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电能的输送
发电是为用电服务的。从发电站到用电设备或长或短总有一段距离。水电站只能建筑在河流上,火电站有时要建筑在煤矿附近,与城市以及分布很广的农村都有距离。即使建筑在城市里的发电站,与城市里的用电设备也有距离,这样就产生了电能输送的问题。
电能便于输送,用导线把电源和用电设备连接起来,就可以实现电能的输送,但是导线有电阻,电流通过时要发热,这个热量毫无用处,徒然是一种浪费。在电能的输送中要研究如何减少这种能量损耗,以便有效地利用电能。设导线的电阻为 R,通过的电流为 I,那么在导线上损耗的电功率是
又设导线的总长度为 l,导线的横截面积为 S,从电阻定律知道
要减少能量损耗,一种办法是减小导线的电阻。导线材料一经选定(现在多用铝导线),电阻率 ρ 就确定了。导线的总长度由输电距离来决定,不能改变。所以要减小电阻,只有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
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就要多耗费金属材料,而且导线太重,给架设也带来困难。因此,单纯用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来减少能量损耗,不是一种理想的办法。实际上,有时即使把横截面积增大到十分惊人甚至实际做不到的程度,也不能把能量损耗降低到所能允许的数值范围之内,例如要把功率为 200 千瓦的电能输送到 10 千米外的地方,如果用 110 伏的电压输电,并且使能量损耗为输送电能的 10%,就要用横截面积约为 96 000 mm2 的铝线。这个结果你自己不难算出来。这是个多么粗的导线,你可以估量一下。显然,导线是太粗了!
减少能量损耗的另一种办法是减小电流。在输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电流,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用 11 千伏的电压来输电,也就是说,把输电电压提高到 102 倍,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 10−2 倍。能量损耗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能量损耗就减小为原来的 10−4 倍。要使能量损耗仍为输送电能的 10%,导线的横截面积就可以减小为原来的 10−4 倍,也就是用 9.6 mm2 的导线就行了。
可见,用提高输电电压的办法来减少能量损耗是行之有效的。
但输电电压也不是无条件地越高越好。电压提高了,花在绝缘上的费用要相应地增加,能量损耗在所能允许的数值范围之内,提高输电电压固然可以减小导线的横截面积,但从机械强度方面来考虑,导线又不能太细,导线太细容易被拉断,高压输电还必须考虑在导线上因产生电晕放电而损失能量。电压越高,导线越细,产生电晕放电的可能性越大,为了避免电晕放电,有时还需要把导线加粗。可见,输电电压并不是毫无限制可以任意提高的。
实际输送电能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照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输电电压,如果输送功率比较大,输电距离比较远,就要采用较高的电压输电。电压低了,势必要加大导线的横截面积,如果输送功率不太大,距离也不太长,就不必用太高的电压输电,这时能量损耗不会太大,电压高了反而增加花在绝缘上的费用,而且导线因机械强度的限制又不能太细。例如,输送功率为 100 千瓦以下,距离为几百米以内,一般采用 220 伏的电压送电。这就是通常用的低压线路。输送功率为几千千瓦到几万千瓦,距离为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一般采用 35 千伏或 110 千伏的电压送电。这就是所谓高压输电。如果输送功率为 10 万千瓦以上,距离为几百千米,就必须采用 220 千伏甚至更高的电压送电。这就是所谓超高压输电。
我国远距离输电采用的电压有 110 千伏、220 千伏和 330 千伏,在少数地区已开始采用 500 千伏的电压送电,目前世界上正在试验的最高输电电压是 1 000 千伏。
