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单元评价设计
一、概述
(一)界定
评价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判断课程和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而目标旨在让学生的行为模式产生期望中的变化,那么评价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即判断这些行为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作为教育评价的一部分,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它具有诊断、激励、调控的功能,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起着优化作用。
中学物理课程重视以评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注重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大力倡导和致力于构建一个既重视结果亦强调重视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进而改进原有的学习方式,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评价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具有诊断、激励和调节教学的功能,完整的单元教学评价应当包含单元过程性评价和单元形成性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单元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通常在单元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平时的课堂活动表现、实验报告记录、客观性作业、表现性作业等都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不仅要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更要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单元形成性评价则一般采取纸笔测试的方式,它是对学生整个单元学习情况的诊断,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及发展。
(二)原则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实施,并激励学生进一步发展。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评价。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一致性
评价目标要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评价内容应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一目标相一致。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收集反映学生发展情况的信息,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促进学生学习。设计的评价工具确实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具体到一个单元的评价目标,它要与设计的单元目标一致,应围绕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完整、准确地评估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提供调整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信息。
2.发展性[1]
评价包含诊断和激励两个功能。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习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教师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思和改进单元教学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提升。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有利于引导教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体现课程整合和探究的特点,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的学习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3.科学性
评价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评价工具要精心设计,有效诊断,切实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评价程序必须科学规范,以保证评价所依据的信息客观、准确,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过程性评价而言,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评价方式的选择是否契合当前的教学内容。评价指标要科学、细化且具可操作性。对形成性评价而言,科学性则体现在测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试题的难度适中,学习内容、学习水平分布全面,教学重、难点在评价中有恰当的体现。
4.多元性
评价视角要多元化,要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在评价中的作用,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要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选用合适的评价方式。除了单元形成性评价外,还应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外研究性活动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可供教师选择的评价视角、评价方式都是多元化的,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深度。有效且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更好地契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热情。
(三)分类
基于课标的要求,单元评价必须包括单元过程性评价与单元形成性评价两部分,这样才能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完整全面地检测,体现评价与目标的一致性。单元评价的整体结构如图6-1所示。
考虑评价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单元过程性评价通常与单元活动、单元作业的实施交融在一起。单元作业本身甚至就是单元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方式和工具,这样的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好地起到激励、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在单元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活动记录、活动表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实施活动评估。在单元作业中,教师应对学生作业的完成度、投入度和准确度等进行过程性评价,特别是要对学生作业准确度的提高、实践性作业的独创性等方面进行激励和肯定。第五章案例二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微课题研究”,是实践类作业的代表。
