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气体、固体和液体 复习与提高
A 组
1.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气体对器壁是否还有压强?为什么?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2.如图 2–1,某自动洗衣机洗衣缸的下部与一控水装置的竖直均匀细管相通,细管的上部封闭,并和一压力传感器相接。洗衣缸进水时,细管中的空气被水封闭,随着洗衣缸中水面的升高,细管中的空气被压缩,当细管中空气压强达到一定数值时,压力传感器使进水阀门关闭,达到自动控水的目的。假设刚进水时细管被封闭的空气柱长度为 50 cm,当空气柱被压缩到 48 cm 时压力传感器使洗衣机停止进水,此时洗衣缸内水位有多高?大气压取 1×105 Pa,g 取 10 m/s2 。
3.今有一质量为 m 的汽缸,用活塞封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当汽缸水平横放时,汽缸内空气柱长为 l0 (如图 2–2 甲所示),现把活塞按如图 2–2 乙那样悬挂,汽缸悬在空中保持静止。求
此时汽缸内空气柱长度为多少?已知大气压强为 p0 ,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S,它与汽缸之间无摩擦且不漏气,气体温度保持不变。
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 A 经状态 B 变为状态 C,其中 A → B 过程为等压变化,B → C 过程为等容变化。已知状态 A 的体积 VA 为 0.3 m3 ,状态 A 的温度 TA 与状态 C 的温度 TC 相同,都为 300 K,状态 B 的温度TB 为 400 K。
(1)求气体在状态 B 时的体积。
(2)说明 B → C 过程压强变化的微观原因。
5.有一教室,上午 8 时温度为 17℃,下午2 时的温度为 27℃,假定大气压强无变化,则下午 2 时与上午 8 时教室内的空气质量的比值为多大?
6.在一次科学晚会上,胡老师表演了一个“马德堡半球实验”。他先取出两个在碗底各焊接了铁钩的不锈钢碗,在一个碗里烧了一些纸,然后迅速把另一个碗扣上,再在碗的外面浇水,使其冷却到环境温度。用两段绳子分别钩着铁钩朝相反的方向拉,试图把两个碗拉开(图 2–3)。当两边的人各增加到 5 人时,才把碗拉开。已知碗口的直径为 20 cm,环境温度为 15℃,实验过程中碗不变形,也不漏气,设每人平均用力为 200 N。请你估算一下,两个不锈钢碗刚被扣上时,里面空气的温度是多少?
图 2–3
7.如图 2–4 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 A 开始,经历两个状态变化过程,先后到达状态 B 和 C。已知状态 A 的温度 TA 为 300 K,求状态 C 的温度。
8.菜农在一种蔬菜完全收割之后往往会将地翻松,在适合的时节再种植新的蔬菜。据菜农说,翻松的土层可以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散失,这是什么道理?
B 组
1.有人设计了一种测温装置,其结构如图 2–5 所示。玻璃泡 A 内封有一定量气体,与 A 相连的 B 管插在水银槽中,管内水银面的高度 x 即可反映泡内气体的温度,即环境温度,并可由 B 管上的刻度直接读出。设 B 管的体积与 A 泡的体积相比可略去不计。
(1)在标准大气压下对 B 管进行温度刻度标注(标准大气压相当于 76 cm 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当温度 t1 为 27℃时,管内水银面高度为 16 cm,此高度即为 27℃的刻度线。问 t 为 − 3℃ 的刻度线在 x 为多少厘米处?
(2)如果对以上 B 管标注 27℃ 刻度线时,环境真实压强比标准大气压小(例如在高山上实验),但实验者当成了标准大气压来设计。若在标准大气压下使用此温度计,温度计显示为“− 3℃”,则显示温度比实际温度高还是低?为什么?
2.超市中有一种“强力吸盘挂钩”如图 2–6 所示。图 2–7 是它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使用时,按住锁扣把吸盘紧压在墙上(图 2–7 甲),吸盘中的空气被挤出一部分。然后要把锁扣扳下(图 2–7 乙),让锁扣以盘盖为依托把吸盘向外
拉出。在拉起吸盘的同时,锁扣对盘盖施加压力,致使盘盖以很大的压力压住吸盘。为什么锁扣扳下后,盘盖对吸盘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3.为了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而又不便浸入液体的固体体积,可用图 2–8 所示的装置测量。操作步骤和实验数据如下。
a.打开阀门 K,使管 A、容器 C、容器 B 和
大气相通。上下移动 D,使左侧水银面到达刻度 n 的位置;
b.关闭 K,向上举 D,使左侧水银面达到刻度 m 的位置。这时测得两管水银面高度差为 19.0 cm;
c.打开 K,把被测固体放入 C 中,上下移动 D,使左侧水银面重新到达位置 n,然后关闭 K;
d.向上举 D,使左侧水银面重新到达刻度 m 处,这时测得两管水银面高度差为 20.6 cm。
已知容器 C 和管 A 的总体积为 1 000 cm3,大气压取 1×105 Pa,求被测固体的体积。
4.汽车行驶时轮胎的胎压太高或太低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已知某型号轮胎能在 − 40 ~ 100℃ 温度下正常工作,轮胎在此温度范围内工作时的最高胎压不超过 3.535×105 Pa,最低胎压不低于 1.616×105 Pa。设轮胎容积不变,若在温度 t 为 20℃时给该轮胎充气,充气后的胎压在什么范围内比较合适?
