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A 生活中常见的力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弹性和范性形变);知道弹力及其与形变的关系;知道弹力的方向。

2.在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了解弹力的过程中,通过微小形变观察,感受物理实验中的微小量放大的方法。

3.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弹力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是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先从复习初中有关力的概念、从力的图示知识入手,然后简单回顾重力,接着重点讨论弹力,最后简要提及了摩擦力,常见力的学习为后面进行物体受力分析作了充分的准备。弹力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教材在概念建立,对弹力的理解以及弹力作用点、方向的判断上花了许多笔墨,也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主活动来把握弹力的概念。

本节建议用2课时教学,第1课时引出弹力概念为止,第2课时重点分析弹力,以及说明摩擦力。

1.关于“大家谈”的说明

本节引入部分的“大家谈”只要求学生大致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内容,不必花很多时间深入展开。

2.关于“力的图示”的教学建议

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力,在初中时所画的力往往是标度的整数倍,如1cm表示10N,画一个30N的力,则画30mm长的带箭头的直线,标上3段来表示。在高中要求应提高一些,应能画非标度整数倍的力,如35N。这时应画35mm长带箭头的线段,仍标上3段,箭头向前伸出5 mm(图1)。

图1
图1

教材51页的自主活动解答如图2所示:

图2
图2

教材中图2-6的圆环表明,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以在空间某一点上。当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时重心相对于物体的位置会变化,例如运动员必须有控制重心的能力。

教材中图2-7(a)的跳高运动员,在过竿时巧妙地改变身体的形状,可以使他的重心低于竿,这就可以提高他的成绩。

教材中图2-7(b)的书架,由于书所放的位置不均衡,所以书架的重心也偏向右上方。

4.关于“形变”的教学建议

在说明弹性与范性形变时,教学中还可以做一个演示,但不要把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绝对化。弹簧拉伸时,超过其弹性限度后会成为范性形变;有些范性物体也或多或少有些弹性,如面粉团。有一类物质称为黏弹性体,如鸡蛋清,它有范性形变特点,但最后一滴蛋清会向上收缩,表明它有一定的弹性(图3)。

图3
图3

5.关于“弹力”的教学建议

其中弹力的作用点与方向的确定,要强调是什么物体发生了形变,它恢复原状时对什么物体产生弹力,然后确定作用点和方向。

弹力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应让学生学会分析这个过程。弹力是一种能随外界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力。如外界对弹簧拉力越大,弹簧形变越厉害,产生的弹力也就越大。如图,一个球在放到桌面上的过程中,首先应指出重力对球的作用使球有下落的趋势[图4(a)],与桌面相互挤压后逐步发生形变产生弹力[图4(b)]。对球来说它的底部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压力F1,方向垂直桌面向下;对桌面来说,它的表面发生了形变,要恢复原状,对球产生压力F2(通常称为支持力),作用在球上,方向垂直桌面向上。对有悬绳的物体的弹力分析,也应如此进行。要注意,形变和弹力是同时发生的,不是先有形变后有弹力,也不是先有压力后有形变。

图4
图 4

6.教材中“自主活动”的参考答案

教材中自主活动中几个问题的参考解答如下:

(a)弹力作用在人的脚上,方向垂直跳板向上,是跳板形变后产生的。

(b)弹力作用在人体上,方向垂直沙发表面向上,是沙发形变产生的。

(c)一个弹力作用在球A上,垂直墙壁指向球心,是墙壁形变产生的。另一个弹力也作用于球A上,沿绳子斜向上,是绳子形变产生的。

(d)弹力作用在箭尾上,方向沿箭身向右,是弓和弦形变产生的。

(四)作业说明

本章共有11道练习题,如果分2课时教学,第1课时可布置第1、2、3、4、5题,第2课时布置其余各题。参考答案如下:

A组

1.略

2.489.7 N 81.6 N

3.如图5所示,重垂线与对称线MN的交点C即重心。

图5

4.略

5.D

6.略

7.如图6所示,属于静摩擦力。

图6

8.如图7所示 F1是手形变产生的,F2是球形变产生

图7

B组

9.B

10.如图8所示,网球受到的弹力是网形变产生的,网面也有形变,也受到弹力,它是球形变产生的。

图8

11.如图9所示。

图9

 

文件下载(已下载 782 次)

发布时间:2009/11/20 下午12:58:48  阅读次数:5277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