(四)要素
围绕单元评价以学生学科素养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目的,单元评价应包含视角、目标、类型、方式、结果要素(表6-1)。
表6-1
要素 |
定义 |
视角 |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视角来自教师、小组、小组个体成员,不同的评价视角共同构建立体而全面的评价。 |
目标 |
通过评价达成促使学生发展的结果。针对某一单元具体的目标,应与课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相一致。 |
类型 |
基于目标、学习阶段和侧重点的各种分类,如诊断性、过程性、形成性、终结性等。 |
方式 |
对应具体的评价类型、内容采取的评价手段,如课堂活动记录、实验报告、单元作业、问卷访谈、纸笔测试等。 |
结果 |
综合各方面的证据做出最终的判断、形成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
考虑到单元过程性评价在前几章内容以及有所阐述,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将其与单元教学活动、单元作业设计和实施完全割舍开来,因此本章仅对形成性评价进行完整的规格设计及说明,并提供具体案例。对过程性评价,给出几点供参考的建议。
二、规格及说明
(一)流程
单元评价设计分为单元过程性评价和单元形成性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单元过程性评价伴随着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和单元作业设计已经基本完成。这里的“规格及说明”“案例”都是针对单元形成性评价和设计,其流程如图6-2所示
说明:
1.单元形成性评价目标沿用单元作业目标。
2.单元形成性评价的工具主要是纸笔测试,首先要规划双向细目(预设)表,以此指导测试卷的形成。
3.在选择试题时应先通过填写试题的题目属性表来对试题进行分析判断,确定是否使用。
4.将选定的试题按预设表中的试卷题型结构初步构建测试卷。
5.在初步构成测试卷之后,通过双向细目(检核)表来判断组卷的合理性。对不合理的选题和测评目标的分布进行反复调整,最终形成符合双向细目(预设)表的测试卷。
当然,在形成性评价测试卷进行测评实施的环节,必须包含测试的组织、批改、试卷质量分析(含测试卷信度、效度、均分、小题得分率、区分度、典型错误统计分析、学生个体的答案情况分析等)这些重要步骤。在结果反馈环节,除了统一的试卷讲评之外还应包含学生个体辅导,同时教师还应通过评价结果对单元教学的实施情况、对测试卷的命制进行反思,以期调整与改进。
(二)属性表
1.形成性评价双项细目(预设)表如表6-2所示。
表6-2
测评目标 |
学习水平 |
说明 |
建议占比 |
预估分 |
知识点1(与单元作业目标一致) |
依据课标确定 |
《教学基本要求》上的“具体要求” |
标出单元重难点测评目标的分值占比 |
整卷预估分 |
知识点2 |
|
|
|
|
…… |
|
|
|
|
组卷建议 |
①试卷题型 ②测试时间 ③单元测试目标的覆盖率及学习水平占比 |
2.形成性评价双向细目(检核)表如表6-3所示。
表6-3
测评目标 |
学习水平 |
选择题 |
作图题 |
实验题 |
综合题 |
汇总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知识点1 |
|
* |
|
|
|
|
|
|
|
|
|
|
|
|
|
|
知识点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估分 |
|
|
|
|
|
|
|
|
|
|
|
|
|
|
|
|
覆盖率 |
①单元测评目标覆盖率 ②各学习水平分布占比 ③调整建议 |
注:上表中*的位置填写每小题的满分值
(三)问题链
1.确定评价目标
6-1-1 评价目标是否可检测?
2.规划双向细目(预设)表
6-2-1 双向细目(预设)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
6-2-2 双向细目(预设)表是否关注了单元的重、难点知识?
3.填写题目属性表
6-3-1 试题的表述、参考答案等是否存在科学性问题?
4.命题组卷
6-4-1 组卷时试题是否兼顾到客观题和主观题?
6-4-2 组卷时是否关注了试卷整体的阅读量?
5.填写双项细目(检核)表
6-5-1 试题实际考查的学习水平要求是否符合课标?
6-5-2 通过对试题目标覆盖率的统计,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三、对过程性评价的建议
过程性评价,主要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素养水平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应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融为一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一)对小组活动的评价建议
对于由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的活动,其活动表现的评价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间经讨论形成小组评价(表6-4)。自我评价注重对自身表现的评估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果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有较大差距,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所在,如是否过于自信或者缺乏信心。小组评价应在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长汇总而成,是小组集体对该成员的共同评价,可以帮助该成员较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做得突出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长应在小组成员间轮担任。这项评价由于是评价小组合作形式的活动,所以应注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否对小组完成某项任务作出了相应的贡于帮助他人等,比如下面表格中的“倾听”这一项,就是小组成员间合作的重要基础,是小组合作活动评价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指标。
表6-4
项目(100分) |
评价点 |
自我评价50%(对每一项进行描述及打分) |
小组评价50%(对每一项进行描述及打分) |
发言(20分) |
①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解释自己的发言内容,使同伴理解。 |
|
|
倾听(10分) |
在同伴发言时认真聆听,仔细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
|
|
研究(30分) |
①积极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 ②能对小组的整个活动做出有效的贡献。 ③能根据自己的任务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 |
|
|
合作(30分) |
①乐于与小组同伴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 ②积极对小组内的同伴提供帮助。 ③帮助小组研究形成最终的研究结果。 |
|
|
反思(10分) |
能提出自我改进和提高的方面 |
|
|
总评(组长填写) |
|
|
|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在评价中应关注小组整体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学生个体在小组内是否发挥积极作用,小组活动中是否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同伴进行帮助和支持,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得到进步。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评价,学生需要时间去适应,教师要耐心引导,逐步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对学生实验的评价建议
