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C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核是由核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知道原子核内的核子间存在强大的核力。

2.通过虚拟实验等过程认识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及其结果,感受到科学家探索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

3.从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感悟到科学家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曲折和艰辛。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人工转变发现了原子核是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本节的难点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过程的分析推理过程。

(三)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开始就介绍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从原子核中“轰”出了带正电的粒子,即质子。于是,卢瑟福预言在原子核中可能还存在不带电的中子。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最后由查德威克证实了他老师卢瑟福的预言,发现了中子。后来,海森伯和伊万年科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说,并由于与实验事实相符而得到了公认。

1.关于教材中导图12-22“回旋加速器”的说明

回旋加速器是193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的。它利用电压较低的高频电源,结合磁场的作用,使带电粒子每隔一定时间受到一次加速,经过多次加速后获得巨大的能量(约20~30MeV)。

2.关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的教学建议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使人类首次实现了用人工方法“敲开”原子核。这一点要重点介绍:这个实验如何证明氮核被轰开了,而且放出了质子呢?(详细内容参见本章“参考资料”)还要让学生分清“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跟“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这两个都是卢瑟福用α粒子做的实验,但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不要混淆。在教学中可以补充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示意图(详见本章“参考资料”)。

3.关于“中子的发现”的教学建议

要简单地介绍中子发现的过程,并让学生从中认识到:(1)科学探索中,实验的设计固然重要,分析推理才是发现事物本质更关键的过程;(2)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中子之前,他的老师卢瑟福早在1920年就有预言。预言并不是无根据的猜想,而是一种科学的假说,通过实验对预言进行验证,从而得知客观事物的本质及物理规律。关于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过程,详见本章“参考资料”。

4.关于α粒子和中子轰击能力的“大家谈”的参考解答

由于中子是不带电的,它与各种粒子间没有静电斥力,很容易接近甚至打进靶核。所以中子发现后,不少科学家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中子“炮弹”的利用,为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为后来核能的利用打下了基础。

5.关于“原子核符号”的教学建议

要让学生知道原子核的常用符号“AZX”的意义,并会写出各种核的符号,但不要求写核反应方程(在拓展课程中再学习)。

(四)作业说明

本节共有12道练习题,A组题的一部分可作为课堂练习,其余题和B组题作为课外作业。参考答案如下:

A组

1.前者是原子核自发地发生变化,后者是用人工方法使原子核发生转变

2.用α粒子轰击氮核,查德威克

3.Z,(A-Z),A

4.30,64

5.6,6,26,30

6.A

7.D

8.B

B组

9.A

10.B

11.C

12.核内质子数 核子数核外电子数

文件下载(已下载 558 次)

发布时间:2010/12/14 上午10:38:33  阅读次数:3708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