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2023学年高考模拟

  •  下载
  •  2024/4/12
  •  165 次
  •  1919 K

1.冰雪运动

滑雪、滑冰、雪地摩托等,让您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尽情体验冰雪带来的刺激与乐趣。

 

1.如图,拖拉机通过缆绳拉着一群坐在雪圈上的游客在冰面上绕 O 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1)游客所受合力的方向为______;

(2)距离 O 点越远的游客,刺激感会(    )

A.强                   B.弱            C.与其他人相同        D.不确定

 

2.如图,雪圈滑道为高 h 的斜坡。质量为 m 的游客坐雪圈从滑道上由静止滑下,最终停在水平冰面上,整个下滑过程中只与冰面接触,则阻力对游客做的功为_____。

 

3.速度为 v 的甲游客遇到另一个静止在雪圈上的乙游客,两雪圈发生了对心碰撞。每位游客与雪圈的总质量均为 M

(1)若两雪圈发生了速度交换,则碰撞过程中,动量_____;机械能_____(均选涂:A.守恒  B.不守恒);若碰撞时间为 t,则两雪圈之间平均作用力的大小为________;

(2)若碰撞时,游客抓住对方一起运动,则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为_________。

 

4.雪圈空载时体积为 V,压强为 p,载人后体积减少了 20%,则压强为_______。

 

5.游客在某平整冰面观察水下的鱼,则鱼的实际位置应在目测位置的(    )

A.上方               B.同一位置        C.下方

【答案】

1.(1)指向O点或沿半径指向圆心

(2)A

2.− mgh

3.(1)A,A,Mv/t

(2)Mv2/4

4.1.25p

5.C

 

2.太空电梯

太空电梯是人类构想的一种通往太空的设备,如图是太空电梯升降舱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太空站相连。将乘客送入距地球高度 h 约 3.6×107 m 的一座太空站。地球的质量 M 约为 6×1024 kg,地球的半径 R 约为 6.4×106 m,引力常量 G = 6.67×10−11 N·m2/kg2

 

1.太空站中漂浮的水珠呈完美的球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空站的速度____第一宇宙速度(选涂:A.大于   B.等于 C.小于);周期约为______小时。

 

3.地面上观察者测出高速上升的太空电梯从地面到太空站的时间为 t1,而乘客测得的时间为 t2,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t1 > t2              B.t1 = t2              C.t1 < t2

 

4.(简答)如图为加速度 a 与太空电梯距地心的距离 r 的关系图像,图线 A 为地球对太空电梯的引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图线 B 表示太空电梯静止时的向心加速度大小,R 表示地球半径。求:

(1)太空电梯从地表以 5g 的加速度启动,质量为 m 的乘客承受的压力 F;为了安全,乘客应保持什么姿势;

(2)太空电梯匀速上升阶段乘客受到升降舱作用力大小的变化情况;

(3)分析说明并估算图中 r0 的数值大小。

【答案】

1.水膜表面张力的作用、水珠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C,24 或其他处于合理范围

3.A

4.(1)乘客应保持躺卧姿势。

(2)一直变小

(3)r0 = 4.24×107 m

【解析】

4.(2)此题中的太空电梯可以看成竖立在赤道、与地球同步转动的直杆。

“地球对太空电梯的引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对应力就是万有引力,F = \(\frac{{GMm}}{{{r^2}}}\) ∝ \(\frac{1}{{{r^2}}}\),对应图中曲线 A;而“向心加速度大小”对应的就是所需向心力,F = 2rr,对应图中过原点的直线 B。

r0 之前,提供的万有引力大于所需的向心力。FF = 2r ,匀速上升时 F 减小,r 增大,所以 F 是一直减小的。

(3)在 r0 之后,提供的万有引力小于所需的向心力。而 r0 位置即万有引力作为向心力,这种情况就是同步卫星的位置,即同步轨道上太空站的位置,r0 = R + h = (3.6×107 + 6.4×106) m = 4.24×107 m。

 

3.电荷

电荷可以产生电场,18 世纪初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同时,磁场对运动电荷也具有作用。

 

1.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电荷量的单位是(    )

A.A·s               B.A/s                  C.s/A

 

2.如图,长为 L 的绝缘轻绳悬挂一带正电的绝缘小球,处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现将小球拉起一小角度(小于 5°)释放。若逐渐减小磁感应强度(忽略空气阻力且细线始终拉直),下列关于小球说法正确的是(    )

A.摆动过程最高点逐渐降低

B.每次经过 A 点的速度大小不相等

C.每次经过 A 点时线上的拉力大小始终相等

D.摆动的周期不变

 

3.如图,带正电小球从水平面竖直向上抛出,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h1(如图甲);若加水平向里的匀强磁场(如图乙),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2;若加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如图丙),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3。每次抛出的初速度相同,不计空气阻力,则(    )