在学生实验活动环节,要注重对实验活动的记录,通过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结合课堂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过程。这个记录的完整性、科学性、文字表述的清晰性、包括交流反思的深刻性,都是活动记录和评价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后,通过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和“实验创新”等具体项目打分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活动(表6-5)。“实验方案”主要从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可实施性、完整性来评价。“实验过程”要根据学生课堂实验操作的顺序、数据采集、实验完成后整理器材等方面,同时结合实验报告的记录情况,特别是文字表述的清晰性,来进行打分。“实验结论”从学生对数据处理、描点作图、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特别是实验撮告中的交流反思的深刻性,来进行打分。“实验创新”是加分项,针对有创意的、特别好的实验设计或实施给予鼓励性打分。在“总体评价”一栏,教师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完成情况进行整体描述,对学生的达成情况进行表述和评价,应明确指出完成得好的部分并加以鼓励,特别是与该学生以往做实验的表现相比有明显进步的地方,同时也应指出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和提高。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关系”实验中,某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DIS数字信息系统进行实验,则可判断该学生在第一单元“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已经掌握了DIS位移传感器的使用以及DIS界面的常规操作方法,应给与鼓励和肯定性的评价。如果学生尚不熟悉,操作过程中顺序颠倒,或者不知道如何采集数据,则应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对应的评价。
表6-5
实验方案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论 |
实验创新 |
…… |
☆☆☆☆☆ |
☆☆☆☆☆ |
☆☆☆☆☆ |
☆☆☆☆☆ |
|
总体评价 |
||||
|
*1~5星级打分,最高5星
(三)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建议
作业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一环。在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中,作业类型包括选择、填空、实验、综合、实践等,这些作业类型既有客观性作业也有表现性作业,它们共同组成了单元作业的评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表现性作业和客观性作业又有所不同,表现性作业方式较为多样,同时开展难度较大,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教师可以选择表现性作业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单元依据具体内容需求采取不同的表现性评价方式,以体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在批改同一道题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可作出不同的批语。
【案例一】
题目 |
自行车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请分别举出可以将它看做质点和不能将它看做质点的情况。 |
目标 |
理解质点,理解物理模型: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理解物理模型与实际物体的区别;能根据所研究问题将实际物体抽象成物理模型。 |
学生答题典型情况 |
1.自行车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请分别举出可以将它看做质点和不能将它看做质点的情况。
|
1.自行车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请分别举出可以将它看做质点和不能将它看做质点的情况。
|
|
1.自行车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请分别举出可以将它看做质点和不能将它看做质点的情况。
|
|
1.自行车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请分别举出可以将它看做质点和不能将它看做质点的情况。
|
|
教师反思 |
如果本题是选择题,学生应该可以做得很好。换成文字描述题后,学生往往思考得不全面,或者表述得不够清楚。比如,想表述自行车的平动,个别学生描述成自行车的运动;想表述车轮的转动,很多学生描述成车轮的运动。因此,今后要加强对学生表述方面的教学引导。 |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指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之处,可以使用较幽默的语言,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能仅仅使用“√”“×”符号,特别是不能仅仅使用“”符号,应明确指出学生作业的错误之处。
在批改完某一位学生的作业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这次作业的总体情况作出评价。例如下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学生完成的情况整体不错,但不够仔细,存在没有看清坐标轴单位、作图漏画矢量箭头、遗漏物理量单位、没有看清题目条件等问题。教师对整份作业的评价是:“聪明的你,如果再仔细些一定会更棒!”,起到了指出问题、激励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案例二】
四、形成性评价案例
案例1 初中“光”单元形成性评价设计
单元来源: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 光
案例提供: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贾晓岚陶晓明,上海市鞍山初级中学陈敏媛
双向细目(预设)表
测评目标 |
学习水平 |
说明 |
建议占比 |
预估分 |
WL08102001 |
A |
知道光的反射:光的反射现象;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
|
75 |
WL08102002 |
B |
理解光的反射:解释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 |
|
|
WL08102003 |
技能 |
会作光反射现象的图示。 |
|
|
WL08102004 |
能力 |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能根据生活经验、自然现象和实验观察,就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位置等作出假设;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
|
WL08102005 |