5.图 2–9 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 A 经过状态 B 变为状态 C 的 V–T 图像。已知气体在状态 A 时的压强是 1.5×105 Pa。请你建立一
个坐标系,并在该坐标系中,作出气体由状态 A 经过状态 B 变为状态 C 的 p–T 图像,并标出 A、B、C 的坐标值。
6.细长玻璃管用长 l0 为 6.8 cm 的水银柱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当玻璃管开口向下竖直放置时,空气柱长度 l1 为 33 cm ;当玻璃管水平放置时,空气柱长度 l2 为 30 cm。求玻璃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时空气柱的长度。
7.把上端 A 封闭、下端 B 开口的玻璃管插入水中。放掉适当的空气后放手,让玻璃管竖直地浮在水中,A 端露出在水面上,如图 2–10 所示。现将玻璃管往下压一点,放手后玻璃管会返回原来的平衡位置,请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与提示
A 组共 8 道习题。第 1 题考查气体压强的产生。第 2、3 题考查玻意耳定律的应用,其中第 3 题还涉及不同情况下汽缸内气体压强的计算。第 4 题考查盖—吕萨克定律的应用以及查理定律的微观解释。第 5 题考查盖—吕萨克定律的应用。第 6 题考查查理定律的应用。第 7 题结合 p–T 图像对盖—吕萨克定律、查理定律进行综合考查。第 8 题考查对毛细现象的解释。
B 组共 7 道习题。第 1 题通过制作测温装置考查查理定律的应用,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第 2 题考查玻意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 3 题结合玻意耳定律测量固体的密度。第 4 题结合查理定律计算轮胎的胎压。第 5 题一方面考查 V–T 图像和 p–T 图像的转换,另一方面考查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的综合应用。第 6、7 题考查玻意耳定律,其中第 7 题侧重定性分析。
A 组
1.有。气体压强是气体分子频繁碰撞容器壁产生的,它与气体是否失重无关,完全失重时气体对器壁仍有压强。打足气的篮球在自由下落过程中不会被大气压压瘪(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2.0.44 m
提示:设大气压为 p0,细管的横截面积为 S,对于封闭在细管中的空气柱,刚进水时长度为 l1,停止进水时长度为 l2。由玻意耳定律,有 p0l1S = pl2S。考虑液体的压强,有 p = p0 + ρgΔh,联立以上两式,代入数据,解得 Δh = \(\frac{5}{{12}}\) m = 0.42 m。则洗衣缸内水位高 h = l1 – l2 + Δh = 0.44 m。
3.\(\frac{{{ p_0}{l_0}S}}{{{p_0}S - mg}}\)
提示:对于缸内的理想气体,平放时为初态,有 p1 = p0,V1 = l0S;悬挂时为末态,对缸体有 mg + p2S = p0S,即 p2 = p0 – \(\frac{{mg}}{S}\),V2 = lS。根据玻意耳定律 p1V1 = p2V2,得 p0l0S = (p0 – \(\frac{{mg}}{S}\)) lS,则气柱长度 l = \(\frac{{{p_0}{l_0}S}}{{{p_0}S - mg}}\)。
4.(1)0.4 m3
(2)微观原因:气体体积不变,分子数密度不变,温度降低,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减小,导致气体压强减小。
提示:设气体在 B 状态时的体积为 VB,由盖-吕萨克定律,有 \(\frac{{{V_A }}}{{{T_A}}}\) = \(\frac{{{V_B}}}{{{T_B}}}\),代入数据,解得 VB = 0.4 m3。
5.\(\frac{29}{{30}}\)
提示:设上午 8 时教室内的空气质量为 m,下午 2 时教室内的空气质量为 mʹ。以上午8时教室内的空气为研究对象,由盖-吕萨克定律,有 \(\frac{{{V_1}}}{{{T_1}}}\) = \(\frac{{{V_2}}}{{{T_2}}}\) ,则 V2 = \(\frac{{{T_2}}}{{{T_1}}}\)V1 = \(\frac{273+27}{{273+17}}\)V1 = \(\frac{30}{{29}}\)V1,所以 \(\frac{{m'}}{m}\) = \(\frac{{{V_1}}}{{{V_2}}}\) = \(\frac{29}{{30}}\)。
6.150.5℃
提示:不锈钢碗里的气体,发生等容变化。
初态:p1 = p0 = 1.0×105 Pa,T1 = t + 273 K(t 为两个不锈钢碗刚扣上时里面空气的温度);
末态:碗内压强为 p2,T2 = 288 K。
对一个碗进行受力分析可知 p0S = p2S + 5F,代入数据,解得 p2 = 0.68×105 Pa。
由查理定律,有 \(\frac{{{p_1}}}{{{T_1}}}\) = \(\frac{{{p_2}}}{{{T_2}}}\),代入数据,解得 t = 150.5℃。
7.270 K
