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能源中,均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A)水能、天然气、太阳能 (B)风能、煤气、太阳能
(C)水能、电能、天然气 (D)风能、电能、煤气
【答案】
A
2.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估测的物理量是
(A)水分子的直径 (B)油酸分子的直径
(C)水分子的体积 (D)油酸分子的体积
【答案】
B
3.右图为甲、乙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位移 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同
(B)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t1 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
(D)t1 ~ t2 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
D20
4.声波能绕过某一建筑物传播而光波却不能绕过该建筑物,这是因为
(A)声波穿透力比光波强 (B)声波是纵波,光波是横波
(C)声波波长较长,光波波长很短 (D)声波波速较小,光波波速很大
【答案】
C
5.用电动势为 E、内阻为 r 的电源对外电路供电,则
(A)电源短路时,路端电压为最大值
(B)外电路断开时,路端电压为零
(C)路端电压增大时,流过电源的电流一定减小
(D)路端电压增大时,外电路消耗的功率一定增大
【答案】
C
6.两个相同的单摆静止于平衡位置,使摆球分别以水平初速 v1、v2 (v1 > v2)离开平衡位置,在竖直平面内做小角度摆动,它们的周期与振幅分别为 T1、T2 和 A1、A2、,则
(A)T1 = T2,A1 > A2 (B)T1 < T2,A1 = A2
(C)T1 = T2,A1 < A2 (D)T1 > T2,A1 = A2
【答案】
A
7.雷雨天带有负电的乌云飘过一栋建筑物上空时,在避雷针周围形成电场。该电场的等势面 a、b、c、d 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在等势面上有 A、B、C 三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避雷针附近形成了匀强电场
(B)A、B、C 三点中,B 点场强最大
(C)A、B、C 三点中,C 点电势最高
(D)一带负电的雨点从乌云中下落,电场力做正功
【答案】
D
8.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Ek 为动能,Ep 为势能,s 为下落的距离,v 为速度,t 为时间。以水平地面为零势能面,下列图像中,正确反映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是
【答案】
A
【解析】
设初始高度为 h0,初始机械能为 E0。
A.Ep = mgh = mg(h0 − s),为斜率为负的倾斜直线。选项 A 正确;
B.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E0 = Ek + Ep,Ep = − Ek + E0,为斜率为负的倾斜直线。选项 B 错误;
C.Ek = \(\frac{1}{2}\)mv2 = \(\frac{1}{2}\)m(gt)2,为斜率为正的倾斜直线。选项 C 错误;
D.Ep = mgh = mg(h0 − \(\frac{{{v^2}}}{{2g}}\)),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选项 D 错误;
正确选项为 A。
9.如图所示,将长为 2L 的直导线折成边长相等、夹角为 60° 的“V”形,并置于与其所在平面垂直的、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中。若“V”形导线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 F,则该直导线中通过的电流大小为
(A)\(\frac{F}{{2BL}}\) (B)\(\frac{{\sqrt 3 F}}{{2BL}}\) (C)\(\frac{F}{{BL}}\) (D)\(\frac{{\sqrt 3 F}}{{BL}}\)
【答案】
C
10.某人骑自行车沿平直坡道向下滑行,其车把上挂有一只水壶,壶内装有半瓶水。若滑行过程中悬挂壶的细绳始终保持竖直,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行车可能做匀加速运动
(B)壶内水面与坡面平行
(C)坡道对自行车的作用力垂直坡面向上
(D)水壶及水整体的重心一定在悬绳正下方
【答案】
D
11.如图所示,两端开口、内径均匀的玻璃弯管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两段水银柱 A 和 C 将空气柱 B 封闭在左侧竖直段玻璃管,平衡时 A 段水银有一部分在水平管中,竖直部分高度为 h2,C 段水银两侧液面高度差为 h1。若保持温度不变,向右管缓缓注入少量水银,则再次平衡后
(A)空气柱 B 的长度减小 (B)左侧水银面高度差 h2 减小
(C)空气柱 B 的压强增大 (D)右侧水银面高度差 h1 增大
【答案】
B
【解析】
向右管注入水银后,B 气柱的上下液面都会上升,导致稳定后 h2 减小。选项 B 正确;
B 部分气体的压强可以表达为 p0 + ρgh2,因此 B 部分气体压强减小,体积(长度)变大。选项 A、C 错误;
而 B 部分气体压强还可以表达为 p0 + ρgh1,即可以证明 h1 恒等于 h2,所以 h1 也减小。选项 D 错误;
正确选项为 B。
