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

从古代光的微粒说,到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光的波动说,从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理论,到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人类对光的认识构成了一部科学史诗。如果现在要问光的本性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sm)

上节我们已经分析,光子的能量ε和动量p可以表示为

ε

p=\(\frac{h}{\lambda }\)

它们是描述光的性质的基本关系式。能量ε和动量p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或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两式左侧的物理量εp描述光的粒子性,右侧的物理量νp描述光的波动性,它们通过普朗克常量h联系在一起。这里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觉到普朗克常量的重要性:h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

粒子的波动性

1924年,法国巴黎大学的德布罗意(L.V.de Broglie,1892-1987)考虑到普朗克能量子和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成功,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他写道:“整个世纪[1]以来,在光学上,与波动方面的研究相比,忽视了粒子方面的研究;而在实物粒子的研究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把粒子方面的图像想得太多,而忽视了波的现象?”于是,他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即每一个运动的粒子都与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而且粒子的能量ε和动量p跟它所对应的波的频率ν和波长λ之间,也像光子跟光波一样,遵从如下关系

ν=\(\frac{\varepsilon }{h}\)                           (1)

λ=\(\frac{h}{p}\)                           (2)

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后来称为德布罗意波(de Broglie wave,也叫做物质波(matter wave

德布罗意
德布罗意

德布罗意关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说,就像光波具有粒子性一样,从以往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是无法理解的。光波的粒子性被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所证实,已经无可怀疑了。可是,德布罗意似乎纯粹以类比方法提出的物质波,实在超越了人们的想像力,以至于德布罗意本人也说,他的这些思想,很可能被看做“没有科学特征的狂想曲”。

然而,在读罢德布罗意的论文后,爱因斯坦却说:“瞧瞧吧,看似疯狂,不过的确站得住脚!”

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虽然当时爱因斯坦肯定了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想法,但真正判定德布罗意的假说是否“站得住脚”的还只能是实验。

我们知道,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是光具有波动性的有力证据。因此,如果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也真的具有波动性,那么它们就应该像光波那样也能发生干涉和衍射。这是验证物质波是否存在的一条途径。

我们还知道,光虽然具有波动性,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明显的干涉和衍射。用来显示波动性的狭缝或障碍物的线度要足够小才行。于是,一个关系到物质世界真实图景的理论问题,就与一个实践上的技术问题联系起来了。人们能够制作或找到这样的装置吗?

在20世纪20年代,那些关心物质波实验验证的物理学家们,说起来实在太幸运了。因为他们在技术上的这一难题已经解决,那是在对伦琴射线的研究中解决的。

说是幸运,其实也是必然。平时说得比较多的是科学的成就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实际上,没有生产的需求,没有技术提供的物质手段,科学也不会发展。

在伦琴射线发现后的十多年间,这种射线到底是不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尚无定论。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von Laue)提议,利用晶体中排列规则的物质微粒作为衍射光栅,来检验伦琴射线的波动性。实验获得了成功,证实伦琴射线就是波长为十分之几纳米的电磁波。

考虑到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伦琴射线的波长具有相近的数量级,1927年戴维孙(C.J.Davisson)和G.P.汤姆孙(G.P.Thomson)分别利用晶体做了电子束衍射的实验,得到了类似图17.3-1的衍射图样,从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他们为此获得了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17.3-1
图17.3-1 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

有趣的是,G.P.汤姆孙的父亲J.J.汤姆孙因发现电子而获诺贝尔奖,他则由于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而获诺贝尔奖。这成了科学史上的佳话而留传。

除了电子以外,后来还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波动性。对于这些粒子,德布罗意给出的ν=和λ=关系同样正确。1929年,德布罗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以学位论文获此殊荣的人。

宏观物体的质量比微观粒子大得多,它们运动时的动量很大,根据(2)式可知,它们对应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就很小。例如,一个质量为0.01 kg,速度为300 m/s的子弹,它的德布罗意波长只有2.2×10-34 m,比宏观物体的尺度小得多,根本无法观察到它的波动性。而一个原来静止的电子,在经过100 V电压加速后,德布罗意波长约为0.12 nm,因此有可能观察到电子的波动性。

科学漫步

显微镜的分辨本领

生物实验室里的显微镜利用可见光工作,是光学显微镜。最好的光学显微镜能够分辨200 nm大小的物体,可以看到最小的细菌。大多数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光学显微镜就无能为力了。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制造更为精良的光学显微镜。那么,它的分辨本领能不能无限提高呢?不能。衍射现象限制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

大家知道,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明显。嗓音的波长在1 m左右,所以我们能够听见墙后面人们的谈话声,这是声音的衍射。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00 nm,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大小比可见光的波长大得多,光的衍射现象不明显,所以我们才说光沿直线传播。但是,显微镜的精度很高,物镜的直径又不大,所以衍射现象不能忽略。由于衍射,被观察物体上的一个光点经过透镜以后不再会聚成一个光点,而形成一个光斑,这样物体的像就模糊了,影响了显微镜的分辨本领。

电子束也是一种波。如果把电子加速,使它的动量很大,它的德布罗意波长会很短,衍射现象的影响就小多了。这样就有可能大大提高分辨能力。这种使用电子束工作的显微镜叫做电子显微镜。肉眼不能看见电子束,可以让电子束打在荧光板上未观察显微图像,不过通常的做法是用感光胶片或光电转换器件代替荧光板,得到微小物体的显微照片。现代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可以达到0.2 nm,能够看到蛋白质分子和金属的晶体结构。

右图是一台电子显微镜。竖直圆筒的上下两端分别装着负极和正极,电压最高可达1 MV。电子在两个电极间加速。由于电压越高电子最终获得的动量越大,它的波长越短,分辨本领也就越强,所以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的大小常用它的加速电压来表示。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问题:从减轻衍射影响这方面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有哪两个途径?电子显微镜采用了哪个途径?如果显微镜用质子流而不是电子流工作,它们加速后的速度相同,哪种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有可能更高?

问题与练习

1.我们根据什么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具有同样的动能时,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哪个大?

3.射击运动员射击时会因为子弹的波动性而“失准”吗?为什么?根据现实情况下子弹质量、速度大小所对应的德布罗意波长来做定性说明。

 

[1] 指19世纪。

文件下载(已下载 279 次)

发布时间:2017/3/17 上午9:06:47  阅读次数:1912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