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4 碰撞

碰撞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有关微观粒子的探讨中,碰撞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从前两节的分析可以看到,碰撞过程遵从动量守恒定律。那么,碰撞过程也一定遵从能量守恒定律吗?例如,两个物体相碰,碰撞之前它们的动能之和与碰撞之后的动能之和相等吗?

思考与讨论

在本章第1节开始的演示中,一个钢球与另一个静止的钢球相碰,如果两个钢球的质量相等,第一个钢球停止运动,第二个钢球能摆到同样的高度.说明这个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碰撞过程能量守恒。

碰撞过程中能量总是守恒的吗?我们分析一个例子。

如图16.4-1,两个物体的质量都是m,碰撞以前一个物体静止,另一个以速度v向它撞去。碰撞以后两个物体粘在一起,成为一个质量为2m的物体,以速度vʹ继续前进。

图16.4-1
图16.4-1 碰撞后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吗?

这个碰撞过程中能量(总动能)守恒吗?

可以先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出碰撞后的共同速度vʹ,也就是用v表示vʹ,然后分别计算碰撞前后的总动能。


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elastic collision;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inelastic collision

近代物理学中,经常遇到的是微观粒子间的碰撞。微观粒子碰撞时没有能量损失,所以我们重点研究弹性碰撞。

钢球、玻璃球碰撞时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能量损失很小,它们的碰撞可以看做弹性碰撞;木制品碰撞时的形变不能完全恢复,一般情况下不能作为弹性碰撞处理;橡皮泥球之间的碰撞是典型的非弹性碰撞。

思考与讨论

我们考虑一维弹性碰撞。在本章第1节开始时的演示中,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质量相等物体的碰撞、两个质量相差悬殊的物体的碰撞,了解了它们碰撞前后速度变化的特点。现在把它们的碰撞看做弹性碰撞,从理论上分析不同情况下碰撞前后速度的变化情况。

假设物体m1以速度v1与原来静止的物体m2碰撞,碰撞后它们的速度分别为v1ʹ和v2ʹ。我们的任务是得出用m1m2v1表达v1ʹ和v2ʹ的公式。

碰撞过程遵从动量守恒定律,据此可以列出包含上述各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方程。弹性碰撞中没有机械能损失,于是可以列出另一个方程。两个方程联立,把v1ʹ和v2ʹ作为未知量解出来就可以了。

图16.4-2
图16.4-2 一个物体以速度v2与另一个静止物体碰撞

图16.4-2所示的碰撞发生后,两个物体的速度分别为

v1ʹ=\(\frac{{{m_1} - {m_2}}}{{{m_1} + {m_2}}}\)v1                    (1)

v2ʹ=\(\frac{{2{m_1}}}{{{m_1} + {m_2}}}\)v1                    (1)


我们对几种情况下这两个式子的结果做些分析。

这时m1m2=0,m1m2=2m1。根据(1)、(2)两式,有

v1ʹ=0

v2ʹ=v1

这表示第一个物体的速度由v1变为零,而第二个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的速度等于第一个物体原来的速度。

这时m1m2m1m1m2m1。根据(1)、(2)两式,有

v1ʹ=v1

v2ʹ=2v1

这表示碰撞后第一个物体的速度没有改变,而第二个物体以2v1的速度被撞出去。

这时m1m2≈-m2,\(\frac{{2{m_1}}}{{{m_1} + {m_2}}}\)≈0。根据(1)、(2)两式,有

v1ʹ=-v1

v2ʹ=0

这表示碰撞以后第一个物体被撞了回去,以原来的速率向反方向运动,而第二个物体仍然静止。

对一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之后,我们会关心分析的过程是否正确、分析的根据是否可靠。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评估。方法之一是,把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几个比较简单的特例,如果所得的结论与常识或已有的知识一致,那么理论分析可能是正确的,否则一定出了问题。

这里从理论上讨论了本章第1节开始时的实验。如果在这些讨论之后再做那个实验,你是不是对科学理论与实验的关系有些新的体验?

