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4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
从微观的角度看,物体的热现象是由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所决定的。尽管个别分子的运动有它的不确定性,但大量分子的运动情况会遵从一定的统计规律,生活中的事例也有类似的特点。
实验
每人都把4枚硬币握在手中,在桌面上随意投掷10次,记录每次投掷时正面朝上的硬币个数,统计总共10次投掷中有0,1,2,3,4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各是多少,把结果填在以下表格的第1行。
以3~4人为一个小组,把小组中各人统计的数字累计起来,填在表格中第2行。
按座位把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把每个大组中各小组统计的数字累计起来,填在表格中第3行。
统计项目
统计对象 |
总共投掷的次数 |
4枚硬币中正面朝上的硬币枚数 |
|||||
0 |
1 |
2 |
3 |
4 |
|||
我的实验数据 |
10 |
|
|
|
|
|
|
我所在小组的数据 |
|
|
|
|
|
|
|
我所在大组的数据 |
|
|
|
|
|
|
|
全班的数据 |
|
|
|
|
|
|
把各大组的数字累计起来,得到全班的统计数字,填在表格第4行。
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多,2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比例最多,约占总数的\(\frac{3}{8}\);1枚和3枚硬币朝上的次数比例略少,分别约占总数的\(\frac{1}{4}\),全部朝上和全部朝下的次数最少,各约占总数的\(\frac{1}{16}\)。投掷中,不同枚数硬币同时正面朝上的出现次数如图8.4-1所示。它表明,个别事物的出现具有偶然的因素,但大量事物出现的机会,却遵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说一说
上面的实验中,如果在每枚硬币的背面都贴上与它直径相同的铬片,实验结果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社会中的统计规律随处可见。例如,在保险公司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时,要按不同的职业交纳不同的保险费;又如,通过人口健康普查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某些地区存在着高发病率的疾病。尽管事先不能知道究竟哪个人以后会患这种疾病,但这个地区很可能存在该病的诱因,我们要对这个地区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等做进一步调查,以发现这个诱因。
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热现象与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有关。要研究气体的热现象,就要了解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可以认为液体的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的。液体变为气体,体积要增大上千倍,可见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左右,分子的大小相对分子间的空隙来说很小,所以能够把分子视为质点。由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弱,通常认为,气体分子除了相互碰撞或者跟器壁碰撞外,不受力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因而气体能充满它能达到的整个空间。
虽然气体分子的分布比液体稀疏,但分子的数密度[1]仍然十分巨大,标准状态下1 cm3气体中的分子数比地球上的人口总数还要多上许多亿倍。因此,分子之间频繁地发生碰撞,使每个分子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频繁地改变。分子的运动杂乱无章,在某一时刻,向着任何一个方问运动的分子都有,而且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气体分子数目都相等。当然,这里说的数目相等,是针对大量分子说的,实际数目会有微小的差别,由于分子数极多,其差别完全可以忽略。
尽管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但分子的速率却按一定的规律分布。表8.4-1是氧气分子在0℃和100℃两种不同情况下的速率分布情况。图8.4-2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的图象。
表8.4-1 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布 |
||
\(\frac{{速率区间}}{{({\rm{m}} \cdot {{\rm{s}}^{ - 1}})}}\) |
各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
|
0℃ |
100℃ |
|
100以下 |
1.4 |
0.7 |
100~200 |
8.1 |
5.4 |
200~300 |
17.0 |
11.9 |
300~400 |
21.4 |
17.4 |
400~500 |
20.4 |
18.6 |
500~600 |
15.1 |
16.7 |
600~700 |
9.2 |
12.9 |
700~800 |
4.5 |
7.9 |
800~900 |
2.0 |
4.6 |
900以上 |
0.9 |
3.9 |
可以看到,0℃和100℃氧气分子的速率都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但这两个温度下具有最大比例的速率区间是不同的,0℃时300~400 m/s速率的分子最多,100℃时400~500 m/s速率的分子最多。100℃的氧气,速率大的分子比例较多,其分子的平均速率比0℃的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直观地体会“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这句话的含义。
