干,光线 2 和 3 相干,如图所示。已知培养液的折射率为 n0,细胞的折射率为 nn > n0)。由于边缘效应,光线 2 在培养液中的光程相对于光线 1 的增加了 n0\(\frac{\lambda }{4}\)(λ 为光线在培养液中的波长);为增大细胞和培养液的对比度,在所有光线穿出培养液后,再通过相位补偿板使光线 2 又额外增加了 n0\(\frac{\lambda }{4}\) 的等效光程。假设细胞的等效厚度为 d,若通过目镜观测到光线 1 和 2 的干涉条纹为暗条纹,光线 2 和 3 的干涉条纹为亮条纹,则细胞的折射率可能为(    )

A.n0 + \(\frac{\lambda }{d}\)              B.n0 + \(\frac{\lambda }{{2d}}\)            C.n0\(\left( {1 + \frac{\lambda }{d}} \right)\)                D.n0\(\left( {1 + \frac{\lambda }{{2d}}} \right)\)

【答案】

D

 

5.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离子,称为类氢离子,其电子的能级可以用玻尔理论类比于氢原子推出。He+ 是典型的类氢离子。He+ 静止时,其电子从能级 n = 3 跃迁至能级 n = 2 发射出的光子能量记为 EHe+。He+ 朝向静止的氢原子高速运动的速度达到某个临界值 uc 时,上述跃迁发射出的光子刚好可以电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基态氢原子电离能为 13.6 eV。已知光源朝向接收器高速运动时,接收器测得的光子频率 νʹ 与光源发出的光子频率 ν 存在如下关系:vʹ = v\(\sqrt {\frac{{c + u}}{{c - u}}} \)(c 为真空中的光速,u 为相对运动速率)。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EHe+ = 1.89 eV         B.EHe+ = 7.56 eV          C.uc = 0.29c         D.uc = 0.53c

【答案】

BD

 

6.如图所示,平行金属长直导轨与水平面成 θ 角并固定,两导轨之间的距离为 L,导轨用导线与固定电阻 R1、R2 相连,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一质量为 m 的导体棒 ab 置于导轨上,它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导体棒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与 R1、R2 的阻值均为 R。棒在从静止开始沿导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并密接,其最终速度为_________,棒达到最终速度时整个装置消耗的机械功率为_________。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不计导轨和导线的电阻。

【答案】

3Rmg\(\frac{{\sin \theta  - \mu \cos \theta }}{{2{B^2}{L^2}}}\),3Rmg2\(\frac{{\sin \theta  - \mu \cos \theta }}{{2{B^2}{L^2}}}\)sinθ

 

7.如图所示,三个质量均为 m 的质点由三根长度均为 l 的轻质细杆相连,组成一个位于竖直平面内的△OAB,此系统可绕过 O 点且垂直于△OAB 的轴转动,C 为△OAB 的中心。初始时 OC 水平静止。系统在重力作用下,OC 从水平位置转到竖直位置时,质点 A 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O 点的支持力大小为_________。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不计摩擦。

【答案】

\(\sqrt {\sqrt 3 gl} \),6mg

 

8.近地卫星入轨时,对入轨角度的要求极高。假设原计划卫星处于一个圆轨道。若卫星入轨时其速度方向相对圆轨道的切线方向有一小偏角 θ,则会导致其轨道偏离圆轨道,而变成一个椭圆轨道。此小偏角可能导致其近地点过低,影响卫星正常工作。现欲发射一圆轨道人造卫星,其轨道高度为 300 km,卫星准确入轨后的运行速率应是_________km/s。假设该卫星实际入轨时速度大小仍为原设计的值,但速度方向在圆轨道所在平面内有 1° 的偏离,该卫星的近地点高度为_________km。已知地球半径为 6 400 km,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9.8 m/s2,不考虑空气阻力。

【答案】

7.7,1.8×102

 

9.冷藏泡沫塑料箱通常用于日常保温。现有一封闭泡沫箱内壁总面积为 0.80 m2,壁厚为 2.0 cm,内部放满水、足量的冰块和一瓶可乐,并整体处于 0℃,箱外温度为 30℃。泡沫塑料箱的热导率为 0.020 W/(m·K),冰的熔化热为 3.34×105 J/kg。传入泡沫箱的热传导功率是_____W,在一天内融化的冰为_____kg。(已知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热层由高温处传导到低温处的热量 H = k\(\frac{{\Delta T}}{d}\)S,其中 kd 和 S 分别为导热层的热导率、厚度和横截面积,ΔT 为导热层两侧的温度差。)

【答案】

24,6.2

 