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如图16.4-3甲,一个运动的球与一个静止的球碰撞,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仍会沿着这条直线。这种碰撞称为正碰(direct impact,也叫对心碰撞。

图16.4-3
图16.4-3 两种碰撞

一个运动的球与一个静止的球碰撞,如果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与两球心的连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都会偏离原来两球心的连线。这种碰撞称为非对心碰撞。

发生对心碰撞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沿同一条直线,它们的动量也都沿这条直线,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前面我们已经多次遇到这种情形。

发生非对心碰撞的两个物体,碰撞后的速度都不与原来的速度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非对心碰撞比较复杂,是平面内的二维问题。

对于非对心碰撞,应该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应用动量守恒定律。

思考与讨论

如图16.4-4,A球以速度v1与同样质量且处于静止的B球碰撞。已知碰撞后B球的速度如图所示,请你大致画出碰撞后A球的速度。

图16.4-4
图16.4-4 画出碰撞后A球的速度

散射

在粒子物理和核物理中,常常使一束粒子射入物体,粒子与物体中的微粒碰撞。研究碰撞后粒子的运动方向,可以得到与物质微观结构有关的很多信息。与宏观物体碰撞不同的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因此微观粒子的碰撞又叫做散射(scattering。由于粒子与物质微粒发生对心碰撞的概率很小,所以多数粒子在碰撞后飞向四面八方。

图16.4-5
图16.4-5 金箔原子对α粒子的散射。由于原子之间强大的相互作用,碰撞时原子相当于质量极大的物体,不会移动。

科学足迹

中子的发现

1932年,物理学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现了中子。

早在1920年,在发现电子和质子之后不久,卢瑟福就猜测,原子中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寻找这种电中性粒子。他一直在设法加速质子,用它撞击原子核,以发现有关中性粒子的证据。1929年,他用高速质子轰击了铍原子核。

实际上,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及其合作者贝克尔已经先行一步。他们用α粒子轰击一系列元素,在轰击铍原子核时,产生了一种未知射线。为了确定这种射线的性质,他们试着把各种物体放在射线经过的路径上,结果发现这种射线的穿透能力极强,在穿透2 cm厚的铅板后强度只减弱30%。当时知道,能有这样强的穿透能力的只有γ射线。因此,他们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γ射线。

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重复了博特和贝克尔的实验。他们在铍板与测量仪器之间插入了石蜡,结果石蜡在这种“铍射线”的照射下会发出质子,而没有石蜡时射线是不带电的。但是,约里奥-居里夫妇认为石蜡被照射时产生质子是一种康普顿效应[1],他们仍然认为中性的“铍射线”是一种γ射线。

查德威克认为新射线不可能是γ射线,因为一般情况下γ射线容易被密度大的物质吸收,但这种射线却不是这样。他还观察到一个新的现象:在用这种射线轰击氢核时,它能被反弹回来。通过对反冲核的动量的测定,再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估算,得知这种射线是由质量与质子大致相等的中性粒子组成。随后他于1932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中子可能存在》的论文。

查德威克发现了12年前他的老师卢瑟福所预言的粒子——中子,为此,他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博特发现了“铍辐射”却没有认识到它就是中子,多年以后他还深感遗憾。如果他们去听了卢瑟福的演讲,也许就不会失去这次重大发现,因为卢瑟福就是在那场演讲中谈到了自己对中子的猜想。

这是科学史上一个“真理碰到了鼻子还没有发现”的著名例子,它说明科学信息的交流与科学思想的碰撞是多么重要。

问题与练习

1.在气垫导轨上,一个质量为600 g的滑块以15 c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400 g、速度为10 cm/s方向相反的滑块迎面相撞,碰撞后两个滑块并在一起,求碰撞后滑块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质量为m速度为v的A球跟质量为3m的静止B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值。请你论证: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

(1)0.6v;(2)0.4v;(3)0.2v

3.速度为103 m/s的氦核与静止的质子发生正碰,氦核的质量是质子的4倍,碰撞是弹性的,求碰撞后两个粒子的速度。

4.有些核反应堆里要让中子与原子核碰撞,以便把中子的速率降下来。为此,应该选用质量较大的还是质量较小的原子核?为什么?

5.一种未知粒子跟静止的氢原子核正碰,测出碰撞后氢原子核的速度是3.3×107m/s。该未知粒子跟静止的氮原子核正碰时,测出碰撞后氮原子核的速度是4.7×106 m/s。已知氢原子核的质量是mH,氮原子核的质量是14 mH,上述碰撞都是弹性碰撞,求未知粒子的质量。这实际是历史上查德威克测量中子质量从而发现中子的实验,请你根据以上查德威克的实验数据计算:中子的质量与氢核的质量mH有什么关系?

 

[1] 本书下章将介绍康普顿效应。

文件下载(已下载 198 次)

发布时间:2017/6/26 上午11:04:02  阅读次数:3207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