A.h3 > h2 > h1             B.h3 = h1 > h2             C.h2 > h3 = h1             D.h3 = h2 > h1

 

4.如图,从粒子源 P 发出的正离子经 S1 和 S2 之间高电压 U 加速后,以一定速率从 S3 缝射入磁场 B

(1)(多选)正离子在磁场 B 中的转动快慢与(    )有关;

A.粒子电荷量            B.粒子质量        C.粒子速度

D.轨道半径               E.磁感应强度

(2)轨迹相同的粒子_____同种粒子;(选涂:A.是          B.不一定是        C.不是)

(3)(计算)若 B = 2 T,加速电压 U = 4×108 V,该粒子的电荷量 q 与质量 m 之比为 5×107 C/kg,求:该粒子在磁场中的轨道半径 R

【答案】

1.A

2.D

3.B

4.(1)ABE         (2)B

(3)R = 2 m

 

4.电磁感应现象与应用

1831 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

 

1.如图为最早的发电机装置,由_____(选涂:A.法拉第        B.奥斯特)发明;当圆盘向同一方向时快时慢地转动时,通过电阻器的电流是_____(选涂:A.交流电          B.直流电)。

 

 

2.如图,新能源汽车由地面供电装置(发射线圈,连接家用电源)将电能传送至轿车底部的感应装置(接收线圈,连接充电电池),对车载电池进行充电。则(    )

A.增大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间距,接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频率不变

B.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相等

C.为了保护接收线圈不受损坏,可在接收线圈下再加装一个金属护板

D.增大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间距,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两端电压之比不变

 

3.某储能装置是一个电容为 60 μF 的电容器。现用 5000 V 高压对电容器进行充电,电容器充电后储存的电量为_____C;储存的能量为_____J。

 

4.如图发电机模型,一边长为 L 的单匝正方形线圈,在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中以角速度 ω 绕 OOʹ 轴匀速转动。通过理想变压器与负载电阻为 R 相连,不计其它电阻,变压器左右线圈匝数之比为 k,则:

(1)当线圈平面与磁场_____(选涂:A.垂直            B.平行)时,线圈中的电动势最大,最大值为_____;

(2)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线圈中的电动势 e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______;

(3)(计算)线圈转动过程中电阻 R 的功率。

 

5.如图,水平面内的两根平行金属导轨处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两根相同的金属棒 ab 和 cd 垂直横跨在导轨两端,其中 cd 棒通过绝缘细线跨过定滑轮与重物 M 连接。由静止同时释放两根金属棒,忽略各处摩擦,导轨足够长,不考虑可能发生的碰撞。请定性画出重物 M 下落过程的速度时间 v – t 图像。

【答案】

1.A,B

2.A

3.0.3,750

4.(1)B,BL2ω

(2)e = BL2ωcosωt

(3)P = \(\frac{{{B^2}{L^4}{\omega ^2}}}{{2R{k^2}}}\)

5.

 

5.从经典走向量子

物理学自伽利略开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其中 20 世纪之前的物理学被称为经典力学。此后,量子力学飞速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物理学前沿领域。

 

1.下列物理学家按物理学发展进程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伽利略、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牛顿

B.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伽利略

C.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

D.爱因斯坦、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

 

2.80 g 某放射性元素发生 α 衰变,经过 9 天还剩下 10 g,则该元素的半衰期为_____天;该衰变产生的射线照射带正电验电器,电荷很快消失,是利用了射线的______(选涂:A.穿透本领            B.电离本领)。

 

3.玻尔在卢瑟福的基础上引入了轨道量子化的概念。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可见光光子的能量范围约为 1.62 eV ~ 3.11 eV。则这些原子(    )

A.最多可产生 2 种不同频率的光

B.从 n = 2 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出的光是可见光

C.从 n = 3 跃迁到 n = 4的激发态,需吸收能量为 0.66 eV 的光子

D.从 n = 3 的激发态电离,所需照射光的光子能量至少为 13.60 eV

 

4.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1)托马斯·杨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实验装置如图。双缝间距 d = 0.938 mm,光屏到双缝的距离 L = 65.6 cm,相邻明条纹中心间距 Δx = 0.263 mm,则光的波长 λ 为_________nm(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2)实验中,调弱光源的强度,若每次只有一个光子通过双缝装置,随着相机拍摄帧数的增加,分别得到如下 5 幅图像,这说明光具有_________性。

 

5.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概念,既所有实物粒子都具有波动性。若质量为 me = 9.1×10−31 kg的电子经电场加速后的速度 v = 7.28×107 m/s,则其物质波的波长为_____nm(普朗克常量h = 6.63×10−34 J·s)。

【答案】

1.C

2.3,B

3.(1)C

4.(1)376

(2)波粒二象

(3)0.01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