技能 |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辨认平面镜所成虚像并确认位置;会多次改变物体的位置,并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
|
|
WL08102006 |
A |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知道实验器材。 |
|
|
WL08102007 |
A |
知道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原理。 |
|
|
WL08102008 |
技能 |
会作平面镜成像的图示。 |
|
|
WL08102009 |
B |
理解平明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像(物)值置;解释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
10% |
|
WL08102010 |
A |
知道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光折射时遵循的规律;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
|
|
WL08102011 |
A |
知道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
|
|
WL08102014 |
A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知道实验器材和装置。 |
|
|
WL08102015 |
技能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光具座上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与高度;找到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读出物距和像距,识别实像和虚像。 |
|
|
WL08102016 |
能力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通过生活经验、实验观察,提出探究的问题;能对搜集的实验信息做出归类与比较,得到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
|
|
WL08102017 |
A |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对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
10% |
|
WL08102018 |
B |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简单应用: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
|
WL08102021 |
A |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白光由不同的色光组成;同一介质对各种单色光的折射本领不同;光的三原色。 |
|
|
说明:作业目标中WL08102012、WL08102013、WL08102019、WL08102020为打“*”的内容,不作为测评目标。 |
||||
组卷建议 |
①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和实验题构成。 ②测试时间为40 min,满分100分。 ③单元测评目标的覆盖率应达80%(学习水平分布:A占4%,B占20%,技能占25%,能力占10%) |
2.题目属性表(选题依据,仅举例说明)
题目序号 |
10 |
对应目标 |
WL08102009 |
完成时间 |
1 min |
题目类型 |
□选择题 ☑填空题 □作图题 □实验题 □综合题 |
||||
学习水平 |
□知道 ☑理解 □应用 □综合 |
||||
题目来源 |
□引用 ☑改编 □自编 □是/R否 原创 |
||||
题目 |
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 m处,她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_m;当她向镜面前进0.5 m时,人与像间的距离是____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 m处,这时她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
||||
答案 |
1;1;能 |
3.单元评价测试卷(组卷)
一、选择题
1.下面几个现象中与光的反射有关的是( )
A.太阳光下有物体的影子 B.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C.晚上看到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 D.小孔成像
2.下列物理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 B.电视机画面五彩缤纷
C.雨后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 D.色彩丰富的水彩画
3.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蓝光二极管的发明者获得。蓝光二极管的发明使制成白光LED灯成为现实。要制成白光LED灯,除蓝光二极管外,还需要的两种色光二极管的颜色是( )
A.红和黄 B.黄和紫 C.红和绿 D.黄和绿
4.如图1所示,某小丑正好在平面镜前照镜子,此时他所看到的头像应是( )
5.光透过空气中的两表面平行的厚玻璃板,图2所示的光线示意图中正确的是图( )
6.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5 cm B.10 cm C.15 cm D.20 cm
7.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在如图3所示的光屏上恰好能成一个清晰的像,若凸透镜的焦距为5 cm,则物体(点燃的蜡烛)可能放在凸透镜另一侧( )
A.35~40 cm刻度范围内 B.30~35 cm刻度范围内
C.小于30 cm刻度范围内 D.任何位置都可以
二、填空题
8.透镜可以分为两类,中间比边缘________(填“厚”或“薄”)的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图4所示的透镜是________,MN是它的________,其两侧的点F是它的________点,O为________,通过该点的光线,传播方向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
9.一束与水平面成35°角的光线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入射角是________度,反射角是________度。若入射光线逐渐偏离法线,反射光线将________法线(填“偏离”或“靠近”)。
10.某人站在穿衣镜前1 m处,她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__m;当她向镜面前进0.5 m时,人与像间的距离是________m。现将一块和镜面同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 m处(图5),这时她____(填“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1.小芳同学在岸上看湖面,看到“鱼在云中游”的景象,其中“云”是光的________(填光学现象)形成的________像(填“虚”或“实”)。
1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当光从水中垂直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如图6所示,入射角等于________度,折射角等于________度。如果两种介质中有一种是空气,MM的________方是空气(填“上”或“下”)。
13.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照相时能成________像(填完整像的性质)。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小张在为舞台上自己班级合影时发现,取景框内不能把班级所有同学照进去,请通过所学的知识指导小张该如何解决呢?
