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本章概述
一、本章概述
本章的知识结构如下:

本章内容是按物质结构层次的不断深入展开的。电子的发现揭开了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序幕。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并为人们认可。贝可勒尔和居里夫妇对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和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有其复杂的结构。为了进一步探知原子核内部的秘密,科学家设法将原子核“轰开”,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并证实它们是所有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同时,人们在研究原子核衰变和人工转变时,发现都有核能释放,于是就去寻找获取大量核能的途径,重核裂变就是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利用核能,通过进一步研究,建成了反应堆和核电站,实现了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愿望。
【说明】
(1)对于“天然放射性现象”知识点只要求了解,不讲衰变规律,更不写衰变方程。
(2)对于“人工转变”知识点只介绍可以人为地使原子核发生变化,不讨论衰变规律,也不写衰变方程。
(3)介绍“核能”时,只讲重核裂变释放的能,不讲轻核聚变释放的能。
二、本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 | 学习水平 | 说明 |
原子的核式结构 | A | 知道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 |
物质的放射性 | A | 知道天然放射性现象和α、β、γ射线的特性 |
原子核的组成 | A | 知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重核裂变 链式反应 | A | 知道重核裂变可获取核能;知道链式反应及产生条件核能的应用 |
核电站 | A | 知道核能的应用;知道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基本构成 |
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 A | 知道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概况和政策 |
本章核心概念: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原子核的组成;核心规律:微观现象的特点。人类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过程,典型地展示了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因此,探知物质微观结构的过程是本章教材的主线内容。有关原子核的不稳定性(放射性)及重核裂变(链式反应)的介绍,显示了微观现象的特点——空间微、变化快、能量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人类能够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微观现象所发出各种信息,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微观世界,把握和应用微观世界的规律。
(2)通过虚拟实验和模拟实验,介绍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和链式反应等内容,感受建模的研究方法和虚拟实验等方法,以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章学习,感悟物理学家经历千辛万苦,用他们聪明才智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极大地拓展了物理学的研究疆域。20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
(2)通过居里夫人的有关史料介绍,领略她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感悟科学探索过程的曲折和艰辛。
(3)通过“我国核工业的发展”的介绍,领略邓稼先等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4)在了解核能的广阔应用前景的同时,还要注意核辐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三、本章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的组成—重核裂变—链式反应这条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主线。
本章难点是由于知识点内容较抽象,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四、课时安排的建议
本章建议安排6课时,其中A节1课时,B节1课时,C节1课时,D节1课时,E节1课时,复习1课时。
文件下载(已下载 546 次)发布时间:2010/11/26 下午2:54:47 阅读次数: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