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同种点电荷的电场,电场线分布情况如何?

等量同种点电荷的电场,其电场线图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这两个点电荷的连线以及它们的中垂线画不画电场线?不管画不画,这两条线上各处是有电场的,即各点电场强度都有确定的值,但有两个特殊点:一是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该处的电场强度为零;另一处则在这两点电荷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从中心点开始向外,场强由零逐渐增大,而后再逐渐变小,因此会存在某一位置场强处于最大值,最大值的位置在何处,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两个带等量正电的点电荷形成的电场,其电场线如图 1 所示,其中中间的四条线最为引人关注,两条线段分别从两点电荷出发相向而行,直至二者的中点处,另外两条射线则是从二者的中点处出发伸向无穷远处。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处的场强等于零。

图 1  等量正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一、对两等量同号点电荷的电场线的一些误解和疑惑

很多中学物理教师是这样理解,并给学生讲解的:电场线的疏密反映了场强的大小,最靠近中垂线的两条电场线先逐渐靠近中垂线,至某处相距最近,而后又逐渐远离中垂线,而最靠近中垂线的位置就是中垂线上场强极大值处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下面我们通过数学推导加以说明:

(1)如图 2 所示,x 轴上相距原点 O 都等于 l/2的 C、D 两点处各有一个点电荷,电量都是 + Q,在 C、D 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 y 轴)上有一点 P,距离原点 Or,根据电场的叠加原理,合场强大小 E(r) = 2kQ \(\frac{{r\sqrt {{r^2} + {l^2}/4} }}{{{{({r^2} + {l^2}/4)}^2}}}\),Er 的取值不同有不同值,将 E(r) 对 r 求导并使其等于零,可得出 r = \(\frac{{\sqrt 2 }}{4}\) l 处存在着极大值 Emax = \(\frac{{16\sqrt 3 kQ}}{{9{l^2}}}\)。

图 2  中垂线上一点的场强

上面的推导也可以把变量 r 换成 θ,即

\[E(\theta ) = 8kQ\frac{{{{\cos }^2}\theta \sin \theta }}{{{l^2}}} = \frac{{8kQ}}{{{l^2}}}(1 - {\sin ^2}\theta )\sin \theta \]

E(θ) 对 θ 求导并使其等于 0,可得出 sinθ = \(\frac{{\sqrt 3 }}{3}\) 时,即 r = \(\frac{{\sqrt 2 }}{4}\) l 处存在着极大值 Emax = \(\frac{{16\sqrt 3 kQ}}{{9{l^2}}}\),与上面所得的结果相同。

结论是:在两等量同号点电荷电场的垂直平分线上,r 由 0 至 ± \(\frac{{\sqrt 2 }}{4}\) l (下面我们把 r = \(\frac{{\sqrt 2 }}{4}\) l 的点标注为 A 点),场强 E 值从 0 逐渐增大到上述极大值,随后,r 值从 A 点增大直至趋于无穷远,相应的 E 值由极大值逐渐减小最后趋于 0。

(2)如图 3 所示,在 y 轴左侧很近的位置任取一点 P,它的纵坐标为 y,PC 与 x 轴夹角为 θ1,则 C 点电荷的电场在 P 点的场强大小 E1 = kQ \(\frac{{{{\sin }^2}{\theta _1}}}{{{y^2}}}\),将其正交分解,其 x 轴分量

\[{E_{1x}} = kQ\frac{{{{\sin }^2}{\theta _1}\cos {\theta _1}}}{{{y^2}}} = \frac{{kQ}}{{{y^2}}}(1 - {\cos ^2}{\theta _1})\cos {\theta _1}\]

图 3  中垂线左侧一点的场强

同样,连接 PD,设其与 – x 方向的夹角为 θ2θ2 < θ1),则 D 点电荷的电场在 P 点的场强大小 E2 = kQ \(\frac{{{{\sin }^2}{\theta _2}}}{{{y^2}}}\),将其正交分解,其 x 轴分量

\[{E_{2x}} = kQ\frac{{{{\sin }^2}{\theta _2}\cos {\theta _2}}}{{{y^2}}} = \frac{{kQ}}{{{y^2}}}(1 - {\cos ^2}{\theta _2})\cos {\theta _2}\]

