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热的认识与利用

江西省寻乌中学薛海凤 选自《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

近代热学的发展,揭开了冷热变化的奥秘和热运动规律。我国古代在对热的认识与利用方面也曾为人类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这里撷取片断以飨读者。

一.《论衡》中的热学知识

《论衡》是我国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重要著作。王充以哲学家、思想家著称,非常注意吸取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真观察和广泛探讨了各种自然现象,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充对我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论衡》中就记载了他对冷热现象的思辨性解释。

1.关于热传递

我们知道,热传递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的温度不同,热传递通常以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进行。王充在《论衡•寒温》中认为“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何则?气之所加,远近之差也。”这段话说明王充认为热传导是气的作用中“远近有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见解。同时,王充还指出了物体“温”、“寒”的传递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亦即当距离短时,近水寒近火温;但当距离增大时,热的传递也就“远之渐微”,即热的传递和距离呈相反变化。

2.关于 QmcΔt

对“一叹见霜”的批判:当时传说“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日,仰天而叹,天为陨霜。”对该谬传中的“一叹见霜”之说,王充举出很多理由进行批驳。他在《论衡•感虚》中指出:“夫燃一炬火,爨一镬水,终日不能热也;持一尺冰,置庖厨中,终夜不能寒也。……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意思是说,点燃一个火把去烧一大锅水,这一大锅水烧整日也是不会热的;拿一尺冰放在厨房中,这厨房整日也是不会寒的。也就是说,物体吸收或放出较大的热量Q,必须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才会使物体的温、寒有较大的变化Δt。因此,怎么会一叹之后就会有霜出现呢?王充的这一阐述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3.关于雨露霜雪

对“雨从天下”的批判::王充在《论衡•感虚》中写道:“夫云出于丘山,降散则为雨矣,人见其上而坠,则谓之天雨水也。夏日则雨水,冬日天寒则雨凝而为雪,皆由云气发于丘山,不从天上降集于地,明矣。”在《论衡•说日》中写道:“云雾,雨之微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亦即雨是由地面丘山上的云气形成的,当冬天温度降得很低时,则凝结为雪;至于露、霜,也是在地面空气中形成的,并不是从高空下降的。这一叙述指出了雨露霜雪和“夏”,“冬”、“温”,“寒”之间的关系,即雨露霜雪和温度的关系;其实就是说,温度变化引起了雨露霜雪物态的变化。

4.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

对“神异瑞草”的批判:王壳在驳斥厨中能自动长出一种神异的瑞草,并可“扇暑而凉”的传说时,提出了“冷不自生”的论断。他在《论衡•是应》中写遭:“儒者……言厨中自生肉脯……寒凉食物,使之不臭。夫太平之气虽和,不能使厨生内,以为寒凉。若能如此,则能使五谷自生,不需人为地能使厨自生肉脯,何不能使饭自蒸于甑,火自燃于灶乎?……“何不使食物自不臭,何必生以风之乎?……”。

王充实际上是在断言,在大气(太平之气)中,不可能自动产生某种机制(指神异瑞草),使温度降到低于周围环境的温度;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能够自动实现降温,那么就可以使火自燃于灶,使饭自蒸于甑,也就是说会自动发生升温现象。

王充的这段议论,不仅完全符合现代所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而且在叙述用语上也和这一定律的现代表述几乎相同。令人惊异的是,王充由“冷不自生”推论道,如果可以违反这一规律,那么就会“五谷自生,不需人为”,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会得到某种“第二类永动机”。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说王充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但他对冷热变化能做到如此细致观察、全面概括和深刻思考,并得出卓越的思辨性见解,这是不能不令人叹服的。

二.中国古代的热技术

1.对热气球的设想

相传在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等写的《淮南万毕术》中,就记有“取鸡子,去其汁,然(燃)艾火纳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是说在蛋壳中点火燃烧,利用热空气浮升使蛋壳迎风飞上天,这可称之为“热气球”。说明我国古代对利用热空气举起重物已有了设想,并进行过试验。

2.信号灯的制作

到了五代,热能已运用于军事通信,即利用热空气浮升的原理制作信号灯。传说当时有位莘七娘,在一次作战时曾利用竹篾扎成架子,糊上纸做成灯笼形,下面用松脂点燃,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力量使灯飞上高空,作为军事信号,当时又称为“松脂灯”。后来至南宋时,在范成大的《石湖居士诗集》中曾写道“掷烛腾空稳”,并注曰:“小球灯时掷空中”。这种小球灯在民间流传较广,又被称为“孔明灯”。

3.走马灯的发明

在我国利用燃烧加热的空气去推动纸轮旋转的走马灯,史籍中有较多记载。例如《石湖居士诗集》中记有“转影骑纵横”,并自注为“马骑灯”;又如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载有“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上述“马骑灯”“影灯”指的都是走马灯。

走马灯的构造是,在一个立轴的上部横装一个叶轮,叶轮的下边装有烛座;当烛燃烧时,产生燃气上升便推动叶轮,使它发生回转;在立轴中部再横装几根细铁丝,粘上纸剪的人马,随着一起回转,煞是好看。

这项发明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会利用空气受热后上升、冷空气下沉的道理,即今天所说的空气对流。从原理上看,走马灯是现代燃气涡轮机的萌芽。

4.保温器的出现

利用空气导热性能差的特点来制造保温器,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很悠久的。南宋的洪迈在《夷坚甲志》中记载“张虞卿者,……得古瓦瓶于土中。……置书室养花,方冬极寒,一夕忘去水,意为冻裂,明日视之,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瓶不然。异之,试之以汤,终日不冷。……惜后为醉仆触碎。视其中,与常陶器等,但夹底厚二寸。……”

很明显,此器保温的原理,是由于夹底之间有二寸厚的空气层,减弱了热的传导。我国古代制造的保温器,从原理上看已相当于现代的保暖瓶。

文件下载(已下载 2712 次)

发布时间:2009/3/17 9:21:21  阅读次数:8442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1024*768以上,推荐浏览器Chrome、Edge等现代浏览器,截止2021年12月5日的访问次数:1872万9823 站长邮箱

沪ICP备1803724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