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子和气体定律概览
一、本章概述
本章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分子动理论和分子的统计规律,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或理论推导得到气体实验定律。分子和气体定律的研究方法,与力学有所不同,对学生们来说,难以理解大量分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因此从分子层面上来理解气体压强、温度和体积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状态、结构和性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知道分子运动的.特点,理解气体的性质,还要学会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与先进的实验技术探究物理问题,掌握研究物质性质和特点的各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物质观。
本章的知识结构如下:

【说明】
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是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利用单层分子形成的油膜估测分子大小,通过探究认识间接测量的方法。
2.探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要求运用归纳方法与控制变量方法最终得到玻意耳定律。
3.在气体压强与温度关系的实验中,要求能画出p-t图,并在把图线反向延长与温度轴相交求得绝对零度的过程中,感悟外推方法的意义。
4.按照《课程标准》,关于一定质量气体在压强不变情况下,体积与温度关系的研究没有在课本中出现。
5.压缩气体的应用,只涉及质量不变的单一气体。
6.本章有意识回避了大量玻璃管与汞柱的习题,而加强了汽缸等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训练,并设计了许多小实验,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拉近物理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二、本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 | 学习水平 | 说明 |
分子 阿伏加德罗常数 | A |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有一定大小和质量;能用实验说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NA = 6.02×1023mol-1 |
分子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 A | 知道尽管每个分子的速率有大有小,但大量分子的速率分布具有统计规律;知道大量偶然事件的整体表现所显示的规律叫做统计规律 |
气体的状态参量 | A | 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与体积是描述气体状态的物理量。会计算气体的压强气体的等温变化 |
玻意耳定律 | B | 理解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能应用玻意耳定律解决只涉及质量不变的单一气体的等温变化的简单问题;知道p-V图,会用p-V图表示气体等温变化过程气体的等体积变化 |
查理定律 | B | 理解查理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能应用查理定律解决只涉及质量不变的单一气体的等体积变化的简单问题。知道p-T图,会用p-T图表示气体的等容变化过程 |
热力学温标 | A | 知道热力学温标的概念及建立过程,知道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知道绝对零度的意义 |
学生实验:用DIS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 B | 学会用DIS对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等温变化进行实验探究 |
学生实验:用单分子油膜估测分子大小 | B | 学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知道实验目的、器材和步骤 |
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的压强、温度和体积是核心概念;分子动理论、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是核心规律。
本章包括了分子动理论、分子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和气体实验定律;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气体的性质和实验定律,是符合统计规律的。不同物质,由于其分子组合或存在方式不同,会呈现丰富多彩的物理规律和现象,因此也会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和研究的关键物理量。对气体而言,其压强、温度和体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当然这些规律可以用公式描述,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描述。
本章实验技能是,利用宏观方法测量微观量的方法和利用DIS来研究一定量气体在温度不变下的压强与体积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实验模拟气体压强的产生,认识固体、液体、气体产生的压强的异同点。
(2)经历用DIS研究气体性质的实验过程,感受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气体性质的方法。利用DIS能迅速有效地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形显示等特点,通过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疑问展开分析和实验验证,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明白“用油膜法估测单分子的大小”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在经历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识建模在间接测量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对“伽耳顿板”、投掷硬币等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显现统计规律等事例的分析与说明,认识统计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气体实验定律的学习,懂得物理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在气体实验定律的学习中,联系压缩空气的利用、高温引起爆炸等,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关注生活和社会。
(3)通过完成“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等实验,养成观察仔细、操作认真、乐于交流的态度,并从中领略科学家利用宏观的测量方法来探测微观世界的精妙。
三、本章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热运动概念和气体实验定律。
本章难点是气体压强的判断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图像描述。
四、课时安排的建议
本章建议安排8课时。其中A节2课时;B节2课时;C节2课时;D节1课时;复习、测验1课时。
文件下载(已下载 718 次)发布时间:2010/5/25 上午10:49:44 阅读次数: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