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四节 宇宙航行
如图所示,在 1687 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牛顿设想:把物体从高山上水平抛出,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抛出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成为人造地球卫星。你知道这个速度究竟有多大吗?
我们可以从运动和受力分析入手,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物体在地球附近绕地球运动时,太阳的作用可以忽略。
在简化之后,物体只受到指向地心的引力作用,物体绕地球的运动可视作匀速圆周运动。设地球的质量为 m地,物体的质量为 m,速度为 v,它到地心的距离为 r。万有引力提供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所以
由此解出
只要知道地球的质量 m地 和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r,就可以求出物体绕行速度的大小。
已知地球质量为 5.98×1024 kg,近地卫星在 100 ~ 200 km 的高度飞行,远小于地球半径(6 400 km),可以近似用地球半径 R 代替卫星到地心的距离 r。把数据代入上式后算出
这就是物体在地球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作第一宇宙速度(first cosmic velocity)。
有人说,第一宇宙速度也可用 v =
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可近似认为向心力是由重力提供的,有
由此解出
地球引力像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转动。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如果速度等于 7.9 km/s,这一飞行器只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图 7.4–1),还不能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飞离地球实现星际航行。
理论研究指出,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如果速度大于 7.9 km/s,又小于 11.2 km/s,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就不是圆,而是椭圆。当飞行器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1.2 km/s 时,它就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我们把 11.2 km/s 叫作第二宇宙速度(second cosmic velocity)。
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飞行器还无法脱离太阳对它的引力。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如果要使其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外,必须使它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6.7 km/s,这个速度叫作第三宇宙速度(third cosmic velocity)。
牛顿虽然早就预言了人造地球卫星,但因发射需达到很大的速度,这对于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直到多级火箭的研制成功,才为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创造了条件。1957 年 10 月 4 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自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后,人类已经发射了数千颗人造地球卫星,目前在轨有效运行的卫星有上千颗,其中的通信、导航、气象等卫星已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地球同步卫星位于地面上方高度约 36 000 km 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其中一种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 0 度角,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因其相对地面静止,也称静止卫星。
人类一直有“飞天”的梦想,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不仅破解了天上行星的运行规律,也为人类开辟了上天的理论之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迈向太空的脚步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实。
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进入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火箭点火起飞,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 108 min,然后重返大气层,安全降落在地面,铸就了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丰碑。
1969 年 7 月 16 日,运载阿波罗 11 号飞船的土星 5 号火箭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点火升空,拉开人类登月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帷幕。7 月 20 日下午,人类终于踏上了月球表面(图 7.4–2),指令长阿姆斯特朗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而言,却是巨大的飞跃。”
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图 7.4–3)。飞船绕地球飞行 14 圈后安全降落。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自 2011 年 11 月起,神舟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交会对接试验(图 7.4–4)。2021 年 4 月 29 日,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的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2022 年 12 月 2 日,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中国空间站作为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在为人类的太空探索和空间技术进步贡献着中国力量。



图 7.4–4 交会对接效果图
在我国的探月工程与深空探测任务中,嫦娥四号于 2019 年 1 月 3 日实现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嫦娥五号于 2020 年 12 月 1 日着陆于月球的天船基地,共获取月球样品 1 731 g,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人自动采集月球样品最多的一次。2021 年 5 月 15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随后开展了探测火星巡视区形貌和地质构造等任务,并传回科学影像图,这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尽管人类已经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球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两粒尘埃;相对于宇宙之久长,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年轮上一道小小的刻痕……未来的探索之路还很长。
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举之一是开拓了太空这一全新活动领域。人类冲破了大气层的阻拦,摆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实现了在太空翱翔的梦想。不仅如此,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它给人们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无尽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已经不是新鲜事,通过卫星实现越洋通话、实时收看世界各地发来的电视新闻,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天气预报的质量正在悄悄地提高,准确率和预报时段都攀上了新的台阶。这里,气象卫星功不可没。“静止”在赤道上空的同步气象卫星把广阔视野内的气象数据发回地面,3 颗同步卫星就可以形成一条南北纬 50° 之间的全球观测带。再配合几颗纵穿地球两极的极轨卫星,就能形成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系统,为天气预报提供全面、及时的气象资料(图 7.4–5)。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已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气象卫星的威力。
卫星引起了船舶、飞机导航技术的重大变化。北斗卫星导航系


统使我们可以更顺利地抵达目的地(图 7.4–6)。
地球资源卫星是探测地球资源最迅速、最有效、最经济的工具,它应用于勘测海洋和水利资源、调查地下矿藏、监视自然灾害、观测环境污染等方面。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将对我国西部开发的整体规划和监控发挥重要作用。
在世界各国发射的航天器中,军用和军民两用的卫星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军用卫星已经成为指挥系统和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侦察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以及空中预警飞机构成了现代防务的“神经中枢”。
航天器所到达的空间是一种崭新的环境资源。由于失重现象,航天器是一个微重力实验室,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研制高纯度大单晶、超高纯度金属,进行各种科学研究。
太空环境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强度的辐射。由于没有大气层的阻挡,航天器受到来自太空的各种高能粒子的轰击。它一方面对宇航员造成威胁,需要防范;另一方面,它可以诱导生物基因的变异。受辐射的植物种子就有可能变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我国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稻种培育的高产稻“航育一号”,已经大面积推广;青椒新品种“卫星 87–2”,平均果重较原种提高 70%。人类已经开始享用太空育种的优良农产品。
