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F 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初步掌握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和图像)。

2.经历用图像探究匀变速运动规律的过程;领会微元累积求和的思想方法。

3.感悟伽利略当初研究匀变速运动的科学精神;懂得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如何用图像推出相关公式,以及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的编写,先回顾伽利略著名的斜面实验,以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然后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即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通过自主理论探究得到v=at关系式;再阅读有关微元累积求和的材料,通过自主探索再得出s=at2/2公式。最后通过“示例”和“自主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基本应用,获得初步的掌握。整个学习过程力图要求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当然这里的探究并不是通过实验进行的,而是从图像上进行推理得到的。

本节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导出相关公式,第2课时学习示例,可作为习题课。

1.关于“引入”部分的说明

本节“引入”部分介绍了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主要是回顾历史上最早研究匀加速运动规律的情景。至于伽利略怎样利用这个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拓展型课程中的内容,在这里不必展开。图中谁是伽利略,材料中未见注明。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中央(斜槽附近)的两人在观察小球在斜槽上运动的位移;右边那人安静地坐着,身上似有医用听诊器那样的物品,估计是在记录自己的脉搏,即记录时间;左边几个人似乎在详细记录实验结果。文字中指出“重复100次”表明当时采用的消除误差的办法,也表明伽利略做科学实验的严格态度。

至于文中提到“距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问题在这里不必展开,待学完本节之后可以回顾一下这个结论。

2.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建议

引入新课之后,应立即让学生根据v-t图,观察图像中Δv与Δt比值的特点,并要求他们画出a-t图,从而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材38页“自主活动”中a-t图,如图11所示。

图11

3.关于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推导的教学建议

瞬时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推导比较简单。建议推导之后做一个巩固性的练习。

位移与时间关系的推导,要求学生看懂教材中图1—48中三幅图像的意义。在教材39页的横线上写出推导的过程,并得结论。速度与位移关系式的推导也要写出过程。

4.关于示例的教学建议

本节示例,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首先要把两个物理过程分析好,并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选择符号与下标,如t1、t2、s1、s2、v1、v2等,总之,解题要规范化。示例也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解,也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宗旨。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课程标准》对学习水平的要求是“掌握”。因此教材在编写时要选用有一定难度的“示例”。

5.教材40页“自主活动”的参考答案

第1小题可以用 =s/t =at2/2t =at/2=vt/2来求得。也可以从数学中函数关系式或v-t图中直接得到 =vt/2。 第2小题,=vt/2 =s/t , 可得vt=2s/t 。

(四)作业说明

本节共有练习题11道,建议练习中第1课时完成第1~6题,第2课时完成其他练习题。

参考答案如下:

A组:

1.略

2.60m/s 90m

3.20s

4. 5 0.5 25

5.0.2 1.6

6.A

7.证明略 7.5 m

B组:

8.42 -4 2.5 12

9.1. 58 1.24×108 0.79

10.(1)33m (2)108m (3)6m/s2 (4)12m/s

11.实验并不难做,两根吸管可以用透明胶带相粘接。至于牙签穿纸效果的解释,可以用图12来说明:图(a)表示牙签处在远嘴端,图(b)表示牙签处在近嘴端。题目中已指出,吹气时牙签的加速度a是大致相同的,当然牙签的运动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图(a)中牙签的位移为s1,离开吸管时速度为v1 ;图(b)中牙签的位移为s2,离开吸管的速度为v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vt 可知,s越大,v越大,由于s2>s1,所以v2>v1,经验告诉我们,速度越大越能穿人薄纸中,所以两者效果有明显差别。

图12

文件下载(已下载 861 次)

发布时间:2009/10/12 下午1:48:34  阅读次数:5921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