定量的分析可以得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与分子的平均动能\({\bar E_k}\) 成正比,即
T=a\({\bar E_k}\)
式中a是比例常数。
这表明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从微观的角度看,气体对容器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的碰撞引起的,这就好像密集的雨点打在伞上一样,雨点虽然是一滴一滴地打在伞上,大量密集雨点的撞击,使伞受到持续的作用力。
演示
用豆粒做气体分子的模型,可以演示气体压强产生的机理。
把一颗豆粒拿到台秤上方约10 cm的位置,放手后使它落在秤盘上,观察秤的指针的摆动情况。
再从相同高度把100粒或者更多的豆粒连续地倒在秤盘上(图8.4-4),观察指针的摆动情况。
使这些豆粒从更高的位置落在秤盘上,观察指针的摆动情况。
从微观角度来看,气体压强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一个是分子的密集程度。
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用分子动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
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体积减小时,分子的密集程度增大,气体的压强就增大。这就是玻意耳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体积保持不变时,分子的密集程度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气体的压强就增大。这就是查里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只有气体的体积同时增大,使分子的密集程度减小,才能保持压强不变。这就是盖-吕萨克定律的微观解释。
科学漫步
星体表面的大气蒸发
由于气体分子在不断地高速运动,地球的大气中不断有气体分子像人造卫星一样飞向星际空间,这种现象称为大气蒸发。
在力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行星表面上物体的逃逸速度可以表示为
vs=\(\sqrt {2gR} \)
式中R和g分别为行星的半径和行星表面附近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下表列出了太阳系中几个行星的逃逸速度vs。
几个行星表面的逃逸速度 |
|||
|
g/(m·s-2) |
R/km |
vs/(km·s-1) |
水星 |
3.76 |
2439 |
4.3 |
金星 |
8.88 |
6 049 |
10.3 |
地球 |
9.81 |
6 371 |
11.2 |
火星 |
3.73 |
3 390 |
5.0 |
木星 |
26.2 |
69 500 |
60 |
土星 |
11.2 |
58 100 |
36 |
天王星 |
9.75 |
24 500 |
22 |
海王星 |
11.34 |
24 600 |
24 |
实际上,气体分子要从星球表面逃逸出去,除了速率必须大于vs外,还要保证它在飞行中不会与其他分子相撞。
由于越高的位置大气越稀薄,所以对每个行星都存在一个高度,超过这个高度后就可以不考虑分子间的碰撞了。这个高度称为逃逸高度。
对地球而言,逃逸高度约为500 km,这里的温度接近600K。利用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关系,可以算出不同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例如,600 K时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分别为2.58 km/s和0.67 km/s,它们与地球上的vs的比值分别为\(\frac{1}{4.34}\)和\(\frac{1}{16.7}\)。虽然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都比vs小得多,但我们知道,总有一些分子的速率比平均速率大,有的甚至大很多,所以大气中总包含速率大于vs的分子,它们可以逃出地球。
根据分子速率的分布规律,如果大气中某种分子的平均速率是逃逸速率vs的\(\frac{1}{3.5}\),这种气体将于5万年内消失;如上述比值为\(\frac{1}{4}\),则这种气体要经过3千万年才能消失;如果比值为\(\frac{1}{4.4}\),则要经过250亿年才会消失。地球的年龄约为45亿年,由于大气中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较大,因此地球大气中氢的含量很少。
不同星体上的气体都遵从气体分子速率的分布规律,所以由星体上vs的数值和行星表面的温度就可以确定:在太阳系里除地球以外,能有大气的行星是金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火星只能保存一些大气的残余,主要由密度较大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氩)组成。这些都已为行星光谱的观测所证实。
问题与练习
1.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表现统计规律的事例。
2.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当它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为原来的1.5倍、体积增大为原来的3倍时,压强将变为原来的多少?请你从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意义来说明。
[1] 分子的个数与它们所占空间体积之比叫做分子的数密度,通常用n表示;而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叫做密度,通常用ρ表示
发布时间:2017/5/23 上午7:51:29 阅读次数: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