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4 概率波
经典的粒子和经典的波
在分析物理现象、建立科学理论时,对于研究对象,物理学家建立了粒子模型和波动模型。利用这些模型,他们解释了众多科学问题,例如用波动模型解释了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用粒子模型的分子动理论解释了气体的压强,等等。这一切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物质要么具有粒子性,要么具有波动性,非此即彼!
在经典物理学的观念中,粒子有一定的空间大小,有一定的质量,有的还具有电荷。由于它们的运动遵从牛顿第二定律,所以只要已知它们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就可以准确地确定以后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进而在空间描绘出确定的轨迹。虽然可能因为问题太复杂,当今的数学工具还解决不了,或者因为涉及的对象太多、计算量太大,现代的计算机也不能胜任,但从理论上说,这都是技术问题,总有一天能解决的。因此,任意时刻的确定的位置和速度以及时空中的确定的轨道,是经典物理学中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与经典的粗子不同,经典的波在空间是弥散开来的,其特征是具有频率和波长,也就是具有时空的周期性。
显而易见,在经典物理学中,波和粒子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非常不同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对于光和电子、质子等粒子,这两种互不相容的属性又能“集于一身”呢?
概率波
为了了解光波和物质波是什么样的波,我们还是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入手。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如图17.4-1所示。从光源S发出的光通过双缝S1和S2后在屏上形成明暗条纹。按照光的波动理论,条纹的明暗表示到达屏上的光的强度不同。按照光子的模型,每个同频光子都带有相同的一份能量,所以条纹明暗的分布应该是到达屏上的光子数目多少的分布。因此,光的强弱对应于光子的数目,即明纹处到达的光子数多,暗纹处到达的光子数少。
这是否可以认为,在一束光中,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表现出了波动性,而不是光子本身就具有波动性呢?
为此,我们可以使光源S非常弱,以至它在前一个光子到达屏幕之后才发射第二个光子,这样就排除了光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尽管单个光子的落点不可预知,但是长时间曝光之后仍然得到图17.4-1所示的条纹分布。可见,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是光子自身固有的性质。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光子通过狭缝后到底落在屏上的哪一点呢?对此,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玻恩(M.Born,1882-1970)指出:虽然不能肯定某个光子落在哪一点,但由屏上各处明暗不同这个事实可以推知,光子落在各点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即光子落在明纹处的概率大,落在暗纹处的概率小。这就是说,光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的规律确定。所以,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probability wave)。
对于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由于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与它们相联系的物质波也是概率波。也就是说,单个粒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但在某点附近出现的概率的大小可以由波动的规律确定。对于大量粒子,这种概率分布导致确定的宏观结果,例如衍射条纹的分布等。图17.4-2是电子通过双缝的结果。图甲表示100多个电子通过双缝后的干涉图样,可以看到每一个电子都是一个点,体现了电子的粒子性。图乙、丙分别表示3 000多个、70 000多个电子通过双缝后的干涉图样。随着电子数的增加,规则的条纹越来越明显。
我们早已了解概率的概念。例如,抛出的硬币回落时某面向上的概率等。但是,在抛掷硬币这类宏观实验中观察到的概率,与量子理论中的概率有重要区别。
原则上,只要我们对抛硬币时手指用力的大小、方向、抛出的时机,以及硬币的高度、桌面和硬币的弹性等有足够多的信息,就有可能用牛顿物理学预言出具体的一次抛掷的结果。但是,对于量子事件,甚至原则上就是不可预言的:“大自然自己也不知道她下一步要做什么。”
问题与练习
1.有人说光的波动性是因为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你认为对吗?可以通过一个怎样的实验来说明你的观点?
2.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某光子打在光屏上的落点能预测吗?大量的光子打在光屏上的落点是否有规律?请用概率波的观点解释双缝干涉图样的形成。
3.我们能感知光现象,是因为我们接收到了一定能量的光。一个频率是106 Hz的无线电波的光子的能量是多大?一个频率为6×1014 Hz的绿色光子和1018 Hz的γ光子的能量各是多大?请结合以上光子能量的大小,从概率波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低频电磁波的波动性显著而高频电磁波的粒子性显著。
文件下载(已下载 261 次)发布时间:2017/3/20 下午12:06:17 阅读次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