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微波激射器的发明

汤斯是美国南卡罗林纳人,1939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后进入贝尔实验室。二次大战期间从事雷达工作。他非常喜爱理论物理,但军事需要强制他置身于实际工作之中,使他对微波等技术逐渐熟悉。当时,人们力图提高雷达的工作频率以改善测量精度。美国空军要求他所在的贝尔实验室研制频率为 24 000 MHz 的雷达,实验室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汤斯。汤斯对这项工作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样高的频率对雷达是不适宜的,因为他观察的这一频率的辐射极易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吸收,因此雷达信号无法在空间传播,但是美国空军当局坚持要他做下去。结果仪器做出来了,军事上毫无价值,却成了汤斯手中极为有利的实验装置,达到当时从未有过的高频率和高分辨率,汤斯从此对微波波谱学产生了兴趣,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他用这台设备积极地研究起微波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 11 – 10  汤斯在调整他的第二台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

这时帕塞尔和庞德在哈佛大学已经实现了粒子数反转,不过信号太弱,人们无法加以利用。"并不是人们认为不能实现粒子数反转,而是没有办法放大,无法利用这一效应,”汤斯回忆说。他也和其他物理学家一起,正在苦思这个问题。他设想如果将介质置于谐振腔内,利用振荡和反馈,就可以放大。汤斯很熟悉无线电工程,所以别人没有想到的,他先想到了。关于他是如何构思出第一台微波激射器的,汤斯回忆他于 1951 年春天在华盛顿参加一个毫米波会议时的情景:

“很偶然,当时我正与肖洛(A.L.Schawlow)同住一个房间。后来他也参与了激光工作。我起身很早,为了不打扰他,我出去在公园旁的长凳上坐下,思考是什么原因没有制成(毫米波发生器)?很清楚,需要找到一种制作体形极小而又精致的谐振器的方法。这种谐振器具有可以与电磁场耦合的某种能量。这像是分子一类的东西,要做出这样小的谐振器并供给能量会遇到多么大的技术困难?看来真正的希望在于找到一种利用分子的方法。也许正是早晨新鲜的空气使我突然看清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几分钟内我就草拟好了方案,并计算出下列过程的条件;把分子束系统的高能态从低能态分开,并使之馈入腔中,腔中充有电磁辐射以激发分子进一步辐射,从而提供了反馈,保持持续振荡。”[1]

汤斯在会上没有透露任何想法,立即返回哥伦比亚,把他的研究组成员召集拢来,开始按他的新方案进行工作。这个组的成员有博士后齐格尔(H.J.Zeiger)和博士生戈登(J.P.Gordon)。后来齐格尔离开哥伦比亚,由中国学生王天眷(1912—1989)接替。汤斯选择氨分子作为激活介质,这是因为他从理论上预见到,氨分子的锥形结构中有一对能级可以实现受激辐射,跃迁频率为 23 870 MHz。氨分子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在电场作用下,可以感应产生电偶极矩。氨的分子光谱早在 1934 年即有人用微波方法作出了透彻研究。1946 年又有人对其精细结构作了观察,这都为汤斯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汤斯设计的微波激射器如图 11 – 11 所示。他们在论文中作了如下说明:

图 11 – 11  汤斯的微波激射器原理图

“氨分子束从束源射出后进入聚焦电极系统。这些电极建成沿射线轴的柱形四极静电场。在反转能级中,高能态分子受沿半径方向向内的(聚焦)力,而低能态受沿半径方向向外的力,于是到达空腔的分子实际上都是高能态的。当腔内存有分子束时,空腔中感应出跃迁,从而引起了空腔能量的变化。不同频率的功率输经空腔,当速调管的频率调到分子跃迁频率时,观察到了发射谱线。

“如果从分子束发射的功率足以在腔内保持足够的场强,以达到可以引起后续分子束感应跃迁的程度,就会产生自持振荡。这样的振荡已经产生,尽管功率尚未直接测出,但估计约为 10−8 瓦。振荡的频率稳定度可与各种可能的‘原子钟’不相上下。”[2]

汤斯小组历经两年的试验,花费了近 3 万美元。1953 年的一天,汤斯正在出席波谱学会议,戈登急切地奔入会议室,大声呼叫道:“它运转了。”这就是第一台微波激射器。汤斯和大家商议,给这种方法取了一个名字,叫“微波激射放大器”。英文名为“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简称 MASER(脉塞)。

与此同时,还有几个科学集体在尝试实现微波的放大。在苏联的莫斯科,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普洛霍洛夫(Прохоров)和巴索夫(Ба́сов)的小组一直在研究分子转动和振动光谱,探索利用微波波谱方法建立频率和时间的标准。他们认定,只要人为地改变能级的集居数就可以大大增加波谱仪的灵敏度,并且预言,利用受激辐射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也用非均匀电场使不同能态的分子分离,不过他们的装置比汤斯小组的晚了几个月才运转。

另有一位美国学者布洛姆伯根(N.Bloembergen)也对微波激射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原是荷兰人,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美国参加帕塞尔小组的核磁共振研究。1956 年,他提出利用顺磁材料中的塞曼能级做成可调谐的微波激射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和前面两位苏联科学家利用三能级系统的思想,为后来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不久,贾万(A.Javan)提出用非线性双光子过程进行微波放大。斯柯维尔(H.E.D.Scovil)等人在 1957 年实现了固体顺磁微波激射器,布洛姆伯根等人在 1958 年也做成了红宝石微波激射器。

至此,激光的出现已是指日可待了。人们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为激光的诞生作好了各种准备。1958 年,许多物理学家活跃在分子束微波波谱学和微波激射器的领域里,他们自然会想到,既然微波可以实现量子放大,为什么不能推广到可见光,实现光的放大?

一场竞争在国际间展开,看谁最先摘下激光这顶桂冠。


[1] 转引自:Bertolotti M.Masers;An Historical Approach.Adam Hilger,1983.27

[2] Gordon J P,et al.,Phys.Rev.,1954(95):282

文件下载(已下载 2 次)

发布时间:2024/4/24 8:07:51  阅读次数:171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