12.一列波长大于 3 m 的横波沿着 x 轴正方向传播,处在 x1 = 1.5 m 和 x2 = 4.5 m 的两质点 A、B,当 B 点的位移为正的最大值时,A 点的位移恰为零,且向上运动。以该时刻为计时起点,t = 1.0 s 时,A 点处于波峰。则
(A)波长为 12 m (B)波速可能为 5 m/s
(C)1 s 末 A、B 两点的位移相同 (D)2 s 末 A 点的运动速度小于 B 点的运动速度
【答案】
B
【解析】
满足“当 B 点的位移为正的最大值时,A 点的位移恰为零,且向上运动”的波形如图所示。
A.由图可知,\(\frac{3}{4}\) λ = 3 m,λ = 4 m。选项 A 错误;
B.由“t = 1.0 s 时,A 点处于波峰”可知 (n + \(\frac{1}{4}\))T = 1,解得波速 v = \(\frac{\lambda }{T}\) = 4n + 1,当 n = 1 时,v = 5 m/s。选项 B 正确;
C.1 s 末 A 位于波峰、B 位于平衡位置,两者位移不同。选项 C 错误;
D.2 s 末 A 位于平衡位置速度最大、B 位于波谷速度为零,A 点的运动速度大于 B 点的运动速度。选项 D 错误;
正确选项为 B。
13.内能是物体内部具有的能量,它包括物体内所有分子的__________,它与物体的__________、状态都有关系。
【答案】
动能和势能,温度和体积
14.在“用 DIS 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实验中,在螺线管通电前,要先对磁传感器进行____________。实验中得到如图所示的 B – d 图线,若螺线管匝数为 100 匝,其内径(直径)为 4 × 10−2 m,根据图线估算螺线管中心的磁通量约为_________Wb。
【答案】
调零,5×10−6
15.甲、乙两个物体在水平面内做半径之比为 8∶9 的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4∶3,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之比为 3∶2。则它们的周期之比为_______,向心加速度之比为_______。
【答案】
2∶3,2∶1
16.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光滑的固定斜面加速下滑,以 t 为时间间隔,在第一个 t 内物体获得动能为 ∆Ek,在第 3 个 t 内,物体动能的增量为______;在这 3t 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_______。
【答案】
5∆Ek,\(\frac{{3\Delta {E_k}}}{t}\)
17.如图,倾角为 θ 的斜面粗糙且绝缘,在虚平面下方区域有一垂直斜面向上的匀强电场。一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 的带负电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上 A 点以速度 v0 沿斜面匀速下滑,进入电场区域滑行距离 L 后停止,则匀强电场场强 E = ______。在电场中滑行 L 的过程中,带电小物块电势能的变化量 ∆Ep = _________。
【答案】
\(\frac{{mv_0^2}}{{2Lq\tan \theta }}\),0
【解析】
(1)小物块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有
mgsinθ − μmgcosθ = 0
解得 μ = tanθ
小物块进入电场匀减速直线运动,有 μ(mgcosθ + qE)− mgsinθ = ma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a = \(\frac{{{v^2}}}{{2L}}\)
联立解得:E = \(\frac{{mv_0^2}}{{2Lq\tan \theta }}\)
(2)物块在电场中运动时,运动方向垂直于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力不做功,因此电势能的变化量为零。
18.“用 DIS 描绘电场的等势线”的实验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 A、B 是连接电源的两个电极,基准点 c 位于 A、B 连线的中点,f、d 连线和 A、B 连线垂直。
(1)(单选)安装实验装置时,正确的做法是
(A)平整的木板上依次铺放白纸、导电纸、复写纸
(B)导电纸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向上
(C)电源电压为交流 4 ~ 6 V
(D)电极 A、B 必须与导电物质保持绝缘
(2)实验中如果忘记传感器调零,则描绘得到的等势线形状与原来的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3)(单选)实验中得到的曲线实际上是
(A)一对等量同种电荷的静电场的等势线 (B)稳恒电流场中的等势线
(C)一对等量异种电荷的静电场的等势线 (D)变化电流场中的等势线
(4)若电压传感器的红、黑色探针分别接触图中的 d、f 两点时,示数小于零,则可以判断电极 A 接在电源的_____极上(选填“正”或“负”);为使传感器示数为零,应保持红色探针与 d 点接触,将黑色探针_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
【答案】
(1)B
(2)不同
(3)B
(4)正,向右
19.如图所示,电阻 R3 = 4 Ω,电表均为理想表。开始时 R1、R3 均有电流通过,电压表示数为 2 V,电流表示数为 0.75 A。若某个电阻发生断路,使电压表示数变为 3.2 V,电流表示数变为 0.8 A。
(1)分析判断发生断路的是哪个电阻。
(2)R1、R2 的阻值各为多少?
(3)电源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 各为多少?