解决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图题
14.如图7所示,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15.如图8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镜中的像A'B'。
16.如图9所示,根据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虚框内画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17.如图10所示,请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或出射光线,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四、实验题
1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应选用________作为平面镜,将其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填“水平”或“竖直”),实验时为确定________,需移动未点燃的蜡烛,直到看上去好像点燃似的,并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为了研究像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研究蜡烛的像是否为虚像时,可以在像的位置上放一个光屏,观察光屏上________。
19.在“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图11),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实验时应先调整光屏的____,以保证烛焰的像能在光屏的________成像,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20 cm”刻度处,此时物距为________cm,应在________cm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填“60~70”或“大于70”),直到光屏上的像最________为止。
20.请你将以下的光学器材根据成像特点或原理分成两类,并写出分类理由。
①照相机②投影仪⑨放大镜④电影放映机⑤穿衣镜
类别 |
光学器材(填写编号) |
分类理由 |
1 |
|
|
2 |
|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B 5.D 6.C 7.B
二、填空题
8.厚,会聚,凸透镜,主光轴,焦点,光心,不改变
9.55,55,偏离
10.1,1,能
11.反射,虚
12.小于,等于,55,20,上
13.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像,相机离同学远一点,镜头靠近光屏
三、作图题
略
四、实验题
18.玻璃板,竖直,像的位置,刻度尺,是否有像
19.高度,中央,30,60~70,清晰
20.答案不唯一,只要分类理由与分类匹配即可。
类别 |
光学器材(填写编号) |
分类理由 |
1 |
①②④ |
成倒立实像 |
2 |
③⑤ |
成正立虚像 |
类别 |
光学器材(填写编号) |
分类理由 |
1 |
①②③④ |
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
2 |
⑤ |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
4.双向细目(检核)表
略
案例2 高中“匀变速直线运动”单元形成性评价设计
单元来源:高级中学课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物理(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案例提供:黄浦区教育学院杨鸣华
双向细目(预设)表
测评目标 |
学习水平 |
说明 |
建议占比 |
预估分 |
WL1010101 |
A |
知道质点,知道物理模型:知道质点的概念;知道建立物理模型的条件和作用。 |
|
|
WL1010102 |
B |
理解质点,理解物理模型: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理解物理模型与实际物体的区别;能根据所研究问题将实际物体抽象成物理模型。 |
|
|
WL1010103 |
A |
知道时间和时刻: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能在时间轴上读出时刻和时间。 |
|
|
WL1010104 |
A |
知道路程,知道位移:知道路程的概念;知道路程是标量;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画位移矢量。 |
|
|
WL1010105 |
B |
理解路程,理解位移:能用矢量的运算法则计算位移;理解路程与位移的联系与区别。 |
|
|
WL1010106 |
A |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
|
|
WL1010107 |
B |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能用数学公式和函数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规律。 |
|
|
WL1010108 |
A |
知道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知到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过程量;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瞬时速度是状态量。 |
|
|
WL1010109 |
B |
理解平均速度,理解瞬时速度:理解“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在瞬时速度概念形成中的作用;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间的联系与区别。 |
|
|
WL1010110 |
A |
初步学会“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的实验:知道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的原理;知道用描点法获得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方法。 |
|
|
WL1010111 |
B |
学会“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的实验:会通过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能用“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解释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会用给定的传感器组装实验装置;能完成数据的采集,得出位移和速度。 |
|
|
WL1010112 |
A |
