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第 2 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汤姆孙原子模型建立后,人们便希望用该模型去解释实验现象,但在解释有些实验现象时遇到了困难。原子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结构?本节我们学习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α 粒子散射实验

1903 年,勒纳德(P. Lenard,1862—1947)做了电子穿过金属箔的实验,发现高速电子很容易穿过金属中的原子。这表明原子不像是正电荷均匀分布的实心球体。

19 世纪末,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发现,某些放射性物质释放出的 α 粒子具有很大的动能,可作为轰击金属的“炮弹”。用这些已知的粒子与金属内的原子相互作用,根据粒子的偏转情况来获得原子内部的信息,成为研究物质结构的新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使得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

1909 年,卢瑟福(E. Rutherford,1871—1937)和他的合作者做了用 α 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Po),它发出的 α 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α 粒子穿过金箔后,打到环形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闪烁的光点,这些光点可用显微镜观察到(图 4-7)。

图 4-7 α 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有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 90°,有的甚至被原路弹回。大量实验发现,α 粒子被反射回来的概率竟然有 \(\frac{1}{{8000}}\)。用其他金属箔做实验,也都观察到了大角度散射现象,这一现象令人惊奇。后来,人们将卢瑟福的这个实验称为 α 粒子散射实验。

根据汤姆孙原子模型,α 粒子穿过金箔后偏离原来方向的角度应该是很小的,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不到 α 粒子的 \(\frac{1}{{7000}}\),α 粒子碰到它,就像飞行着的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当 α 粒子在原子的外面时,由于原子呈电中性,而且是球形对称分布,原子对 α 粒子没有作用力;当 α 粒子接近原子或进入原子内部时,由于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越靠近球心,其受到的电场力越小,α 粒子也不应发生大角度的散射。因此,汤姆孙原子模型无法解释 α 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现象。

方法点拨

电场无法直接观察,我们曾用放入试探电荷的方法,通过观察电荷的“行为”来了解电场的性质。原子太小,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我们也可用已知粒子与原子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推断原子结构。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便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物理聊吧

(1)1 μm 厚的金箔大约有 3 300 层原子,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这说明了什么?

(2)散射的 α 粒子有极少数偏转角超过 90°,有的甚至被原路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 180°。请你猜想一下原子内部正电荷的分布情况。

2.卢瑟福原子模型

卢瑟福(图 4-8)无法用汤姆孙原子模型解释 α 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这种现象就好像一颗炮弹射到一张薄纸上,竟被薄纸弹回来一样不可思议。卢瑟福尊重实验事实,利用与原子结构有关的信息,经过严谨的理论推导,于 1911 年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及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电子在原子核外面运动。卢瑟福原子模型有些像太阳系,电子绕原子核运行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太阳运行似的。因此,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又被称为行星模型。

图 4-8 卢瑟福

按照这个模型,α 粒子穿过原子时,电子对 α 粒子运动的影响很小,影响 α 粒子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原子核。若 α 粒子穿过金箔时离核较远,受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只有 α 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过时,才会明显地受到原子核的库仑力而发生大角度偏转(图 4-9)。因为原子核很小,α 粒子十分接近它的机会很少,所以绝大多数 α 粒子基本上仍按直线方向前进,发生偏转的粒子中大多数偏转角度也不大,只有极少数 α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弹回。卢瑟福  核式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 α 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

图 4-9 α 粒子散射示意图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可计算出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应在 10−14 m 以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5 m,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0 m,原子核直径只相当于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给当时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以巨大震动,对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方法点拨

卢瑟福把原子的结构跟太阳系比较,认为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正像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一样。电子隔着很远的距离沿轨道绕着原子核旋转,正像行星隔着很远的距离沿轨道绕太阳旋转一样。这是科学类比方法的又一应用。

拓展一步

原子核大小的估计

由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当 α 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弹性正碰时,α 粒子以接近 180° 的角度返回。假定原子核静止不动,α 粒子以一定的初动能接近原子核,达到离原子核的最小距离时,初动能完全转变为在原子核电场中的电势能,然后在原子核的排斥作用下以接近 180° 的角度返回。

假设 α 粒子的初速度为 v0,质量为 Mα,金属箔的原子序数为 Z,α 粒子接近原子核的最小距离为 rmin。根据初动能等于核电场中的电势能,即

\(\frac{1}{2}\) Mαv02 = k \(\frac{{2e \cdot Ze}}{{{r_{\min }}}}\)

可得

rmin = \(\frac{{4k{e^2}Z}}{{{M_{\rm{\alpha }}}v_0^2}}\)

科学书屋

卢瑟福及其贡献

卢瑟福,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蜕变。他又将射线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 α 射线与 β 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原子核。他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荣获 1908 年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领导的团队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被评为“最美物理实验”之一。他成功地在氮原子核与 α 粒子的核反应中将原子核分裂,且在同一实验中发现了质子。

节练习

1.简述卢瑟福是如何建立原子模型的,他建立的模型有什么特点及意义?

【参考解答】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α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根据对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研究,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关于 α 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极少数发生较大偏转,甚至被弹回

B.当 α 粒子接近电子时,是电子引力使其发生明显偏转

C.实验表明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它占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

D.实验表明原子中心的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及全部质量

【参考解答】AC

 

3.已知氢原子的半径是 5.3×10−11 m。按照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若近似认为电子绕原子核做匀速圆周运动,求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速率和频率。

【参考解答】v = 2.2×106 m/s,f = 6.6×1015 m/s

 

4.已知 α 粒子的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 7 300 倍。如果 α 粒子以速度 v 与电子发生弹性正碰(假定电子原来是静止的),求碰撞前后 α 粒子的速度变化,并由此说明为什么原子中的电子不能使 α 粒子发生明显偏转。

【参考解答】0.000 3 v。因为 α 粒子质量远大于电子质量,由以上过程可得 α 粒子速度变化量很小,所以电子无法使 α 粒子有明显偏转。

文件下载(已下载 18 次)

发布时间:2023/1/11 下午9:08:54  阅读次数:3273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