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A 物体的内能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知道分子的势能,知道分子的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知道物体的内能包含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通过实验活动和讨论分析,感受用类比的方法认识分子的动能、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抽象概念。认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了解焦耳对热现象的研究,增强认真钻研、敢于质疑、积极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自觉性。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认识物体的内能是由组成物体的分子动能和势能构成,它与其他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本节的难点是区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认识到做功与热传递对改变内能是等效的,以及判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变化。

(三)教学建议

本节通过各种常见的事例,从一些学生熟悉的能量转化过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内能这一重要物理概念。由于内能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教师要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感受隐含在物体内的分子势能和动能的客观存在。认识内能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了解使物体内能发生变化的两个途径,以及它们的等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注重历史上认识内能的经历,分析焦耳在研究热功当量中运用的物理思想方法。

1.关于章导言的编写意图的说明

在本章的导言中引用了古老的蒸汽机和现代宏伟的三峡电站,其目的是通过介绍从蒸汽机到电力的大规模使用,来反映人们对能的认识和利用的进步。虽然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内能,并不涉及电能,但是涉及机械能、内能、电能、太阳能等多种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本章导言中安排了一个反映能的转化的事例,本事例涉及了多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建议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能的转化。

2.关于节导言的编写意图的说明

教材中图7—4和图7—5所示的事例分别代表了古文明和现代文明对内能(热)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对比来激发学生了解热现象与内能的联系、认识内能的兴趣。

3.关于分子的动能、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的教学建议

分子的动能、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很抽象,要利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大家谈”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常见现象、过程等加深对内能的认识,并帮助学生理解热现象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

4.关于DIS实验的教学建议

在用DIS实验进行有关摩擦与热的关系的研究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温度曲线的形态,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做功越多温度升高越多,摩擦做功越快温度升高越快。通过定性的研究使学生体验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规律。

5.关于“自主活动”的教学建议

通过“自主活动”加深学生对改变内能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它们改变物体内能的效果是相同的。

自主活动解答:(1)热传递 (2)做功 (3)热传递 (4)做功

(四)作业说明

本节共有练习题11道,建议将练习中1~6题作为课堂教学中供学生讨论的素材,课外完成其余练习题。

参考答案如下:

A组

1.C

2.A

3.D

4.前者是通过摩擦做功,增加内能,使火柴头的温度升高引燃火柴头上的火药,火药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等。后者是将太阳能聚焦在火柴头上,使火药温度升高引燃火柴。它们的效果都是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5.(1)通过热传递改变了水的内能 (2)克服摩擦力做功,改变了轮胎的内能 (3)压缩空气在膨胀的过程中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 (4)太阳通过辐射,改变了衣物的内能

6.(1)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不一定相同,但是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相等 (2)组成物体的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每个分子动能并不相同。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 (3)分子的动能及其平均值与物体温度即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分子势能与物体的状态和体积有关 (4)参见教材

B组

7.C

8.A

9.A

10.D

11.7×103min

文件下载(已下载 615 次)

发布时间:2010/8/29 下午3:50:58  阅读次数:3089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