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电子自旋概念和不相容原理的提出
玻尔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提出之后,最令人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反常塞曼效应的规律无法解释。1921 年,杜宾根大学的朗德(A.Landé)认为,根据反常塞曼效应的实验结果看来,描述电子状态的磁量子数 m 应该不是 m = l,l − 1,l − 2,…,− l(共 2l + 1 个),而应该是 m = l − \(\frac{1}{2}\),l − \(\frac{3}{2}\),l − 2,…,−(l − \(\frac{1}{2}\))(共 2l 个)。为了解释半量子数的存在,理论家费尽了心机,提出了种种假说。
1924 年,泡利通过计算发现,满壳层的原子实应该具有零角动量,因此他断定反常塞曼效应的谱线分裂只是由价电子引起,而与原子实无关。显然价电子的量子论性质具有“二重性”。他写道:
“在一个原子中,决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种电子,对它们来说,在外场中它们的所有量子数 n,k1,k2,m(或 n,k1,m1,m2)都是相等的。如果在原子中出现一个电子,它们的这些量子数(在外场中)都具有确定的数值,那么这个态就说是已被占据了。”[1]
这就是著名的不相容原理。泡利提出电子性质有二重性实际上就是赋予电子以第四个自由度。第四个自由度再加上不相容原理,已经能够比较满意地解释元素周期表了。所以泡利的思想得到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赞许。然而二重性和第四个自由度的物理意义究竟是什么,连泡利自己也说不清楚。
这时有一位来自美国的物理学家克罗尼格(R.L.Kronig),对泡利的思想非常感兴趣。他从模型的角度考虑,认为可以把电子的第四个自由度看成是电子具有固有角动量,电子围绕自己的轴在作自转。根据这个模型,他还作了一番计算,得到的结果竟和用相对论推证所得相符。于是他急切地找泡利讨论,哪里想到,克罗尼格的自转模型竟遭到泡利的强烈反对。泡利对克罗尼格说:“你的想法的确很聪明,但是大自然并不喜欢它。”泡利不相信电子会有本征角动量。他早就考虑过绕轴自旋的电子模型,由于电子的表面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违背了相对论,所以必须放弃。更根本的原因是泡利不希望在量子理论中保留任何经典概念。克罗尼格见泡利这样强烈的态度,也就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发表。
半年后,荷兰著名物理学家埃伦费斯特的两个学生,一个叫乌伦贝克,一个叫高斯密特,在不知道克罗尼格工作的情况下提出了同样的想法。他们找埃伦费斯特讨论,埃伦费斯特认为他们的想法非常重要,当然也可能完全错了,建议他们写成论文拿去发表。于是,他们写了一篇只有一页的短文请埃伦费斯特推荐给《自然》杂志。接着他们两人又去找物理学界老前辈洛伦兹请教。洛伦兹热诚地接待了他们,答应想一想再回答。一周后再见到洛伦兹时,洛伦兹给他们一叠稿纸,稿纸上写满了计算式子和数字。并且告诉他们,如果电子围绕自身轴旋转,其表面速度将达到光速的十倍。这个结果当然是荒唐的,于是他们马上回去请埃伦费斯特还给他们那篇论文,承认自己是在胡闹。可是出乎他们意料,埃伦费斯特早已把论文寄走了,大概马上就要发表。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感到非常懊丧,埃伦费斯特劝他们说:“你们还很年轻,做点蠢事不要紧。”
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的论文刊出后,海森伯立刻来信表示赞许,并认为可以利用自旋-轨道耦合作用,解决泡利理论中所谓“二重性”的困难。不过,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解释双线公式中多出的因子 2。对于这个问题,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一时无法回答。
正好这时爱因斯坦来到了莱顿大学进行访问讲学。爱因斯坦向他们提供了关键性的启示:在相对于电子静止的坐标系里,运动原子核的电场将按照相对论的变换公式产生磁场,再利用一级微扰理论可以算出两种不同自旋方向的能量差。
玻尔也很赞赏乌伦贝克和高斯密特的工作,他真没想到困扰多年的光谱精细结构问题,居然能用“自旋”这一简单的力学概念就可以解决。不过他也感到棘手,因为从相对论推出的双线公式还没有能对因子 2 作出完全解释。
泡利则始终反对运用力学模型来进行思考。他对玻尔争辩说:“一种新的邪说将被引入物理学。”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926 年,因子 2 的困难终于被在哥本哈根研究所工作的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L.H.Thomas)解决了。他运用相对论进行计算,发现人们的错误在于忽略了坐标系变换时的相对论效应,只要考虑到电子具有加速度,加上这一相对论效应就可以自然地得到因子 2。
这样一来,物理学界很快就普遍接受了电子自旋的概念。连泡利也承认这一假设是有效的。他给玻尔写信说:“现在对我来说,只好完全投降了。”
应该说,泡利并没有错。他在两年后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把电子自旋纳入量子力学的体系。不久狄拉克建立相对论量子力学,在这一崭新的理论中可以自然地得出电子具有内禀角动量的结论。
[1] Pauli W.Zeit.Phys.,1925(31):765
文件下载(已下载 25 次)发布时间:2024/3/4 下午3:15:29 阅读次数: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