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回旋加速器
在现代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往往要用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去轰击各种原子核,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例如,要从原子核中把中子或质子打出来,就得用 8 兆电子伏的质子。为了探索质子的内部结构,使用了 200 亿电子伏的电子去轰击质子。怎样才能在实验室大量产生这样高能量的带电粒子呢?这就要用一种新的实验设备——加速器。
我们已经学过,利用电场可以使带电粒子加速。早期制成的加速器,就是用高压电源的电势差来加速带电粒子的,这种类型的加速器受到实际所能达到的电势差的限制,粒子获得的能量并不太高,只能达到几十万到几兆电子伏。1932 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仑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很巧妙地克服了这个困难,这种加速器不是利用高电压使粒子一次得到巨大的速度,而是用电压较低的高频电源,使粒子每隔一定的时间受到一次加速,经过多次加速后达到巨大的速度。现在来看一看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图 1–39 表示从放在 A0 处的粒子源发出一个带正电的粒子,它以某一速率 v0 垂直进入匀强磁场中,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周期,当它沿着半圆弧 A0A1 到达 A1 时,我们在 A1A1ʹ 处造成一个向上的电场,使这个带电粒子在 A1A1ʹ 处受到一次电场的加速,速率由 v0 增加到 v1。然后粒子以速率 v1 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我们知道,粒子的轨道半径跟它的速率成正比,因而粒子将沿着半径增大了的圆周运动。又经过半个周期,当它沿着半圆弧 A1ʹA2ʹ 到达 A2ʹ 时,我们在 A2ʹA2 处造成一个向下的电场,使粒子又一次受到电场的加速,速率增加到 v2。如此继续下去,每当粒子运动到 A1A1ʹ、A3A3ʹ 等处时都使它受到一个向上电场的加速,每当粒子运动到 A2ʹA2、A4ʹA4 等处时都使它受到一个向下电场的加速,这样,粒子将沿着图示的螺线 A0A1A1ʹA2ʹA2……回旋下去,速率将一步一步地增大。
我们讲过,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 T = 2πm/qB 跟运动速率和轨道半径无关,对一定的带电粒子和一定的磁感应强度来说,这个周期是恒定的.因此,尽管粒子的速率和半径一次比一次增大,运动周期却始终不变,即粒子由 A 沿半圆弧 A0A1 运动到 A1,由 A1ʹ 沿半圆弧 A1ʹA2ʹ 运动到 A2ʹ……经过的时间都等于半个周期,即 \(\frac{T}{2}\)。如果象图 1–40 所示那样,在直径 AA、A′A′ 处造成一个交变电场,使它也以相同的周期 T 往复变化,那就可以保证粒子每经过直径 AA 和 A′A′ 时都正好赶上适合的电场方向而被加速。这一点仔细研究一下图 1–40 就会明白了。
回旋加速器是怎样实现上述加速粒子过程的呢?回转加速器的核心部分是两个 D 形的金属扁盒(图 1–41).这两个 D 形盒就象是沿着直径把一个圆形的金属扁盒切成的两半。两个 D 形盒之间留一个窄缝,在中心附近放有粒子源。D 形盒装在真空容器中,整个装置放在巨大电磁铁的两极之间,磁场方向垂直于 D 形盒的底面。
如果把两个 D 形盒分别接在频率 f = \(\frac{1}{T}\) = qB/2πm 的高频电源的两极上(频率的数量级为 106 赫),就可以在 D 形盒的窄缝中造成图 1–40 所示的交变电场.这样,从粒子源发出的带电粒子就可以象图 1–39 所示那样不断被加速。
为什么要使带电粒子在 D 形盒中运动呢?这是因为考虑到静电屏蔽作用,金属盒可以屏蔽外界电场;盒内的电场很弱,这样才能保证粒子在盒内只受磁力的作用而做匀速圆周运动。
带电粒子在 D 形盒内沿螺线轨道逐渐趋于盒的边缘,达到预期的速率后,用特殊装置把它们引出。
回旋加速器的出现,使人类在获得具有较高能量的粒子方面前进了一步,但是,在三十年代末期已经发现,用回旋加速器加速质子,在能量达到 25 ~ 30 兆电子伏之后,就很难进一步提高了。这是因为,在粒子的能量很高的时候,它的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按照狭义相对论,这时粒子的质量将随着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因此,粒子在磁场中回旋一周所需的时间要发生变化,交变电场的频率不再跟粒子运动的频率一致,这就破坏了加速器的工作条件,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就不可能了。
为了把带电粒子加速到更高的能量,以适应高能物理实验的需要,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类型的新型加速器,如同步加速器、电子感应加速器、直线加速器等等,这些加速器都考虑了相对论效应,可以把带电粒子加速到几千兆电子伏以上,目前同步加速器能够把质子加速到 106 兆电子伏。
发布时间:2024/7/26 上午11:16:46 阅读次数: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