其合场强的 x 分量 Ex = E1xE2x = \(\frac{{kQ}}{{{y^2}}}\) [(1 – cos2θ1)cosθ1 − (1 – cos2θ2)cosθ2],若 Ex > 0,则合场强的 x 轴分量向右,通过该点的电场线将逐渐靠近 y 轴;若 Ex < 0,则合场强的 x 轴分量向左,通过该点的电场线将远离 y 轴。我们主要关心的是 Ex 的正负,其中 y 虽然也是变量,但它总是正的,因此 Ex 的正负只决定于上面式子中括号内的部分,由于总有 θ1 大于 θ2,因此 Ex 的正负决定于函数 f(θ) = (1 – cos2θ)cosθ 的性质,若 f(θ) 是单调的增函数,则 Ex > 0;若 f(θ) 是单调的减函数,则 Ex < 0。

图 4 所示是 f(θ) 随 θ 变化的图像,不难看出,f(θ) 不是单调的函数,从 θ = 0 开始的阶段,f(θ) 随 θ 的增加而增加,至 θ 为某个数值时,f(θ) 达到最大值,而后 f(θ) 随 θ 的增加而减小。f(θ) 达到最大值的位置,正是两边的电场线最靠近 yOz 平面处,或说是两边的电场线相距最近处。下面就求这个位置:对 f(θ) 求导并令其等于 0,即得

\[ - \sin \theta  + 3{\cos ^2}\theta \sin \theta  = 0\]

图 4  f(θ) 随 θ 变化的图像

得出当 cosθ = \(\frac{{\sqrt 3 }}{3}\)(即 θ = 54.7°,0.954 弧度)时,f(θ) 达到最大值 \(\frac{2{\sqrt 3 }}{9}\)(约 0.385),这时两边的电场线最靠近 y 轴,如图 5 所示,我们把 y 轴上的该点标注为 B 点,B 点在 y 轴上的坐标为 r = \(\frac{{\sqrt 2 }}{2}\) l

图 5  A、B 两点位置

从图中不难看出,y 轴上场强最大的位置是 A 点,而两边的电场线相距最近处则是 B 点。显然,“两边电场线最靠近中垂线的位置就是中垂线上场强极大值处”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这是否说明“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的强弱”的说法也不正确呢?那么,又该如何解释上面出现的“佯谬”呢?

二、电场线本应是空间分布的

问题出在实际的电场线是在空间分布的,而我们画出的电场线图都是平面上的电场线分布图,它不能真正反映电场线的空间分布情况。

我们把前面的图 1 加上坐标轴,并把 A 点和 B 点标在上面,如图 6 所示,它表示的是两个带等量正电的点电荷的电场在 xOy 平面上的电场线分布情况,而在 yOz 平面内的电场线分布则如图 7 所示。(初看起来它很像孤立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图,但孤立点电荷的电场线是空间对称分布的,而这里反映的只是在 yOz 平面内的分布。)

图 6  xOy 平面的电场线
图 7  yOz 平面的电场线

把图 6 和图 7 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电场线在空间的分布情况了。从 O 开始沿 y 轴方向到 A 再到 B,它附近的电场线沿 x 方向是逐渐靠近的,或说是逐渐变密的;而沿 z 轴方向则是逐渐远离的,或说是逐渐变稀疏的。但这仅仅是两个特殊平面上电场线的分布情况,而电场线的疏密要从立体上看,即要在垂直于电场的方向上选取一个小面元,看穿过该小面元的电场线条数,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图 6 就认定电场线在 B 点附近比在 A 点附近更密集。

三、引入“电场管”概念

赵凯华、陈熙谋二位先生合著的《电磁学》(下面简称《电磁学》)第 4 版第 34 页引入了“电场管”的概念,“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电场管。由一束电场线围成的管状区域,叫作电场管。由于电场线总是平行于电场管的侧壁,因而没有电场强度通量穿过侧壁。

电场管其实是电场线概念的扩展,我们可以把原来数目有限的每一条电场线都扩展成一根电场管,每个电场管内有很多条电场线,这样就相当于把原来的一条电场线“细化”为电场管内的多条电场线。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讨论。

O 点固定一个孤立的点电荷 + Q,则它的电场线在空间呈均匀放射状分布,设共有 N 条电场线,我们将其扩展成 N 根电场管,每根电场管的侧壁都是一个圆锥面,其顶点为 O 点,立体角为 4π/N