10.自然界铀矿中的铀主要有两种同位素:235U 和 238U,其它同位素含量极少,可忽略。前者半衰期约为 7.0 亿年,后者半衰期约为 45 亿年,235U 在自然界铀元素中所占的原子数百分比称为占比,其现代值为 0.72%,由此推断出 20 亿年前铀矿的 235U占比为_________%。许多放射性核素并非一次衰变后就稳定,而是经过多次衰变,最后生成稳定核素,这个过程称为级联衰变。一个 235U 核经历数次 α 衰变、β 衰变和 γ 衰变,最后生成的稳定核素为 207Pb,问其间所经历的 α 衰变为_________次。不计铀元素与任何其他元素之间的转化。

【答案】

3.7,7

 

11.如图(a)所示,三种透明介质 1、2 和 3 的交界面为相互平行的无限大平面,两平面之间的距离为 d;介质 1、2 的折射率分别为 n1n2。一束单色光自介质 1 入射到介质 1、2 的交界面上的 A 点。

(1)当光线在 A 点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相互垂直时,其折射光线到达介质 2、3 的交界面上刚好能发生全反射。求介质 3 的折射率 n3

(2)如图(b)所示,一束波长为 λλ 为真空中的波长)的单色光以某一初始入射角入射到介质 1、2 的交界面,反射光为光线 a,经介质 2、3 交界面上的 B 点反射后再经介质 1、2 交界面上的 C 点折射后的出射光为光线 b;两光线 a 和 b 经凸透镜汇聚后在其焦平面上发生干涉,观察到第一级亮条纹。假设 n1 > n2,求初始入射角。

【答案】

(1)n3 = \(\frac{{{n_1}{n_2}}}{{\sqrt {n_1^2 + n_2^2} }}\)

(2)iAʹ = arcsin\(\left( {\frac{{{n_2}}}{{{n_1}}}\sqrt {1 - \frac{{{\lambda ^2}}}{{4n_2^2{d^2}}}} } \right)\)

 

12.空间中存在恒定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其电场强度 E = Ei,磁感应强度 B = B\(\frac{1}{{\sqrt 2 }}\)(i + j),E 和 B 分别表示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这里 ij 和 k 分别表示坐标轴 xy 和 z 方向的单位矢量,坐标原点记为 O,如图所示(z 轴未画出)。不计重力。考虑此空间中一个质量为 m带正电荷 q 的粒子。

(1)试选择合适的新坐标系 Oxʹyʹz,使得粒子所受到的磁场力在新坐标系的某基矢方向为零;列出在此坐标系中粒子的运动方程,并证明粒子沿磁场方向的运动和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运动相互独立。

(2)若将粒子从 O 点在 t = 0 时刻由静止释放,P 为此后该粒子运动轨迹上的一点,其 x 坐标和 y 坐标之和为 c,计算该粒子由 O 点运动到 P 点所用的时间。

(3)若将粒子从 O 点在 t = 0 时刻由静止释放,Pʹ 为此后该粒子运动轨迹上的一点,其 x 坐标和 y 坐标之差为 cʹ,计算该粒子在 Pʹ 点所受的磁场力的大小。

(4)若将粒子从 O 点在 t = 0 时刻以某一非零初速率 v0 沿某一特定方向释放,发现该粒子的运动轨迹始终处在同一个平面内。计算该粒子在时刻 t 的位置 (x(t),y(t),z(t))。

【答案】

(1)略

(2)t = \(\sqrt {\frac{{2cm}}{{qE}}} \)

(3)f = qB\(\sqrt {\frac{{c'qE}}{m}} \)

(4)x = ±\(\frac{1}{2}\sqrt {v_0^2 - \frac{{{E^2}}}{{2{B^2}}}} \)t +\(\frac{{qE}}{{4m}}\)t2

y = ±\(\frac{1}{2}\sqrt {v_0^2 - \frac{{{E^2}}}{{2{B^2}}}} \)t +\(\frac{{qE}}{{4m}}\)t2

z = \(\frac{E}{{\sqrt 2 B}}\)t

 

13.如图所示,一滑块(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 v0 沿光滑水平地面向右运动,滑块右方有一倾角为 θ 的光滑斜面(斜面足够长)处于静止状态,斜面与地面光滑接触,其交线过地面 O 点。滑块遇到斜面后能继续沿斜面向上运动。已知滑块和斜面的质量分别为 m 和 M,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求 

(1)滑块上升至最高点时离地面的高度和速度大小;

(2)滑块在斜面上升高至离地面高度 h 处时,斜面的速度大小和滑块相对于斜面的速度大小;

(3)滑块从 O 点运动到最高点所需时间,此过程中斜面运动的加速度和滑块相对于斜面运动的加速度。

【答案】

(1)Vamx = \(\frac{m}{{M + m}}\)v0

hmax = \(\frac{M}{{M + m}}\frac{{v_0^2}}{{2g}}\)

