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程改革中的物理老师的建议

田海霞 (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 北京 100062)摘自《物理教学》2008年第7期

新课程的实施,是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探的必然结果。但是,这果子结得好还是不好,在课程、学生和教师诸要素之间,最关键的无疑是教师。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诸多变化,促进教师自身的进一步的发展呢?

一.要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重要条件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修炼的教学基本功有很多,但主要的应该包括语言、板书板画、信息技术和实验操作技能四项:

讲课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而这种交流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倦。因此,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具有“生动性”才会有感染力,才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的效应。俗话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通俗不好懂,不好懂怎么能产生兴趣?又怎么能积极反应、消化吸收呢?可见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基础。通俗就是要朴素自然,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专业化知识。而形象则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因为形象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接受未知事物和新鲜信息时更要如此。因此,教师的语言是否有亲和力、感染力、是否能找到与学生交流的最佳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教师利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它可以弥补口头语言的不足,使学生的视觉跟听觉配合,更好地感知教师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的板书板画是知识凝炼的结晶、浓缩着教师备课的精华;有利于叩开学生的智慧门户,在课内利于学生听好课、记好笔记,在课后利于学生复习巩固、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便于教师熟记教学的内容和程序……无论是知识的讲解还是习题的预算,有许多物理知识都是要借助文字和图画并行的方式才能表达清楚,(例如,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运动过程的展示等,都要借助于板书板画展示给学生),每当我们感叹学生的书写没有规矩、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在课堂上作为教师,我们是否给学生做出了规范的示范?因此,设计好板书板画是教师上好一堂生动、活泼物理课的重要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己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众所周知,“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资源来组织教学,尝试改变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探索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作用的教学模式,力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创立及其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方法是物理学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及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物理实验。实验技能属于动手技能,动手技能就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练习才能形成,这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物理实验教学,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物列概念、定理定律的理解,而且也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基础。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的是实验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哪些技能技巧,应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却忽略了教学的另一个参与者——教师的实验技能培养,试问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教师又怎能传输给学生实践经验并教会学生如何动手操作呢?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慎重处理教材

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

调整教材是教师的权利,不过,正式发行的教材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有些教材可能隐藏了一些错误或缺憾,但很少有教材会败坏到“一文不值”的程度。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的教材。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而不是“不知所云”。“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利用”教材也可以表现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若教师认为现有教材中某些章节内容比较单薄,或者发现在现有的“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素材。

“更新材料”也可以视为“补充教材”的形式。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所有或绝大部分教材的内容,而“补充教材”虽然也更新了教材,但以维持原有的教材为前提。有一些教师,他们能够凭借自己宽广的阅读面和丰富的经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补充材料,只要这些材料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材料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处理得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我们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量力而为,慎之又慎。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物理情景,提出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很多学生觉得高中物理难学,其实,是因为在学生头脑中缺乏清晰的物理情景,从而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难以准确、深刻理解,不善于以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体验、寻找、再现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呢?创设物理情景,融入分析方法应是重要的一步。

创设物理情景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身经历一些物理过程,以此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又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利用录像、投影、挂图、电脑等辅助手段,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将一些学生难以想象、瞬显即逝的短暂过程和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电源内部电子和离子的移动,电动势的方向;两球碰撞时先压缩,后恢复过程中两球速度、加速度的变化;微观结构展示如α粒子散射;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再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风趣幽默的小故事、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描绘物理情景,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讲讲罗伯特•伍德在闯红灯后是如何运用他的物理知识和智慧(引用多普勒效应),和警察狡辩来逃避罚款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们猜猜当牛顿站在一个一米见方的方框上面时,牛顿就变成了谁?(帕斯卡);……另外,我们还可利用已有的物理图景,形成新情景:如果两个物理现象的效果相似,就可引导学生将其中一个物理图景转换为另一个物理图景来处理,从而可以得出结果。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于是可将这一图景等效为电路,然后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处理;等等。其实,一切能激发探究欲望并具有物理内涵的客观存在都可称为物理情景。借助教学情景可以使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氛围情感化,而借助这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继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双向信息交流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使学生思维得到开发的一种教学方式。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们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提出新的问题。但是,当前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一是问题表面化,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二是问题习惯化,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三是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四是提问没有新意,每节课的问题都是: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什么?这道题的正确解法是什么?……好的课堂提问,语言一定要简练,要有一定的思维指向,模糊、问不到点子上的问题别人无法回答。因此教师在问学生之前要先问自己一遍,把这些想清楚了再问学生,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学生可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书不忘育人

教书育人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但是,很多教师一讲到育人,很自然地就想到要讲一些做人的大道理,因此,很多时候教师对物理教学中如何育人觉得很困惑。其实不然,物理教学中处处蕴涵着育人教育,只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过度地重视知识教学而忽略了。例如:我们在讲“平抛”时,很多教师只注重在知识方面如何处理“平抛”问题一一运动的分解,却忽略了教材在此处安排“平抛”这一知识内容,除了作为前一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实例加以展示外,其实还蕴涵了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和要善于变通的处世原则。很多时候面对学生“学会这些物理知识有什么用吗?”的问题,教师都无言以对。确实,在高中阶段我们交给学生的很多解题公式在现实生活中是用不上的,因而学的没有积极性,教的也就失去了热情。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放宽眼界,开放思想,课堂上不仅引领着学生走进科学知识的世界,而且引领着他们走进科学家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能真正融化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了。

五.要善于反思

善于反思,并不是今人的发现。从本质上说,反思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层的需要,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过程,它以求真,向善,趋美为目标。在这一点上,它与新课程的本质殊途同归。新课程要真正出新,有赖于教师内在素质的更新,没有新教师,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但是,反思并不是在教学方面简单地回头看、单纯地找问题、教师一味地自我批评;而应该是教师基于职业自觉面对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事件、问题及其价值的自我理解与发现的过程,也是教师通过反面与反向的多元思考方式不断建构自己新的教育教学生活的过程,更是教师不断寻求改善与改进教学的各种可能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触及问题,更要发现意义;不仅要改善现状,更要拓展新域;不仅要追问不足,更要获得信心。

反思的形式有很多种,反思的内容也很广泛。我们可以做课前反思,例如:在备课时反思一下:他人或者自己在以前教学这一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经遇到过哪些问题?以前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效果如何?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有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也可以做课后反思,例如:在每一堂课结束后反思一下: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推敲?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反思也需要智慧,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有能力探究其中的原因,并且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发扬和修正。这种智慧需要教师在坚持学习中生成和积累,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越是重视反思的教师,理论底蕴就越丰厚,教学水平就越高;理论底蕴越丰厚,就越会视教学为一项富有创造性、需要不断研究的工作。因此,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更应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性。

其实,新课程并不神秘,面对新课程,教师大可不必有“我当老师多年,现在实施新课程,反而不会教书了”的误解和压力。多年来我们都在提倡“启发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等多种教育理念,在新课程中我们只要继续肯定和继承这些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了。


发布时间:2009/4/1 下午3:31:40  阅读次数:10027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