知道加速度:知道加速度的概念,感受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加速度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知道加速度。 |
|
|
WL1010113 |
B |
理解加速度: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联系与区别 |
|
|
WL1010114 |
A |
初步学会“用DIS测定加速度”的实验:知道用DIS测定加速度的原理。 |
|
|
WL1010115 |
B |
学会“用DIS测定加速度”的实验:会用给定的传感器等实验器材,搭建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装置;能完成数据的采集,得出加速。 |
|
|
WL1010116 |
A |
知道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知道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
|
|
WL1010117 |
B |
理解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能用数学公式和函数图像描述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 |
|
|
WL1010118 |
C |
掌握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联系匀速直线运动,能用公式s=\( \frac{1}{2}\)at2、,v=at和v-t图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
WL1010119 |
A |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值,知道这个值在地球上不同地点、不同高度略有不同。 |
|
|
WL1010120 |
B |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能通过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自由落体规律分析、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
|
|
WL1010121 |
A |
知道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历史:知道人类对落体运动研究的历史;知道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贡献。 |
|
|
组卷建议 |
①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综合题构成。 ②测试时间为40 min。 ③单元测评目标的覆盖率至少应达到80%(学习水平分布:A占30%.B占60%,C占10%) |
2.题目属性表(选题依据,仅举例说明)
题目序号 |
11 |
对应目标 |
WL1010120 |
完成时间 |
3 min |
题目类型 |
□选择题 ☑填空题 □作图题 □实验题 □综合题 |
||||
学习水平 |
□知道 ☑理解 □应用 □综合 |
||||
题目来源 |
☑引用 □改编 □自编 □是/☑否 原创 |
||||
题目 |
一小球从320 m高的山顶自由落下,它经过纳凉亭顶端的速率是落地时速率,则物体落地时间为_______s。将时间一分为四,这四段时间内小球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纳凉亭顶端离地的高度为______m。g取10 m/s2。 |
||||
答案 |
8 s;1∶3∶5∶7;140 m |
3.单元评价测试卷(组卷)
一、选择题
1.最早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错误论断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开普勒 (D)胡克
2.下列有关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看成质点的物体,我们在研究它的运动时,可忽略它的体积与质量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做质点
(C)研究飞机从上海到北京的航程和速度时,飞机可以看做质点
(D)研究长100 m的列车通过300 m长的直线隧道所用的时间,列车可看做质点
3.下列给出的各组物理量,都属于矢量的有( )
(A)质量、位移、力 (B)位移、速度、质量
(C)时间、重力、速度 (D)位移、速度、加速度
4.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的值为3 m/s2,那么在任意1 s内 ( )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3倍
(B)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3 m/s
(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 s的末速度大3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 s的初速度大3 m/s
5.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0,它的速度也一定为0
(C)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越小,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小
(D)加速度的大小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率的大小
6.如图所示,是一质点运动的v-t图像,质点在t=0 s时由原点向南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在2 s前后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B)质点在2 s前后的位移方向发生了改变
(C)质点在6 s内的位移大小是28 m
(D)质点在6 s内的位移大小是4 m
7.高速列车沿着平直轨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若s表示列车的位移,则在图乙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该列车运动的图像是( )
二、填空题
8.明明的姐姐从二楼窗口无初速地释放一串钥匙,明明在离钥匙释放点3 m处接住钥匙,那么接住前瞬间钥匙的速度为______m/s,此时钥匙下落了_______s。g取10m/s2。
9.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2 s内发生的位移为6 m,则第3 s内的位移为_______m,前2 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10.如图是质点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在t=0 s时质点开始从原点出发向右运动,则根据图像可判断,0~t1时间内速度大小与t1~t2时间内的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质点在t1时刻的位置在原点右方向6 m处,则质点在t3时刻的位置在原点_____方的______m处。