提示:气体从状态A 到 状态 B 压强不变,由盖—吕萨克定律,有 \(\frac{{{V_A}}}{{{T_A}}}\) = \(\frac{{{V_B}}}{{{T_B}}}\),其中 \(\frac{{{V_B}}}{{{V_A}}}\) = \(\frac{3}{{1}}\),得 TB = \(\frac{{{V_B}}}{{{V_A}}}\)TA = 900 K。
气体从状态 B 到状态 C 体积不变,由查理定律,有 \(\frac{{{p_B}}}{{{T_B}}}\) = \(\frac{{{p_C}}}{{{T_C}}}\),其中 \(\frac{{{p_C}}}{{{p_B}}}\) = \(\frac{3}{{10}}\),得 TC = \(\frac{{{p_C}}}{{{p_B}}}\)TB = 270 K。
8.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地下水分可以沿着它们上升到地面。翻松土壤可以破坏土壤里的毛细管,从而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散失。
B 组
1.(1)22 cm (2)高;由于实际压强小,根据查理定律可知实际温度低,所以显示温度比实际温度高。
提示:选玻璃泡 A 内的气体为研究对象,温度变化时,A 内气体经历了一个等容过程。根据题意可知,初态温度 T1 为 300 K,压强 p1 相当于(76 − 16)c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末态温度 T2 为 270 K,设压强为 p2。则根据查理定律 \(\frac{{{p_1}}}{{{T_1}}}\) = \(\frac{{{p_2}}}{{{T_2}}}\),代入数据,解得 p2 相当于 54 c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所以 x =(76 − 54)cm = 22 cm。
2.先将吸盘紧压在墙壁上,使吸盘中的空气排出一部分。扳下锁扣,吸盘被向外拉出,吸盘内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减小。松手后,吸盘内部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这样,盘盖就会对吸盘边缘产生很大的压力,使吸盘边缘贴紧墙面,防止空气渗入吸盘内部。
3.77.7 cm3
提示:设水银密度为 ρ,大气压为 p0,容器 B 的体积为 VB,固体体积为 V。
以 C、A、B 中封闭气体为研究对象,以封闭时水银面位于 n 处为初状态,以水银面调至 m 处为末状态。由玻意耳定律,有 p0(VB + VC)=(p0 + ρgh1)VC。
以 C 中放入固体后 C、A、B 中气体为研究对象,同理,有 p0(VB + VC − V)=(p0 + ρgh2)(VC − V)。
代入数据,解得 V = 77.7 cm3。
4.2.032×105 ~ 2.777×105 Pa
提示:由于轮胎容积不变,故轮胎内气体发生等容变化。设在 T0 = 293 K 充气后的最小胎压为 pmin,最大胎压为 pmax。
根据题意,当 T1 = 233 K时,胎压 p1 = 1.616×105 Pa,由查理定律,有 \(\frac{{{p_1}}}{{{T_1}}}\) = \(\frac{{{p_{\min}}}}{{{T_0}}}\),代入数据,解得 pmin = 2.032×105 Pa;当 T2 = 373 K时,胎压 p2 = 3.535×105 Pa,由查理定律,有 \(\frac{{{p_2}}}{{{T_2}}}\) = \(\frac{{{p_{\max}}}}{{{T_0}}}\),代入数据,解得 pmax = 2.777×105 Pa。
故充气后的胎压在 2.032×105 ~ 2.777×105 Pa 比较合适。
5.如图 2–11 所示。

提示:从题图可以看出,A 与 B 连线的延长线经过原点,所以从 A 到 B 是等压变化,即pA = pB,由盖-吕萨克定律,有 \(\frac{{{V_A}}}{{{T_A}}}\) = \(\frac{{{V_B}}}{{{T_B}}}\),得 TA = \(\frac{{{V_A}}}{{{V_B}}}\)TB = ×300 K = 200 K;从 B 到 C 是等容变化,由查理定律,有 \(\frac{{{p_B}}}{{{T_B}}}\) = \(\frac{{{p_C}}}{{{T_C}}}\),得 pC = \(\frac{{{T_C}}}{{{T_B}}}\)pB = ×1.5×105 Pa = 2.0×105 Pa。
由此可画出由 A 到 B 到 C 的 p–T 图像,如图 2–11 所示。
6.27.5 cm
提示:以玻璃管中封闭的空气为研究对象,它经历等温变化。设水银的密度为 ρ,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 S,大气压为 p0(相当于 76 c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开口向下时:p1 = p0 − ρgl0,V1 = l1S;
水平放置时:p2 = p0,V2 = l2S;
开口向上时:p3 = p0 + ρgl0,V3 = l3S;
由玻意耳定律,有 p1V1 = p2V2 = p3V3,代入数据,解得 l3 = 27.5 cm。
7.将玻璃管往下压一点后,玻璃管中的空气体积会减小,压强会变大,管内气体给玻璃管向上的压力会大于玻璃管所受的重力,故管会返回原来的平衡位置。
发布时间:2021/1/13 下午10:25:25 阅读次数: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