【答案】
(1)R2
(2)R1 = 4 Ω,R2 = 8 Ω
(3)E = 4 V,r = 1 Ω
【解析】
(1)假如 R1 断路,则电流表示数为 0,不符合;假如 R3 断路,则电压表示数为 0,也不符合,所以 R2 断路。
(2)R2 断路时,电压表与 R3 串联,相 R3 当于导线,等效电路如图,电压表读数为 R1 的电压值,故
R1 = = Ω = 4 Ω
R2 发生断路前,通过 R3 的电流为:
I3 = = A = 0.25 A
故 R2 = = Ω = 8 Ω
(3)由全电路欧姆定律 E = U + Ir 得
E = 3 + (0.75 + 0.25)r
E = 3.2 + 0.8r
联立方程,解得 E = 4 V,r = 1 Ω
20.如图所示,倾角 θ = 30° 的光滑斜面上,放置了一装有挡光片的滑块 A,其质量 m = 0.2 kg。A 在恒力 F 作用下以一定初速度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继续沿斜面下滑。当 A 滑到粗糙水平面 O 点时撤去 F,此时完全相同的滑块 B 以一定初速度沿水平面向右滑行。a、b、c、d、e 是五个光电门,测量滑块通过所在位置的速率。忽略滑块 A 过 O 点时的能量损失,以滑块 A 向上经过光电门 a 的瞬间为 t1 = 0 时刻,每个光电门在各个时刻测得的速率记录在下表(其中 v3 数据不详),g 取 10 m/s2。
|
a |
b |
c |
d |
e |
|
t1 = 0.0
|
v1 = 2 |
|
|
|
|
|
t2 = 0.8 |
v2 = 2 |
|
|
|
|
|
t3 = 1.0 |
|
v3 = |
|
|
|
|
t4 = 1.2 |
|
|
v4 = 1 |
|
v5 = 2 |
|
t5 = 2.4 |
|
|
|
v6 = 0.5 |
|
(1)计算滑块 A 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
(2)t3 = 1.0 时,v3 的数值是多少?
(3)以光电门 b 的位置为零势能面,计算滑块 A 通过光电门 a 的机械能,分析说明滑块 A 在斜面上运动时机械能是否守恒。
(4)光电门 e、c 间距 L = 2 m,若 A、B 两滑块在 t5 时刻前还未相遇,通过分析判断光电门 d 测得的是哪个滑块的速度。
【答案】
(1)a = 5 m/s2
(2)v3 = 3 m/s
(3)Ea = 0.9 J
滑块 A 在斜面上受到重力 G、弹力 FN 和外力 F 的作用,由加速度 a = 5 m/s2,可知 F 的方向垂直于斜面,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弹力 FN 方向垂直于斜面,也不做功,仅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4)d 传感器测到的是 B 滑块速率
【解析】
(1)滑块 A 在斜面上运动时所受合力不变,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沿斜面向下。从表格中前两组数据可知,滑块 A 从斜面最高点滑至光电门 a 的时间间隔为 Δt = 0.4 s
a = \(\frac{{\Delta v}}{{\Delta t}}\) = \(\frac{{{v_2} - 0}}{{\frac{{{t_2} - {t_1}}}{2}}}\) = \(\frac{2}{0.4}\) = 5 m/s2 方向沿斜面向下
(2)v3 是滑块A滑至光电门 b 的速度,v3 = v2 + at = 2 + 5×(1.0 – 0.8) m/s = 3 m/s
(3)sab = \(\frac{{v_3^2 - v_2^2}}{{2a}}\) = 0.5 m 斜面倾角 θ = 30° 得 hab = 0.25 m
滑块 A 在光电门 a 位置:Ea = mgh + \(\frac{1}{2}\)mv2 = (0.2×10×0.25 + ×0.2×22) J = 0.9 J
滑块 A 在光电门 b 位置:Eb = mgh + \(\frac{1}{2}\)mv2 = (0 + ×0.2×32) J = 0.9 J
滑块 A 在斜面上受到重力 G、弹力 FN 和外力 F 的作用,由加速度 a = 5 m/s2,可知 F 的方向垂直于斜面,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弹力 FN 方向垂直于斜面,也不做功,仅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4)A、B 两相同滑块在水平面上受力相同,由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大小相同。
解法一:若 d 传感器测得的是 A 滑块的速度,由光电门 c、d 数据知
a = \(\frac{{{v_6} - {v_4}}}{{{t_5} - {t_4}}}\) = − \(\frac{5}{12}\) m/s2
在 1.2 s ~ 2.4 s 时间内,A 滑块位移为 sA = \(\frac{{v_6^2 - v_4^2}}{{2a}}\) = 0.9 m
B 滑块位移为 sB = \(\frac{{{v_4} + {v_6}}}{2}\) (t5 – t4) = 2.1 m
位移之和 sA + sB = 0.9 + 2.1 = 3.0 m > 2 m,假设不成立。
所以 d 传感器测到的是 B 滑块速率。
解法二:若 d 传感器测得的是 B 的速度,由光电门 e、d 数据知:
a = \(\frac{{{v_6} - {v_5}}}{{{t_5} - {t_4}}}\) = − 1.25 m/s2
在 1.2 s ~ 2.4 s 之间,A 滑块经 t = \(\frac{{0 - {v_4}}}{a}\) = 0.8 s 停下
位移为 sA = \(\frac{{0 - v_4^2}}{{2a}}\) = 0.4 m
B 滑块位移为 sB = \(\frac{{v_6^2 - v_5^2}}{{2a}}\) = 1.5 m
位移之和 sA + sB = 0.4 + 1.5 = 1.9 m < 2 m,假设成立。
所以 d 传感器测到的是 B 滑块速率。
2006 - 2023,推荐分辨率1024*768以上,推荐浏览器Chrome、Edge等现代浏览器,截止2021年12月5日的访问次数:1872万9823。 站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