(2)Vh = \(\frac{m}{{M + m}}\left[ {1 - \sqrt {1 - \left( {\frac{{{{\sin }^2}\theta }}{{{{\cos }^2}\theta }} + \frac{{2gh}}{{v_0^2}}} \right)\frac{{(M + m){{\cos }^2}\theta }}{{M + m{{\sin }^2}\theta }}} } \right]\)v0

vRh = \(\sqrt {1 - \left( {\frac{{{{\sin }^2}\theta }}{{{{\cos }^2}\theta }} + \frac{{2gh}}{{v_0^2}}} \right)\frac{{(M + m){{\cos }^2}\theta }}{{M + m{{\sin }^2}\theta }}} \frac{{{v_0}}}{{\cos \theta }}\)

(3)aRh = − \(\frac{{(M + m)\sin \theta }}{{M + m{{\sin }^2}\theta }}\)g

ah = \(\frac{{m\sin \theta \cos \theta }}{{M + m{{\sin }^2}\theta }}\)g

 

14.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方有匀强电场,其场强方向水平向右,大小 E = 100 V/m;地面上一质量 m1 = 0.010 kg 的小物块 a 与一水平轻质弹簧相连,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墙面上,弹簧的劲度系数 k = 0.16 N/m。将弹簧处于原长时 a 的位置记为原点 O,水平向右记为 x 正方向。将物块 a 从原点左移 4.0 m 后由静止释放,以释放时刻为计时起点 t = 0。此时,另一质量 m2 = 0.030 kg、电荷量 q = + 1.6×10−3 C 的小物块 b,以大小为  16.7 m/s 的速度 v0 向左运动,经过 \(\frac{\pi }{{24}}\) s 与 a 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后两物块组成新物块 c。已知碰撞中没有电荷损失。求

(1)碰撞前物块 a 在 tt ≥ 0)时刻的坐标 xa(t) 和速度 va(t);

(2)物块 c 在 t 时刻的坐标 xc(t)。

【答案】

(1)x = − 4.0cos(4.0t)m

v = 16sin(4.0t)m/s

(2)x = 6.7cos[2(t − \(\frac{\pi }{{24}}\)) + 2.3] + 1.0 (m)

 

15.半径为 a、单位长度匝数为 n 的长直密绕螺线管中,通有随时间 t 变化的励磁电流 i(t) = I0cosωt,在 t = 0 时刻,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如图所示,一等腰梯形闭合回路 ABCDA 由均匀导线构成,其上底长为 a,下底长为 2a,导线总电阻为 R;梯形回路平面在螺线管的横截面内,A、D 两点在螺线管区域的边缘。

(1)求梯形各边上的感应电动势,以及整个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

(2)求 B、C 两点间的电势差和 CD 段消耗的平均功率;

(3)若在梯形回路的 A、D 两点间沿圆弧 \(\overset{\frown}{AD}\) 也接入同样导线,那么通过直导线段 AD 的电流是多大?

闭合回路和圆弧导线均不与螺线管的导线连通。已知真空磁导率为 μ0

【答案】

(1)εAB = 0,εCD = 0,εAD = \(\frac{{\sqrt 3 }}{4}\)a2μ0nI0ωsinωtεBC = \(\frac{\pi }{6}\)a2μ0nI0ωsinωt

ε =(\(\frac{\pi }{6}\) − \(\frac{{\sqrt 3 }}{4}\))a2μ0nI0ωsinωt

(2)UBC = − \(\frac{{\sqrt 3  + \pi }}{{10}}\)a2μ0nI0ωsinωt

PCD = \(\frac{{{{(2\pi  - 3\sqrt 3 )}^2}}}{{1440R}}\)a4μ02n2I02ω2

(3)I = \(\frac{{60 + 5\pi }}{{12 + 5\pi }}\frac{{2\pi  - 3\sqrt 3 }}{{12R}}\)a2μ0nI0ωsinωt

 

16.太空中有一没有大气的球形行星,该行星有一沿圆形轨道运行的小卫星,其质量 m = 1.00×103 kg,运行周期 T = 258.4 min。此卫星运行至轨道上的 A 点时,瞬间分裂成沿原速度方向的两块 P 和 Q,P 在前,Q 在后。在分裂后的瞬间,P 相对 Q 的速度 u = 3.00×103 m/s。此后,Q 沿着紧贴行星表面的B点的轨道运行(Q 不与行星表面接触)。已知行星半径 R = 7.00×106 m,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0 = 11.3 m/s2

(1)求卫星分裂前的运行速率及距行星表面的高度;

(2)求 P、Q 的质量及 Q 到达 B 点时的速率;

(3)Q 从 B 点飞出后还能成为该行星的卫星吗?若能,求出 Q 的运动周期;若不能,写出 Q 的轨迹方程。

【答案】

(1)h = 8.00×106 m

vA = 6.08×103 m/s

(2)m1 = 4.10×102 kg

m2 = 5.90×102 kg

vB = 1.04×104 m/s

(3)T1 = 162 min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