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第 1 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将梳过头发的塑料梳立刻靠近细小纸屑,纸屑会被吸起(图 1 – 1)。雷雨天,你能看到撕裂长空的闪电,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这些都是静电现象。那么,静电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本节将学习产生静电的常见方式,并从微观角度对静电现象进行分析。

图 1-1 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可吸起细小纸屑

1.静电的产生

摩擦起电是常见的使物体带电的方式之一。例如,梳头发时起电,在地毯上行走时起电,脱毛衣时起电……这类静电现象都是由摩擦引起的。

我们知道,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electric quantity)。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coulomb),简称库,符号为 C。

接触起电是使物体带电的又一种方式。例如,将一根用毛皮摩擦而带电的橡胶棒跟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图 1 – 2),会发现验电器原来闭合的金属箔片张开了,表明接触后的验电器带电了。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估测物体带电多少的仪器。当带电的橡胶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金属箔片张开角度越大,物体所带电荷越多。

图 1 – 2 将带电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

还有一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感应起电。什么是感应起电呢?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实验与探究

感应起电

将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不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图 1 – 3),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图 1 – 3 将带电橡胶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

保持橡胶棒的位置不动,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图 1 – 4),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这又是为什么?

图 1 – 4 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接着先把手移开,再把橡胶棒移开,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由上面的实验可知,一个带电物体靠近导体时,也可使导体带电。受附近带电体影响而使导体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称为静电感应(electrostatic induction)。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方式称为感应起电。

科学书屋

认识静电的历史

人类对电的研究始于对静电现象的观察,静电的奇妙现象引发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公元前 600 年左右,古希腊的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 624 — 前 547)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可吸引轻小物体,“electricity”(电)这个词就起源于希腊文的“琥珀”。成书于西汉末年的《春秋纬·考异邮》载有“玳瑁吸 ”,意思是经过摩擦的玳瑁(一种海龟科海洋动物)背甲能吸引草屑等轻小物体。16 世纪,英国的吉尔伯特(W.Gilbert,1544 — 1603)发现能带电的不仅有琥珀,还有钻石、水晶等。

1660 年,德国的格里克(O.Guericke,1602—1686)发明了摩擦起电机,推动了人们对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探索。1882年,英国的维姆胡斯发明了圆盘式静电感应起电机,其两个同轴玻璃圆板可反向高速转动,感应起电的效率很高,能连续产生并积累较多正、负电荷。现在,我们在电学实验中经常用到感应起电机(图 1 – 5)。

图 1 – 5 感应起电机

2.产生静电的微观解释

下面我们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认识静电现象的本质。

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图 1 – 6)。原子核由呈电中性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一个电子的电荷量与一个质子的电荷量数值相同,约为 1.60×10−19 C,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因此物体不显电性。但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电子发生转移时,物体就会显电性。

图 1 – 6 原子模型示意图

大量事实证明,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规律称为电荷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charge)。

 

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这是因为,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摩擦力做功,一个物体中某些原子的电子获得了能量,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从整体上看,一个物体失去了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就得到了电子带负电。例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失去了电子带正电,丝绸获得了电子而带等量负电(图 1 – 7)。

图 1 – 7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其带电

感应起电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受到带电体上电荷的作用,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在本节“实验与探究”中,当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是因为金属球上的自由电子受到负电荷作用,会向远离橡胶棒的方向移动,最终使靠近橡胶棒的金属球带正电,远离橡胶棒的两金属箔片带负电而相互排斥。保持橡胶棒的位置不动,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闭合,这是因为金属箔片上的电子通过人体从验电器移到了大地,而金属球上的正电荷继续保留。接着把手移开,使金属球与地面断开,再把橡胶棒移开,金属球和两金属箔片带正电,金属箔片相互排斥又会张开。因此,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在带电体所带电荷的作用下,自由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拓展一步

梳子为何能吸引纸片

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为何能吸引轻小纸片呢?如图 1-8 所示,当摩擦后带电的梳子靠近纸片时,纸片在梳子所带电荷的影响下,会出现如图所示的正、负电荷分布(这是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其表面出现的是极化电荷,图中仅近似画出纸片两端的极化电荷)。因为靠近梳子端的极化电荷与梳子所带电荷是异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吸引,所以轻小纸片便被梳子吸引过去了。

图 1-8 梳子吸引轻小纸片原理示意图

节练习

1.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将一段塑料绳分成许多细条,用一只手提起这些塑料细条,另一只手快速重复捋塑料细条,看能否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参考解答:会;干燥的手捋塑料细丝时,会出现摩擦起电现象,使塑料细丝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分开。

 

2.如图所示,在桌上间隔一定距离放两本书,将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放置于两书之上,使玻璃板离开桌面 2~3 cm。用宽 0.5 cm 的纸条剪出各种姿态的人形小纸片,放在玻璃板下面,然后用一块硬泡沫塑料在玻璃上摩擦,可见小纸人翩翩起舞。

(1)小纸人为什么会翩翩起舞?

(2)如果实验前把“舞区”烤一烤,实验效果会更好。这是为什么?

参考解答:(1)因为泡沫塑料摩擦玻璃板,会使玻璃板带电,小纸人会被吸引。玻璃板上的电荷量不断变化,小纸人受力也会变化,因此小纸人会翩翩起舞。

(2)用火烤一烤跳舞区,使跳舞区水分减少,与其他地方的绝缘效果加强,电荷不易导走,所以实验效果更好。

 

3.某同学在探究静电感应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 A 的表面镀有铝膜,在 A 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 B,开始时 A、B 球都不带电。若使 B 带电,该同学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参考解答:A 球先靠向 B,与 B 接触后又分开。

当绝缘金属球 B 带上电荷后,由于静电感应,会使小球 A 靠近 B 的一侧带上与 B 电性相反的电荷,而远离 B 的一侧带上与 B 的电性相同的电荷。虽然 A 两侧所带的电荷量相同,但由于它们离球 B 的距离不同,因此 A、B 两球表现为相互吸引,从而使小球 A 靠向B。当两球接触后,整个 A 球带上了与 B 球的电性相同的电荷,两球因相互排斥而分开。

 

4.某同学在研究静电感应时,用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参考解答:B

 

5.现有三个相同的金属球,其中两个带正电,电荷量为 q,一个不带电。请设计使其中某一金属球带电荷量为 \(\frac{3}{4}\)q 的方案,并说明设计思路。

参考解答:先用不带电小球与一个带电小球接触,接触后两个小球的带电量分别为 + \(\frac{q}{2}\),再用其中一个小球与带电量为 + q 的小球接触,接触后两个小球的带电量分别为 + \(\frac{3}{4}\)q

设计思路:相同金属球接触,其电荷量会平均分配。


发布时间:2022/4/4 下午9:35:49  阅读次数:5975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