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F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道它的由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2.通过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和理论计算,感受学习和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认识DIS实验是现代实验研究的重要途径。
3.通过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规律的巨大力量。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力学问题。
本节难点是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建议
本节课本从高架滑车的现象山发,提出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滑车为什么能达到如此高的速度。然后通过对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和上抛的小球的分析,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再经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的结论。由于机械能守恒需要一定的条件,课本对不符合条件的情况也作了分析。本节最后,课本把机械能增加或减少的来龙去脉也交待清楚,为以后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课本中节导图5—39和图5—40中的情景来自于生活,并隐含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揭示了本节的主题。
1.关于重物碰鼻的“自主活动”的教学建议
“自主活动”的内容简易可行,饶有趣味。可以让学生体验掌握知识的成就感,暴露不懂科学而产生的无谓恐惧,为以后的学习留下悬念。
2.关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的教学建议
为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先要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并建立机械能的概念。课本用了小球从斜面下滑和竖直上抛的例子。对竖直上抛等匀减速运动,在前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习中都不涉及,现在在功能关系中可以讨论,但建议从能量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补充匀减速运动的运动学公式。
3.关于DIS实验的教学建议
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实验,也是本课本11个重点探究内容之一,该实验分为实验1和实验2。实验1通过摆锤在挡片处于不同位置时都能上升到同一高度,定性说明机械能不变;实验2则定量测定摆锤在不同位置的高度和速度,由计算机算出不同位置的机械能,最后归纳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但开始不宜强调条件,以免分散注意,冲淡主题。当结论得出后再提出我们探究的前提是只有重力做功,这是在不涉及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该实验有四个固定点A、B、C、D,其摆锤高度不必输入,若要测量其他点的动能和势能,则需要输入该点的实际高度。为了使界面的数字和字母看得更清楚,在需要学生完成的练习部分,相关字母经过放大处理。
4.关于理论推导的“自主活动”的教学建议
本节“自主活动”要求从理论上推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物理的两个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应更强调理论思维。本节理论推导难度不高,由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定义及相关运动学、动力学知识可得出结论。由于类似的方法前面用了多次,所以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验证放在“自主活动”栏目中,由学生自主完成是可行的。
5.关于“点击”的教学建议
“点击”中指出除了重力和弹力外其他外力都不做功,机械能仍守恒。如果有其他外力做功,则机械能不守恒,更加完整地表达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建议通过“点击”内容强调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机械能都守恒,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除了重力和弹力外其他外力都不做功。
6.关于示例的教学建议
示例是示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第(1)小题是用守恒定律作定性判断,第(2)小题则是用守恒定律计算,第(3)小题则是在机械能不守恒时,用克服阻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减少的原理来做,即用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句话求解。
7.关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的教学建议
当不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时,机械能的总量可以增加或减少。建议从其他形式能量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原理来理解机械能的变化,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也为以后学习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在这里不要马上提出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另外,本课本不要求计算弹力做功,所以在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时,不涉及弹力做功的问题。
(四)作业说明
本节共有练习题13道,第1、2、7、9题可在课内讨论完成。
参考答案:
A组
1.B
2.(1)跳伞运动员克服空气阻力做功,机械能不守恒 (2)只有重力对手榴弹做功,机械能守恒 (3)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所有力都不做功,机械能仍守恒 (4)小球在竖直平而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动能不变,除了重力做功外,必定有其他外力也对小球做了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 (5)物体所受弹力始终与运动的位移方向垂直,弹力不做功,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机械能守恒 (6)物体沿光滑的斜而匀速上升,拉力与物体所受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平衡,物体除了克服重力做功外,拉力还对物体做了功,物体的机械能将增加,机械能不守恒
3.D
4.1∶4∶9 1∶2∶3
5.10 13.3
6.B
7.棕榈树高估计为6m,速度约为11m/s
8.15.4m/s 52.2J
B组
9.D
10.4/3m 5.16m/s
11.1.75×103J 5.35m/s
12.(1)1.8×108J(2)23J 30.33m/s
13.20m/s 12m/s
文件下载(已下载 674 次)发布时间:2010/4/2 上午8:56:19 阅读次数: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