大型发电机发出的电压,等级有 10.5 千伏、13.8 千伏、15.75 千伏、180 千伏,不能直接用这个电压进行远距离输电。在发电站内,要由升压变压器升压后,再向远处输电。远距离输电的电压很高(例如 220 千伏或 330 千伏),用电设备不能直接应用,因此送到用电区,要在一次高压变电所把电压降到 110 千伏,再在二次高压变电所降到 10 千伏,其中一部分送往需要高压电的工厂,另一部分送到低压变电所降到 220/380 伏,送给一般用户(图 3–30)

交流电可以很方便地由变压器升压或降压,从而实现远距离输电,并且给额定电压不同的用电设备供电,这是交流电的一个优点。
阅读材料:直流输电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输电线路就是直流的,开始时输电电压只有 100 伏,后来逐步提高,到 1885 年提高到 6 千伏。但是,此后在输电技术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制造高电压大功率的直流发电机很困难,又不能直接给直流电升压,而远距离输电需要高电压。另一方面,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发明了三相交流发电机、变压器,特别是发明了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价格便宜的感应电动机,于是,适应这种情况,输电技术转为发展交流输电。
但是,现在直流输电作为解决输电技术困难的方向之一,又重新受到重视。近二十年来,高压直流输电有了迅速发展。那么交流输电遇到了什么困难,直流输电又有什么优点呢?随着电力系统的扩大,输电功率的增加,输电距离的增长,交流输电遇到了一些技术困难,例如:
导线不但有电阻,还有电感,较细的导线,电阻的作用超过电感,在输电功率大,输电导线横截面超过 95 毫米2 的情况下,对 50 赫的交流电来说,感抗超过了电阻,但对稳定的直流电则只有电阻,没有感抗。
输电线一般是架空线,但需要跨过海峡给海岛输电时要用水下电缆,需要穿过人口密集的城市输电时要用地下电缆,电缆在金属心线的外面包着一层绝缘皮,水和大地都是导体,被绝缘皮隔开的金属心线和水(或大地)构成了电容器;一条 200 千伏的水下电缆,每千米长的电容约 0.2 微法,在交流输电的情况下,这个电容对受电端起旁路电容的作用,并且随电缆增长而增大,电缆长度超过 50 千米,旁路电容会增大到交流电几乎送不出去的程度,这时交流输电已无实际意义,而只能用直流输电,因为电容对稳定的直流不起作用。
交流电每个周期有正、负最大值各一次。设想有甲、乙两台交流发电机给同一条电路供电,假如甲的是正的最大值时,乙恰好是负的最大值,它们发的电在电路里恰好互相抵消,电路无法工作,所以要电路正常工作,给同一条电路供电的所有发电机都必须同步运行,即同时达到正的最大值,同时达到负的最大值,同时为零,现代的供电系统是把方圆数百千米内的电站连成一个电力网,而且用高压输电线路将相隔数百甚至上千千米的电力网连接起来,使它们可以互相支援,调剂余缺,而要使这么大范围的这么多发电机同步运行,技术上是很困难的,但直流输电就不存在同步问题。
现代的直流输电,只是输电这个环节是直流,发电仍是交流。在输电线路的起端,有专用的换流设备将交流变换为直流,在输电线路的末端(受电端),也有专用的换流设备将直流换为交流,目前换流设备存在着制造难,价格高等困难,有待研究解决。
高压直流输电主要用于远距离大功率输电、海底电缆输电、非同步运行的交流系统之间的连络等方面。我国在 1977 年建成了 31 千伏的直流输电工业性试验线路。随着大型水电站的开发和坑口电站的建设,以及大电网的互相联接,远距离大功率的直流输电必将在我国得到发展。
练习七
(1)在课文所给的例子中,用 110 伏和 11 千伏的电压输电,分别要用 96 000 mm2 和 9.6 mm2 的铝导线。如果不用铝导线,而用铜导线,导线的横截面积分别要多大?
(2)从发电站输出的功率为 200 千瓦,输电线的总电阻为 0.05 欧,用 110 伏和 11 千伏的电压输电,在这两种情况下,在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各是多少伏?输送到用户的电压各是多少伏?在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各是多少千瓦?
(3)用 220 伏和 11 千伏两种电压来输电,输送的功率相同,在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相同,导线的长度和电阻率也相同,求导线的横截面积之比。
发布时间:2025/3/20 下午8:17:52 阅读次数: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