航天,几十年前还是梦想,如今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黑洞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作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又叫作逃逸速度。理论分析表明,逃逸速度是环绕速度的
有些恒星,在它一生的最后阶段,强大的引力把其中的物质紧紧地压在一起,密度极大,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可达数吨。它们的质量非常大,半径又非常小,其逃逸速度非常大。于是,我们自然要想,会不会有这样的天体,它的质量更大、半径更小,逃逸速度更大,以 3×108 m/s 的速度传播的光都不能逃逸?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这种天体,即使它确实在发光,光也不能进入太空,我们也根本看不到它。这种天体称为黑洞。
1799 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在对牛顿引力理论做过透彻研究后指出,对于一个质量为 m 的球状物体,当其半径 R 不大于
拉普拉斯并非指出黑洞的第一人。一位英国学者米切尔于 1784 年也提出过相似的见解。遗憾的是,他们的论述被尘封了一个多世纪,因为那时人们只知道引力对普通物质的作用,还不知道引力是否也能吸引光。此外,他们的推测都建立在牛顿引力理论的基础上,后来发现,当涉及强引力时,牛顿的引力公式并不可靠。1916 年,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从此,有关黑洞的研究就在新的基础上进行,黑洞的性质也就更为引人注目。
“为什么要研究黑洞呢?”对此,宇宙学家霍金借用一位探险家的话说:“为什么人们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因为它就在那里。”
1.有人根据公式 v = ωr 说: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大 2 倍,卫星的速度也增大 2 倍。但由公式 v =
2.“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 14 圈后,于 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根据以上消息,若不
计发射与降落时间,飞船看作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试估算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时距地面的高度。已知地球质量 m地 = 6.0×1024 kg,地球半径 R = 6.4×103 km。
3.已知地球半径为 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地球自转的周期为 T,求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
4.金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 95%,质量为地球质量的 82%,金星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多大?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大?
第 4 节 宇宙航行 教学建议
1.教学目标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2)知道同步卫星和其他卫星的区别,会分析人造地球卫星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并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
(3)了解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天体运动中的能量观。
(4)了解宇宙航行的历程和进展,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实践性成就,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了“飞天”梦想。重点理解第一宇宙速度。通过人类对太空探索和我国在载人航天和宇宙探索方面的成就与进展的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一核心素养。
本节的教学过程可以参考以下方式展开。
(1)宇宙速度
多大的发射速度才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这个话题最早是牛顿的设想。教学中应以牛顿的设想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模型,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教学片段
多大的速度才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问题 1.按照牛顿的设想,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在地面上以越来越大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物体还做平抛运动吗?
问题 2.物体如果不落地,它将怎样运动?
问题 3.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是否需要考虑太阳对它的引力?
问题 4.你能否推出物体绕行的速度?
问题 5.地球表面有大气层,为什么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呢?
关于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学生需要了解它们的物理含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可由教师进行介绍性讲授。
(2)人造地球卫星
随着全球人造卫星数量和技术迅猛发展,人造卫星与人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增加“人造卫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简要地介绍了“多级火箭使人造卫星发射梦想成真”和“地球同步卫星的数据”,考虑到发射人造卫星是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可设置一个探究点,了解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教学片段
人造卫星的发射与运行
问题 1.你所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类型?
问题 2.对于在稳定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来说,它的轨道中心在何处?
问题 3.如果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它可能做圆周运动吗?它的轨道有何特点?此时的运行速度如何求解?与第一宇宙速度相比,哪个更大?
问题 4.为什么发射速度越大,运行速度反而更小呢?是否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问题 5.高轨道运行的卫星与低轨道运行的卫星相比,角速度、周期和向心加速度更大吗?最小周期对应什么情况?
问题 6.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和周期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 7.发射人造卫星时,实际上是火箭把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的,那么发射速度又该怎样理解呢?
在完成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作进一步拓展。发射高轨道卫星时,一般先利用火箭将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运行,然后在空中点火加速,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实际情况需要多次加速、转移),到达需要的高度(轨道),再次利用空中点火加速。当引力和向心力相等时,人造卫星稳定在高轨道运行。
(3)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
在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领域,我国近年来发展很快。教师可结合图片、视频,如我国女宇航员在太空授课的录像片段等素材进行展示和讲解。
(4)STSE: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航天事业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拓宽视野,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练习与应用”参考答案与提示
本节配置了 4 道习题,按照由一般到特殊(一般的人造卫星、神舟五号飞船、同步卫星)、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球、金星)的逻辑编排,意在通过解析一个个典型实例,使学生提高对规律的认识。第 1 题通过对公式的辨析讨论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第 2 题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的神舟五号为背景材料,计算神舟五号的飞行高度。第 3 题计算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同步卫星是一种重要的人造地球卫星,对了解我们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要满足“同步”的要求,就要限定卫星的运行高度、速度、轨道平面等参数,从而让学生体会物理量在遵循规律时的相互制约条件。第 4 题将地球和金星进行比较,计算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
1.只有 ω 一定时,r 增大 2 倍,v 才增大 2 倍。实际上,随着 r 的增大,由
提示:人造卫星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此可推出,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周期都与轨道半径一一对应,即轨道半径变化时,上述四个量都会变化。
2.300 km
提示:神舟五号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由其受到的万有引力提供,即 G
神舟五号距离地面的高度 h = r – R =(6.7×106 − 6.4×106)m = 300 km。
3.
提示:设同步卫星的质量为 m,环绕地球的轨道半径为 r,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G
4.8.9 m/s2;7.3 km/s
提示:(1)设金星质量为 m金、半径为 R金、金星表面自由落体加速度为 g金,在金星表面有 G
(2)根据 G
发布时间:2020/9/28 下午9:50:18 阅读次数: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