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 复习与提高

A 组

1.图 10–1 表示某电场等势面的分布情况。

(1)如果把电子从 b 等势面移动到 e 等势面,静电力做功是多少?

(2)在电场中的 AB 两点放置电荷量相等的试探电荷,试比较它们所受静电力的大小和电势能的大小。

图10-1
图 10–1

 

2.是否存在如图 10–2 所示的电场,电场线相互平行,但间距不相等?请说明理由。

图10-2
图 10–2

3.如图 10–3 甲,AB 是某电场中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一个负电荷从 A 点由静止释放,仅在静电力的作用下从 A 点运动到 B 点,其运动的 vt 图像如图 10–3 乙所示。

图10-3
图 10–3

(1)请判断该负电荷在 AB 两点电势能的大小以及 AB 两点电势的高低。

(2)比较 AB 两点电场强度的大小。

4.如图 10–4,三个同心圆是点电荷 Q 周围 的三个等势面,ABC 分别是这三个等势面上的点。已知这三个圆的半径关系为 rC − rBrB − rA ,且这三点在同一条电场线上。现将一个电荷量 q 为 1.6×106 C 的电荷从 A 点移到 C 点,其电势能减少 1.92×105 J,若取C点的电势为 0,A 点的电势为多少? UAB 和 UBC 是否相等?

图10-4
图 10–4

 

5.有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电容是 1.5×104 μF,所带电荷量为 6×10−8 C。如果两板间的距离为 1 mm,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是多少?

B 组

1.如图 10–5,将带负电的试探电荷沿着等量异种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从 A 点移动到 B 点,再沿连线从 B 点移动到 C 点。在此全过程中,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如何变化?所经过各点处的电势如何变化?试探电荷的电势能如何变化?

图10-5
图 10–5

2.如图 10–6,两平行金属板相距为 d,电势差为 U,一个电子从 O 点沿垂直于极板的方向射出,最远到达 A 点,然后返回。已知 OA 相距为 h,电子质量为 m,电子的电荷量为 e,试计算此电子在 O 点射出时的速度。

图10-6
图 10–6

3.如图 10–7,在匀强电场中,将电荷量为 − 6×106 C 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 A 点移到 B 点,静电力做了 − 2.4×10−5 J 的功,再从 B 点移到 C 点,静电力做了 1.2×10−5 J 的功。已知电场的方向与 △ABC 所在的平面平行。

图10-7
图 10–7

(1)AB 两点间的电势差 UABBC 两点间的电势差 UBC 分别为多少?

(2)如果规定 B 点的电势为 0,则 A 点和 C 点的电势分别为多少?

(3)请在图中画出过 B 点的电场线方向,并说明理由。

4.如图 10–8,单刀双掷开关 S 原来跟 2 相接,从 t = 0 开始,开关改接 1,得到流过电路中 P 点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 It 图像(图 10–9 甲),电容器两极板的电势差 UAB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 10–9 乙)。t = 2 s 时,把开关改接 2,请在 It 图像和 UABt 图像中画出之后 2 s 时间内图像的大致形状。

图10-8
图 10–8
图10-9
图 10–9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与提示

本章习题共 9 道题,其中 A 组 5 道题,B 组 4 道题。涉及本章的重点内容有: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等势面、电势差、电容器的充电及放电、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及综合问题等。题目形式多样,有图像题、证明题、计算题等。

A 组

1.(1)15 eV;(2)在 A 点所受静电力大,在两点的电势能相等。

提示:(1)Wbe = − eφbφe) = 15 eV。

(2)由于 A 点的电场强度比 B 点的大,电荷量相等的试探电荷在 A 点所受的静电力比在 B 点所受的静电力大。A、B 在同一个等势面上,电荷量相等的试探电荷在这两点的电势能相等。

 

2.不存在。

如果存在这样的电场,根据等势面的特点,它的等势面 AC、BD 应该如图 10–12 所示,A、B 两点的电势差 UAB 应该等于 C、D 两点的电势差 UCD。从图中很明显看出,A、B 两点的距离 dAB 等于 C、D 两点的距离 dCD,A、B 间的电场强度大于 C、D 间的电场强度。根据公式 U = Ed,可得 UAB 大于 UCD,这与前面的结论矛盾。所以电场线相互平行,但间距不等的电场是不存在的。

图10-12
图 10–12

 

3.(1)EpA > EpBφA < φB;(2)EA > EB

提示:(1)负电荷加速运动,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所以 EpA > EpB;电场强度的方向由 B 指向 A,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所以 φA < φB

(2)由教科书图 10–3 乙可知,负电荷加速度逐渐减小,可得电场强度 EA > EB

 

4.12 V,不相等

提示:由电势的定义有 ΔEp = EpCEpA = qφCqφAφA = φCΔEpq = (0 − 1.92×1051.6×106)V = 12 V。AB 段的电场强度大于 BC 段的电场强度,由 U = Ed 分析知,UAB > UBC

本题运用 U = Ed 定性分析,需注意不可想当然地认为距离相等的等势面之间电势差就一定相等。

 

5.4×105 N/C

提示:由 C = QUE = UdE = QCd6×1081.5×1010×0.001 N/C = 4×105 N/C。

B 组

1.从 A 点移动到 B 点,静电力增大,方向垂直于 A、B 连线向上;从 B 点移动到 C 点,静电力增大,方向沿 B、C连线指向正点电荷 Q。从 A 点移动到 B 点,电势不变;从 B 点移动到 C 点,电势升高。从 A 点移动到 B 点,电势能不变;从 B 点移动到 C 点,电势能减少。

提示:由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分布情况知,带负电的试探电荷沿着等量异种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从 A 点移动到 B 点,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逐渐增大,方向不变,一直垂直于 A、B 连线向上;试探电荷再沿连线从 B 点移动到 C 点,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增大,方向不变,一直沿 B、C 连线指向正点电荷 Q。从 A 点移动到 B 点,电势不变;从 B 点移动到 C 点,电势逐渐升高。带负电的试探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静电力不做功,电势能不变;从 B 点移动到 C 点,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逐渐减少。

 

2.2eUhmd

提示:电子从 O 点到 A 点,因受静电力作用,速度逐渐减小,由动能定理 12mv02 = eUOA,又 E = UdUOA = Eh = Udh,所以 12mv02 = eUhd。解得 v0 = 2eUhmd

 

3.(1)4 V,− 2 V;(2)4 V,2 V;(3)如图 10–13 所示。

图10-13
图 10–13

提示:(1)A、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UAB = WABq = 2.4×1056×106 = 4 V。B、C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UAB = 1.2×1056×106 = − 2 V。

(2)因为 UAB = φAφBUBC = φBφC,而 φB = 0,所以 φA = 4 V,φC = 2 V。

(3)由于匀强电场中沿电场线方向电势均匀变化,所以 A、B 连线中点的电势为 2 V,连接该中点与 C 点即为等势线。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且指向电势低的等势线,因此过 B 点的电场线方向如图 10–13 所示。

 

4.如图 10–14 所示。

图10-14
图 10–14
文件下载(已下载 143 次)

发布时间:2022/8/10 上午11:39:52  阅读次数:2539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