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D 现代实验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数字化信息系统(DIS),会用DIS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利用DIS应用软件测定位移和平均速度,并经历探究瞬时速度的测量过程。

3.初步体验信息技术在物理测量中的优点,感悟其应用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测定运动物体的位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本节难点是对DIS的认识与初步学会操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要较多地使用DIS做实验。本节课将向学生简要介绍DIS,并做一些实验。

《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必须与信息技术整合,构筑信息平台,建立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物理教材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整合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及时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在实验教学中,除了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采集、处理实验数据外,还要采用新的数字化实验技术,从而开阔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视野。

本节建议2课时,(1)、(2)两项安排在第1课时;(3)、(4)两项安排在第2课时。

1.本节教材编写的结构

教材的结构是:

(1)引入DIS——用数字化测距仪测距与普通测距方法对比。

(2)介绍和练习使用DIS——①介绍部分:名称释义、系统组成、使用方法、传感器简要原理。②练习部分:测定传感器测量范围(学生操作)。

(3)用DIS测位移和平均速度——先测位置(描点),再拟合成曲线(即s-t图),最后求各段平均速度(学生操作)。

(4)用DIS测瞬时速度——先用光电门测较短位移平均速度;再测更短,乃至极短位移平均速度;最后推知瞬时速度(学生操作)。

2.关于引入部分的说明

教材中图1—27设置的是用超声波测距仪替代皮尺丈量房间的情景,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提供了让学生学会使用现代测量工具的一个范例,可让学生参与操作。这里也可以运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和交流信息的优势,浏览现代测量工具替代传统测量工具的实例,以了解信息化对测量工具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关于介绍DIS的教学建议

在介绍DIS时可以指出教材中应用DIS各类传感器设计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有22个:所涉及的各类传感器的功能将在以后相关实验中介绍。

学生已经在生活、娱乐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在说明DIS重要意义时,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在学习中也离不开信息技术。这种全方位身临信息化的环境,不仅是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培养,也为学生将来服务于社会时,适应信息化环境打下基础。

4.关于练习使用DIS的实验

在练习使用DIS时,由于位移传感器是DIS研究物体位移和运动的主要器件,学生第一次接触不仅陌生而且兴奋,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多“玩”一会儿。

5.关于位移传感器原理的教学建议

在“点击”中介绍位移传感器原理时,可以说明位移传感器利用声速计算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红外线传播时间可以忽略)。声速随温度会发生变化,是系统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位移传感器有几种不同类型,DIS选用盲区(最小测量距离)较小的分体式位移传感器。

应让学生体会到,在DIS实验中,由于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图像描绘可实时进行,学生可以从读记数据和图线描绘等繁琐费时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因为“实时”,有利于真正理解数据的意义,还可以改变实验条件,对物理现象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这种用传统方式想实现而难以实现的物理研究方法,因DIS的引入而变得方便和可能。所以DIS十分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

6.关于学生实验“用DIS测定位移”的教学建议

用DIS测定位移的实验中,位移传感器是DIS研究运动的主要器件,学生在“练习使用DIS”中已有所接触。为了使学生能理解位移传感器描述Pf图的功能,软件在设计上把“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点得出的”这一过程表现出来。教学中应强调“数据点”和“图像”的关联,并指出: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通过实验来探求自然规律的一条重要的基本途径。

7.关于测定“平均速度”实验的教学建议

在测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时,要点击“选择区域”。

“选择区域”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式,它强调了图像中不同区域对应的时间与位移,使取样更切合实验所提出的要求。根据实验要求选取研究区域,是正确使用图像工具的基本方法。

点击“选择区域”后,两点问的水平间隔为时间变化量Δt,竖直间隔为位移变化量Δs,直线的斜率Δs/Δt 即为速度值。

在本实验中,学生会体会到不同位移、不同时间中的平均速度往往是不同的。

8.关于测定“瞬时速度”实验的教学建议

为了对“某位置的瞬时速度就是无限逼近该位置附近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有进一步的理解,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实验。实验在器材和方法上都是传统的,只是在数据采集方式上采用了精度较高(0.1ms)的光电门传感器。为了设置简单,又便于学生理解,采用一个光电门传感器。用改变挡光片的宽度来改变△s。从△s的逐次变窄,来获得平均速度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的趋势,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这里虽然没有从平均速度取极限过渡到瞬时速度,但在实际操作(手工换插不同宽度的挡光片)的方式和过程中都渗透着极限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挡光片的宽度Δs越窄,平均速度v=Δs/Δt 越接近瞬时速度,但实际上当Δs变窄时,挡光时间△t也相应变小,如Δt过小,由于光电门传感器本身存在的误差,Δt的误差所占的相对比例增加而导致测量误差的增大。本实验选用的光电门传感器的Δs宜采用20~100mm的挡光片来测定瞬时速度。实验中挡光片的默认值,就是出于这种考虑而设定的。

(四)作业说明

本节共有练习题10道。建议其中第1、2、3、5、6题可用于第1课时,其余用于第2课时。

参考答案如下:

A组

1.略

2.略

3.可参照练习部分中图1—27连接

4.图像反映了小车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点击“选择区域”,取时间轴上时间问隔Δt,位移轴对应的位移变化量Δs,其比值s/t即为其平均速度

5.略

6.略

7.略

B组

8.靠近 小车停止运动 0.2

9.(1)AB:0.70m/s CD:0.44m/s CE: 0.56m/s CF:0.70m/s (2)AB:匀速运动 CF: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相同(都是0.70m/s),差异是瞬时速度不同(vCD<0.70m/s,vEF>0.70m/s) (3)CD段平均速度较接近C点瞬时速度 缩小CD的时间间隔

10.A、B、C、D、F、J

文件下载(已下载 1259 次)

发布时间:2009/9/28 上午8:28:05  阅读次数:7853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