11.一小球从320 m高的山顶自由落下,它经过纳凉亭顶端的速率是落地时速率,则物体落地时间为_______s。将时间一分为四,这四段时间内小球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纳凉亭顶端离地的高度为______m。g取10 m/s2。
三、实验题
12.在“用DIS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后运行DIS应用软件,点击“实验条目”中“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然后再点击屏幕界面上的“开始记录”,并释放小车,结果屏幕上并没有出现预期的s-t曲线,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同学在学习了DIS实验后,设计了一个测量物体瞬时速度的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在小车上固定挡光片,使挡光片的挡光部分在车头方向、将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轨道侧面,垫高轨道的一端,测量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速度,该同学将小车从该端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获得了如下几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
不同的挡光片 |
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s |
速度v/m·s-1 |
第一次 |
Ⅰ |
0.23044 |
0.347 |
第二次 |
Ⅱ |
0.17464 |
0.344 |
第三次 |
Ⅲ |
0.11662 |
0.343 |
第四次 |
Ⅳ |
0.05850 |
0.342 |
(1)根据表格所提供的数据可知,挡光片宽度最小的是______(填I、II、Ⅲ、IV)。
(2)在这四次实验中,第_____次实验测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3)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测量值,跟挡光片前端通过光电门的瞬间速度的实际值相比较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四、综合题
14.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第1 s内通过的位移是0.50 m。求:
(1)物体的加速度大小。
(2)物体在第2个2 s内的位移。
(3)物体在第2 m内的平均速度。
15.一小球从距离地面高度为h处静止释放,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为2.0 s,下落期间经过高为1.2 m的窗户的时间为0.20 s。g取10m/s2。求:
(1)释放处离地高度h。
(2)落到地面时的速度大小。
(3)窗户下沿距离地面的高度。
16.某汽车从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12 s后改做匀速直线运动,又经过8 s,汽车已前进的总位移为336 m。求[fj16] :
(1)该汽车加速阶段的加速度。
(2)画出该汽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B 5.D 6.A 7.B
二、填空题
8.7.75,0.77 9.10,4 10.3∶5,左,4
11.8,1∶3∶5∶7,140
三、实验题
12.发射器开关没有闭合,发射器的发射孔安装反了 13.Ⅳ,四,偏大
四、综合题
14.(1)1 m/s2 (2)6 m (3)1.71 m/s
15.(1)20 m (2)20 m/s (3)17.55 m
16.(1)2 m/s2 (2)图略
4.双向细目(检核)表
测评目标 |
学习水平 |
选择题 |
填空题 |
实验题 |
综合题 |
汇总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
WL1010101 |
A |
|
|
|
|
|
|
|
|
|
|
|
|
|
|
|
|
|
WL1010102 |
B |
|
4 |
|
|
|
|
|
|
|
|
|
|
|
|
|
|
4 |
WL1010103 |
A |
|
|
4 |
|
|
|
|
|
|
9 |
|
|
|
|
|
|
4 |
WL1010104 |
A |
|
|
|
|
|
|
|
|
|
|
|
|
|
|
|
|
9 |
WL1010105 |
B |
|
|
|
|
|
|
|
|
|
|
|
|
|
|
|
|
|
WL1010106 |
A |
|
|
|
|
|
|
|
|
|
|
|
|
|
|
|
|
|
WL1010107 |
B |
|
|
|
|
|
4 |
|
|
|
|
|
|
|
|
|
|
4 |
WL1010108 |
A |
|
|
|
|
|
|
|
|
|
|
|
|
|
|
|
|
|
WL1010109 |
B |
|
|
|
|
|
|
|
|
|
|
|
|
|
|
|
|
|
WL1010110 |
A |
|
|
|
|
|
|
|
|
|
|
|
6 |
|
|
|
|
6 |
WL1010111 |
B |
|
|
|
|
|
|
|
|
|
|
|
|
9 |
|
|
|
9 |
WL1010112 |
A |
|
|
|
4 |
|
|
|
|
|
|
|
|
|
|
|
|
4 |
WL1010113 |
B |
|
|
|
|
4 |
|
|
|
|
|
|
|
|
|
|
|
4 |
WL1010114 |
A |
|
|
|
|
|
|
|
|
|
|
|
|
|
|
|
|
|
WL1010115 |
B |
|
|
|
|
|
|
|
|
|
|
|
|
|
|
|
|
|
WL1010116 |
A |
|
|
|
|
|
|
|
|
|
|
|
|
|
|
|
|
|
WL1010117 |
B |
|
|
|
|
|
|
4 |
|
6 |
|
|
|
|
|
|
|
10 |
WL1010118 |
B |
|
|
|
|
|
|
|
|
|
|
|
|
|
9 |
|
|
9 |
B |
|
|
|
|
|
|
|
|
|
|
|
|
|
|
|
9 |
9 |
|
WL1010119 |
A |
|
|
|
|
|
|
|
|
|
|
|
|
|
|
|
|
|
WL1010120 |
B |
|
|
|
|
|
|
|
6 |
|
|
|
|
|
|
|
|
6 |
B |
|
|
|
|
|
|
|
|
|
|
9 |
|
|
|
|
|
9 |
|
B |
|
|
|
|
|
|
|
|
|
|
|
|
|
|
9 |
|
9 |
|
WL1010121 |
A |
4 |
|
|
|
|
|
|
|
|
|
|
|
|
|
|
|
4 |
预估分 |
3.6 |
3.2 |
3.6 |
3.2 |
2.8 |
2.4 |
2.4 |
4.2 |
4.8 |
6.3 |
5.4 |
4.2 |
3.6 |
6.3 |
6.3 |
4.5 |
66.8 |
|
覆盖率 |
①单元测评目标共17个,检核表中15个,覆盖率88%(满分:100分)。 ②学习水平分布:A占59%,B占22%,技能占17%,能力占2%。 ③应调整试题,降低A类题考查占比,略微提升能力类题占比。 |
发布时间:2019/11/14 下午10:24:11 阅读次数: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