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抛体运动 参考资料

1.相对运动与运动的合成

我们知道,如果物体在静止参考系 K 中的速度叫绝对速度 v绝对,物体在运动参考系 K′ 中的速度叫相对速度 v相对,运动参考系 K′ 相对静止参考系 K 的速度叫作牵连速度 v牵连,则有

v绝对 = v相对 + v牵连

v相对 = v绝对v牵连

如果把这个方法应用到小船过河的问题中,则有

v船对地 = v船对水 + v水对地                                                   (1)

其中,v船对地 为船相对地面的速度,v船对水 为船相对水的速度,v水对地 为水流的速度。

我们研究抛体运动时,常把它看成 x 方向和 y 方向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从速度看就是

v = vxi + vyj                                                                      (2)

看起来,式子(1)与式子(2)形式上相近。都是速度的合成公式,但实质上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1)式是不同参考系间的速度变换关系,而(2)式是同一参考系中的速度合成关系。它们的含义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2)式是在同一个参考系中由矢量运算得到的,在速度很小到速度很大(大到接近光速)的范围内仍然成立。(1)式由伽利略变换导出,因而只在低速时(远小于光速)才成立。

从狭义相对论可以知道,不同惯性参考系之间的速度变换公式为

v = v+u1+vuc2                                                                     (3)

或                                                             vʹ = v+u1vuc2

其中 v 为质点在惯性参考系 K 中的速度,该质点在另一惯性参考系 Kʹ 中的速度为 vʹ,Kʹ 系相对 K 系的速度为 uc 为光速。vvʹ、u 都沿同一直线同方向运动。

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3)式就变为

v = vʹ + u                                                                          (4)

或                                                                                       vʹ = vu

参考系问题是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教师应该特别重视。由于初学者学习相对运动问题有一定的困难,现行高中教材一般不去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

2.流体介质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我们知道,抛射体在真空中的飞行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假定弹丸的初速度为 850 m/s,发射角为 43°,则弹丸在真空中的射程等于 73 km,而当考虑空气阻力时,弹丸的射程只有 8 km 左右,仅为理想射程的 12(图 5–31)。

图 5–31

大量实验表明,当物体在空气中的飞行速度 v < 0.2 m/s 时,阻力 F = kv;当 0.2 m/s < v < 240 m/s 时,F = kv2;当 240 m/s < v < 450 m/s 时,,F = kv3。其中比例系数 k 反映了除物体速度以外的其他诸因素对介质阻力的影响。考虑空气阻力时弹丸的飞行轨迹如图 5-32 所示。容易看出,当考虑空气阻力时,弹丸的落地角 β 大于发射角 α(在真空中落地角β 等于发射角 α),而且落地角接近 90°。

图 5–32

理论计算和实际观察都已证明,物体在空气中运动一段较长时间后,将几乎竖直向下匀速降落,并趋近于它的极限速度。所谓极限速度是,在介质阻力的影响因素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物体在介质中运动需经无限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的速度。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如选矿、选种和清洁谷粒等,常利用物体极限速度的不同把不同的颗粒分开。

跳伞运动员自飞行器中跳出后,如果不张开伞,则阻力系数较小,极限速度一般可达到50 ~ 60 m/s。以这个速度落地,任何人也承受不了。但如果张开伞,则阻力系数变大,极限速度一般不超过 4 ~ 5 m/s。这个速度仅相当于我们从 1 m 多高的矮墙上跳下时按自由落体的速度公式计算所得到的落地速度。这对于普通健康的人来说,是没有危险的。战争中对伞兵的要求不仅是能安全落地,而且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为此伞兵在刚跳离飞行器后,可先不张伞,等降至一定高度后再把伞张开。

3.地球自转对抛射体的影响

实际上,在计算落地点时,不但要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还要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当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时,抛射体还将受到科氏惯性力的作用,其飞行轨迹则不再是一条平面曲线,而是一条空间曲线了。所谓科氏惯性力,它是在考虑地球自转这样的非惯性参考系中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必须附加在物体上的一项作用力,否则,物体的质量 m,加速度 a 与作用力 F 之间的关系式 F = ma 不成立。实际上,即使不考虑地心每年绕太阳一周的公转运动,地球也还有每昼夜绕地轴转一周的自转运动(自转角速度为 7.29×10−5 rad/s)。假如在北半球纬度为 45° 处,向正东方向以发射角43°,初速度 850 m/s 发射炮弹,当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时,炮弹在真空中的飞行轨迹如图 5-33 中的虚线所示,落地点为 A;当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时,炮弹在真空中飞行的轨迹如图 5-33 中的实线所示,落地点为 C。与不考虑地球自转时相比,炮弹在真空中飞行的落地点向东偏移的距离 Δy 约为 338 m,向南偏移的距离 Δx 约为 454 m。一般普通炮弹的爆炸威力范围只有几十米,因此地球自转对抛射体落地点的影响也应该引起重视。

图 5–33

4.利用平抛分解演示仪研究平抛运动

如图 5–34 所示,上部分水平并列地固定相同弧形的两条轨道 A 与 B,轨道左端分别安装一个电磁铁 C 与 D,用于释放钢球。轨道 A 出口的水平部分较短,出口处安装触发开关 O,控制出口处电磁铁 F 电源的通断。轨道 B 的水平部分上安装有一个可自由左右移动的装置 E,用于捕捉及定位该轨道上的运动球。从轨道 A 释放的钢球做平抛运动,从轨道 B 释放的钢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从电磁铁 F 释放的钢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图 5–34  平抛运动分解实验装置

装置下部分安装一个捕捉及定位平抛运动球的长槽 P,以及一个接收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球的装置 H。长槽 P、装置 H 及装置 E 分别安装捕提触发器,当受到钢球撞击时可以使相应的运动指示灯 X、Y、Z 发光。再安装三组时间显示器与刻度尺,分别用来测量三个球的运动时间及对应的位移。

利用上述装置可定性观察及定量探究平抛运动在整直方向、水平方向上的分运动特点。

(1)把两个钢球分别吸在电磁铁 C 与 F 上,并确保电磁铁F的钢球与轨道 A 的出口处于同一高度。释放轨道 A 的钢球,到出口处使电磁铁 F 断电,释放钢球。观察对比两球运动指示灯 X、Y 是否同时发光。

(2)平抛运动球被捕捉定位后,用一根铅垂线在轨道 B 上找到对应位置,将装置 E 移到该位置。

(3)三个钢球分别吸在电磁铁 C、D 与 F 处,电磁铁 D、C 与在步骤(1)中的高度相同,断开线圈电源开关 K,使 C、D 两钢球以同样的初速度同时水平射出。

(4)观察对比运动指示灯 X、Y、Z 是否同时发光,并获得一组实验数据。

(5)通过升降支架可改变高度,也可改变电磁铁 C、D 在轨道上的相对高度,重复上述步骤可得多组实验数据。


发布时间:2025/6/21 下午8:01:11  阅读次数:355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