现在有两个电荷量都是 + Q 的点电荷,分别位于 x 轴上 – l/2 和 + l/2 处,两电荷周围空间各有 N 根电场管,空间共 2N 根电场管。由于两个电场的叠加,所以这些电场管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除了沿 x 轴方向相向的电场管以外,其余各根电场管的侧壁都变弯曲了,但并没有更大的改变;沿 x 轴方向相向的两根电场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两根独立的、相向而行的电场管分别向四周扩展,完全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电场饼”,这个“电场饼”是关于 yOz 平面对称的,它的源头分别在两个点电荷处,其样子有点像两朵盛开的喇叭花,花蕊相对,两边花瓣相距最近处,即“电场饼”的最“薄”处应该在离 O 点距离 r = \(\frac{{\sqrt 2 }}{2}\) l 处的圆周上,而后随着 r 距离变大又逐渐变“厚”。如图 8 所示,是这个“电场饼”在 xOy 平面内的截面图,其中画斜线的部分即是它的内部,该图形绕 x 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旋转体就是这个“电场饼”的全貌。

图 8  两根电场管融合成一个“电场饼”

这个“电场饼”内有很多条电场线,这些电场线分别由 C 点和 D 点处的点电荷发出,它们中有些仍分别在 yOz 平面的两侧向无穷远延伸,但也有些真正“融合”在一起,在 yOz 平面内呈放射状排布。可以这样说:引入电场管的概念,相当于拿一个“放大镜”观察电场线图,由于“放大镜”的作用,我们看到了更多、更细致的电场线。

引入电场管概念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更方便地选取“高斯面”:由于电场管的侧壁没有电场线穿过,因此对于同一根电场管,穿过它的任意截面的电场线条数,即电场强度通量都相等,而电场管的截面越大的地方电场线的数密度越小,即电场强度越小;反之,电场管截面越小的地方,电场线数密度越大,即电场强度越大。下面我们为了简便,沿着等势面截取电场管,由于该电场管内的所有电场线都垂直穿过那些截面,我们把这些截面称为“高斯面的有效部分”,在同一个电场管上截取的所有“高斯面的有效部分”都垂直穿过相同数量的电场强度通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高斯面的有效部分”的面积的大小判定该处场强的大小。

如图 9 所示是《电磁学》上的图 1–47(b),图中电场线用虚线表示,而等势面则用实线表示。我们只研究从两个点电荷出发相向而行,并最终完全融合在一起的那两根电场管,并在图 9 中所画出的等势面的位置截取 5 个“高斯面的有效部分”,如图 10 所示,是它在 xOy 平面的平面图,其中标注着①—⑤的就是在等势面位置处所截取的 5 个“高斯面的有效都分”。可以看出,①—③这三个“高斯面的有效部分”是独立的,它们的形状都是类似球冠的曲面,穿过它们的电场强度通量都等于 Q/Nε0,由于这三个“高斯面的有效部分”的面积逐渐增大,因此它们所在处的场强逐渐减小。而④和⑤处两个正电荷的电场管已经融合成一个,它们的形状是一个圆环状,穿过它们的电场强度通量都等于 2Q/Nε0,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是它们的立体图(示意图),可以看出④处“高斯面的有效部分”与⑤处“高斯面的有效部分”很相似,只是④是“凹”下去的,而⑤则基本是“平”的,再有就是宽度 d 和半径 r 不相同。④的表面“凹”下去,表明穿过它的电场线是向里聚拢的,而⑤的表面基本是“平”的,表明穿过它的电场线是平行的,也就是说该位置大致就是这个“电场饼”的最薄处。④和⑤的“面积”与 dr 的大小以及表面的形状都有关系,因此不能仅根据 d 的大小而确定其面积的大小,也就是不能仅根据两边的电场线的间距确定电场线的疏密,并进一步判定场强的大小。

图 9  等量正电荷电场的等势面
图 10  按等势面截取的高斯面的有效部分
图 11  第④个截面的立体形状
图 12  第⑤个截面的立体形状

如果我们再向外画出⑥处“高斯面的有效部分”,它与④和⑤的形状也类似,但它的表面是“凸”出来的,这表明通过该处的电场线是向外发散的。

文件下载(已下载 10 次)

发布时间:2024/8/6 下午4:01:46  阅读次数:1467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