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复习与提高
A 组
1.为什么说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体积不变,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怎样变化?
2.当分子间距离为 r0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 0。分析当分子间的距离从 0.9r0 增大到 10r0 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分子势能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3.钻石是首饰和高强度的钻头、刻刀等工具中的主要材料。设钻石的密度为 ρ ,摩尔质量为 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NA ,请写出质量
为 m 的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推导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计算时可认为组成钻石的分子是一个紧挨着一个的小球)。
4.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很大,可将单个气体分子平均占有的空间看作以下模型:将气体所占的整个空间分成若干个小立方体,气体分子位于每个小立方体的中心,小立方体的边长为相邻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请按这种模型,估算气体在标准状态下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B 组
1.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为 3.8×105 km。已知铁的摩尔质量为 5.6×10−2 kg/mol,密度为 7.9×103 kg/m3 。若把铁分子一个紧挨一个地单列排起来,筑成从地球通往月球的“分子大道”。求:
(1)这条“分子大道”共需多少个铁分子?
(2)这条“分子大道”的质量为多少?
2.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在三个实验小组做“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但都发生了操作错误。
甲在配制油酸酒精溶液时,不小心把酒精倒多了一点,导致油酸酒精溶液的实际浓度比计算值小一些。
乙在计算注射器滴出的每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体积后,不小心拿错了一个注射器把溶液滴在水面上,这个拿错的注射器的针管比原来的粗,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比原来的大。
丙在计算油膜面积时,把凡是半格左右的油膜都算成了一格,导致计算的面积比实际面积大一些。
请分析:这三位同学的操作错误会导致实验测得的油酸分子直径偏大还是偏小?说明道理。
3.全班每人都把 4 枚硬币握在手中,在桌面上随意投掷 10 次,统计 10 次投掷中有 0、1、2、3、4 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并将所得数据按下表的要求记录下来。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统计对象 | 统计项目 | |||||
总共投掷的次数 | 4 枚硬币中正面朝上的硬币枚数 | |||||
0 | 1 | 2 | 3 | 4 | ||
我的实验数据 | ||||||
我所在小组(3 ~ 4 人一组)的数据 | ||||||
我所在大组(按座位划分)的数据 | ||||||
全班的数据 |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与提示
A 组共 4 道习题。第 1 题考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体积的关系。第 2 题研究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势能和分子间距离的关系。第 3 题和第 4 题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形式的模型建构方式。第3题要求学生建构球体分子模型,计算钻石分子的数量和分子的直径。第 4 题要求学生建构立方体模型,计算气体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B 组共 3 道习题。第 1 题以“分子大道”为背景,要求学生能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将宏观物理量与微观物理量之间的计算建立起联系。第 2 题结合“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的实验,让学生分析三种典型的实验误差。第 3 题用“投掷硬币”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统计规律并进一步了解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
本章的知识点较多,A、B 两组习题较好地回顾了本章的主干知识。题目的选材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联系密切,呈现方式既有传统性,又有创新性,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A 组
1.物体的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而组成物体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若物体的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分子势能不变,分子平均动能增加,则物体的内能增加。
2.当分子间的距离从 0.9r0 增大到 10r0 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先减小到 0,再增大,然后再减小;分子势能先减小再增大。
3.\(\frac{m}{M}\)NA;\(\sqrt[3]{{\frac{{6M}}{{\rho \pi {N_{\rm{A}}}}}}}\)
提示:已知钻石的密度为 ρ,摩尔质量为 M,设质量为 m 的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n,则 n = \(\frac{m}{M}\)NA。
设钻石分子的直径为 d,则 n×\(\frac{4}{3}\)π(\(\frac{d}{2}\))3 = \(\frac{m}{\rho }\),可得 d = \(\sqrt[3]{{\frac{{6M}}{{\rho \pi {N_{\rm{A}}}}}}}\)。
4.3.3×10−9 m
提示:标准状态下 1 mol 气体的体积 V 为 22.4 L,设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 a,则 a³·NA = V,代入数据,解得 a = 3.3×10−9 m。
B 组
1.(1)1.36×1018 (2)1.27×10−7 kg
提示:(1)铁的摩尔质量 M 为 5.6×10−2 kg/mol,密度 ρ 为 7.9×103 kg/m3,把铁分子看作球形,其直径为 d,则 \(\frac{4}{3}\)π(\(\frac{d}{2}\))3·NA = \(\frac{M}{\rho }\) 代入数据,解得 d = 2.8×10−10 m。
设这条“分子大道”所需的铁分子个数为 n,则 n = \(\frac{l}{d}\) = \(\frac{{3.8 \times {{10}^8}}}{{2.8 \times {{10}^{10}}}}\) = 1.36×1018。
(2)设这条“分子大道”质量为 m,则 m = \(\frac{n}{{{N_{\rm{A}}}}}\)M = \(\frac{{1.36 \times {{10}^{18}}}}{{6.02 \times {{10}^{23}}}}\)×5.6×10−2 = 1.27×10−7 kg。
2.甲同学的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实际配置的油酸酒精溶液浓度偏小,导致油膜面积偏小,因此,分子直径的计算结果偏大。
乙同学的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乙同学滴在水面上的这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比已计算好的每滴体积要大,形成的油膜面积偏大,因此,分子直径的计算结果偏小。
丙同学的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丙同学把凡是半格左右的油膜都算成一格,导致计算的面积比实际面积大,因此,分子直径的计算结果偏小。
3.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多,2 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比例最多,约占总数的 \(\frac{3}{8}\);1 枚和 3 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比例略少,分别约占总数的 \(\frac{1}{4}\);全部正面朝上和全部正面朝下的次数最少,各约占总数的 \(\frac{1}{16}\)。在某次投掷中,是“4 枚硬币正面朝上”还是“3 枚硬币正面朝上”,具有偶然性,但它们出现的可能性是确定的。
发布时间:2021/1/6 下午9:06:38 阅读次数: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