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第 2 节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作为实物粒子的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是否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呢?本节我们将学习物质波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体会微观世界的量子化特征。
1.德布罗意假说
德布罗意注意到普朗克能量子和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成功,考察了对光的认识过程,意识到人们讨论光时过分地强调波动性,忽略了粒子性;同样,在讨论实物粒子时,人们只关注粒子性,忽略了波动性。于是,他大胆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即每一个运动的粒子都有一个对应的波,而且粒子的能量 E 与相应的波的频率 ν 之间的关系为
E = hν
粒子的动量 p 与相应波长 λ 之间的关系为
p = \(\frac{h}{\lambda }\)
上述关系称为德布罗意关系。式中的 h 为普朗克常量,通过普朗克常量把粒子性和波动性联系起来。后来,人们称这种波为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
例题
电子质量 m = 9.1×10−31 kg,普朗克常量 h = 6.63×10−34 J·s,求动能为 100 eV 的自由电子的物质波波长。
分析
先由电子的动能求出电子的速度,进而求出电子的动量 p,最后由德布罗意关系求出电子的物质波波长。
解
由题意可知,h = 6.63×10−34 J·s,E = 100 eV = 1.6×10−17 J,m = 9.1×10−31 kg。
根据 E = \(\frac{1}{2}\)mv2,p = mv,可得 p2 = 2mE
将 p = \(\frac{h}{\lambda }\) 代入,得
λ = \(\frac{h}{{\sqrt {2mE} }}\) = \(\frac{{6.63 \times {{10}^{ - 34}}}}{{\sqrt {2 \times 9.1 \times {{10}^{ - 31}} \times 1.6 \times {{10}^{ - 19}}} }}\) m = 1.2×10−10 m
讨论
动能为 100 eV 的自由电子的物质波波长是 1.2×10−10 m,与可见光相比,波长很短。
策略提炼
用德布罗意关系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和数量级。
迁移
我们为什么观察不到宏观物体的波动性?请计算下题,试着从中找到答案。
一个质量为 20 g 的子弹以 1 000 m/s 的速度运行时,请计算其物质波波长,并由此分析为何无法观察到子弹的波动性。
2.对德布罗意假说的实验探索
粒子具有波动性,能否像光那样发生衍射现象和干涉现象呢?
1927 年,戴维孙(C. Davisson,1881—1958)和革末(L. Germer,1896—1971)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如图 6-13 所示,从灯丝 K 射出的电子经加速电压 U 加速后,通过狭缝 D 成为很细的平行电子束,射到单晶体 M 上,用与探测器 B 相连的电流计 G 测量反射的电流。实验时保持 θ 角不变,研究加速电压 U 和反射电流 I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电流 I 不随电压 U 的增大而单调增大或减小,呈现出的规律与 X 射线在晶体上反射产生的衍射规律相似,这表明电子具有波动性。
1927 年,汤姆孙(G. Thomson,1892—1975)用实验证明,电子在穿过金属片后像 X 射线一样产生衍射现象,也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图 6-14)。他的实验方法是,将电子束经上万伏高压加速,使其能量为 10~40 keV,电子可穿过固体薄箔,直接产生衍射图样(图 6-15)。戴维孙和汤姆孙分别独立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并因此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 年,约恩孙直接做了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从屏上摄得了类似杨氏双缝干涉图样的照片(图 6-16)。这些结果都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科学书屋
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以一根非常细小的针尖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为两个导体,形成两个电极(图 6-17)。当针尖与样品表面非常接近(一般小于 1 nm)时,由于电子存在波动性,电子就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绝缘层流向另一极,这种电流称为隧道电流。隧道电流的大小与针尖到样品表面的距离密切相关。测量时让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控制隧道电流不变,针尖随样品表面高低起伏。针尖的三维运动信号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在屏幕上直接显示,或者在记录纸上打印下来,获得样品表面的三维立体信息(图 6-18)。在低温下,利用 STM 可对原子进行直接操纵和排布;在常温下,也可对单个原子进行拾取和填充,实现了按人类意愿重新排布单个原子的梦想。
3.不确定性关系
在宏观世界中,一个物体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确定的。但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
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W. Heisenberg,1901—1976)研究发现,这种不确定性存在如下关系
ΔxΔp ≥ \(\frac{h}{{4\pi }}\)
式中,Δx 为位置的不确定范围,Δp 为动量的不确定范围,h 为普朗克常量,这个关系通常称为不确定性关系,也称为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
不确定性关系表明,不能同时精确确定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位置不确定范围与动量不确定范围的乘积大于或等于 。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普朗克常量是一个很小的量,对宏观物体来说,这种不确定性关系可忽略不计,故宏观物体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确定的。
拓展一步
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关系
有不确定性关系的另一对物理量是能量和时间,能量 E 和时间 t 的不确定性关系为 ΔEΔt ≥ \(\frac{h}{{4\pi }}\)。原子物理中,电子的能级实际上不是单一的能量值,能量有分布范围。电子停留在同一能级上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停留时间短,有的停留时间长。根据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关系,能量不确定范围越小的能级,电子停留的时间越长。
素养提升
能了解光电效应现象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内涵,了解光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化特征;能解释光电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与波粒二象性相关的物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
能体会量子论的建立对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影响,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局限性与不断探索自然的必要性;具有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热情与探索精神;能站在更高层面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具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物理观念,科学态度与责任
节练习
1.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
【参考解答】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的含义是: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有一个对应的波,不能把物质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割开来。汤姆孙实验、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均证实了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
2.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
B.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
C.电子在穿过金属片后的衍射现象,证实了电子的粒子性、
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物质波波长也相等
【参考解答】AB
3.利用金属晶格(大小约 10−10 m)作为障碍物观察电子的衍射图样,对应的方法是让电子通过电场加速后,形成电子束照射到金属晶格上,从而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如果加速电压为 U,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B.加速电压 U 越大,物质波波长越短
C.加速电压 U 越大,电子的衍射现象越明显
D.若用相同动能的质子替代电子,衍射现象更明显
【参考解答】AB
4.已知中子质量 m = 1.67×10−27 kg,普朗克常量 h = 6.63×10−34 J·s,请估算物质波波长 λ =1.82×10−10 m 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
【参考解答】E = 3.97×10−21 J,数量级为10−21
5.电子质量 m = 9.1×10−31 kg,中子质量 m = 1.67×10−27 kg,普朗克常量 h = 6.63×10−34 J·s,能量为 2 000 eV 的电子和中子的波长分别是多少?说明为什么中子衍射实验要采用能量很低的慢中子。
【参考解答】电子的波长 λ ≈ 2.7×10−11 m,中子的波长 λ ≈ 6.4×10−13 m。
快中子速率较大,运动起来动量较大,则波长较短,衍射现象不明显。所以应该采用能量较低的慢中子。
6.原子核的半径为 10−15 m,请估计核内质子的动量不确定范围。如果电子被限制在核内,其动量的不确定范围又是多少?
【参考解答】质子动量的不确定范围 Δp ≥ 5.28×10−20 kg·m/s
电子动量的不确定范围 Δp ≥ 5.28×10−20 kg·m/s
文件下载(已下载 27 次)发布时间:2023/1/15 下午8:31:47 阅读次数: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