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C 快慢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知道瞬时速度测量的方法。

2.认识平均速度是一种等效方法。经历瞬时速度概念形成的过程,领悟“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的思想方法。

3.感悟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是得出瞬时速度时所用的无限逼近的“极限”方法。

(三)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从频闪照片引入变速直线运动,然后提出怎样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问题,指出用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这种等效替代方法。进而又提出精确描述运动快慢的问题,接着用无限逼近法阐明瞬时速度概念,它实质上也是一个平均速度。在实际应用时说明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各有各的应用,都是有意义的。

本节建议分为2课时。第1课时学习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第2课时学习瞬时速度。

1.关于引入部分的教学建议

本节引入部分用频闪照相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一种定时记录质点位置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打点计时法和后面要学习的DIS位移传感器方法都与此相类似,这个引入也为理解本节图1—22中汽车的运动作准备。有条件可让学生观察一下频闪光源,或出示一两幅放大的频闪照片,如跳水照片、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照片等。

关键是要说清每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且必须在暗室或较暗的地方拍摄。

2.关于“平均速度”的教学建议

平均速度的教学应突出等效替代思想,且必须强调“某一时间”或“某一位移”才有意义。不要就平均速度本身做过于复杂的辨析和计算。

3.教材22页“自主活动”的参考答案

第1题,照片上量得子弹直径约2mm,长约7mm,苹果直径约15mm,按比例可得苹果实际直径约为60mm,子弹长约为28mm,子弹穿过苹果的位移约88mm,则t=s/v=9.8×10-5s。

第2题,全程平均速度是9m/s,并不是任何1s内速度均为9m/s,所以最后1 s内位移大于、等于或小于9m均有可能。

第3题,此速度是运动员经过终点线这一时刻或这一位置的速度,不同于前面讲的,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内的速度。

4.关于瞬时速度的教学建议

图1-24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采用的是“无限逼近”方法,对于教材中图1—24的讨论要强调所谓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实质上也是一个平均速度,但它是一个取值范围极小的平均速度,范围取得越小越接近该点的瞬时速度,当无限逼近该点时就得到了该点的瞬时速度。当各点的瞬时速度都求出来了,那么这个变速运动的快慢情况就精确地表达出来了。

此外,如图9所示,s-t图中割线AB向P位置切线MN逼近,MN的斜率就是瞬时速度。这也反映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图,对一般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可作为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学习内容予以补充。

5.教材24页“自主活动”的参考答案

瞬时速度是50km/h;本次行车105km;总里程5866km。

6.关于最后的小结

学完瞬时速度之后可让学生小结一下,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此外,可让学生用这两概念来描述一下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任何位移或任何时间内平均速度都相同的运动,或者说是任何时刻、任何位置瞬时速度都相等的运动。

(四)作业说明

本节共有11道习题,建议其中第1、2、5、7、8、9题可在第1课时内完成(第1、2题可作为课内练习),其余各题可在第2课时内完成。

参考答案如下:

A组

1.146.3 km/h

2.9.46×1015m

4.23年

3.(1)、(3)是瞬时速度,(2)、(4)是平均速度

4.D

5.D

6.B

7.60km/h 0 50km/h 40km/h 43.3km/h 42km/h

B组

8.“白驹过隙”是一闪而过的意思。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描述相仿,从物理上讲是指“时间极短”。白马的速度很大,缝隙很窄,白马的长度算作2.5m,速度约10m/s,那么白马过隙的时间t=s/v=(2.5/10 )s=0.25s,可见时间之短暂

9.A

10.B(每层楼按3m计)。

11. 总位移是97mm,实际是97×0.1=9.7m,v= s/t =2m/s,v14=(10×0.1/0.4 )m/s=2.5m/s,v24=(2×0.1/0.4 )m/s=0.5m/s

文件下载(已下载 702 次)

发布时间:2009/9/9 下午1:58:45  阅读次数:6597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