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更是建立了人们对牛顿物理学的尊敬。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广阔领域,包括天体力学的研究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赞颁道:“如果一定要举出某个人、某一天作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我选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1687年出版的那一天。”

是的,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到天体的运动,从大气的流动到地壳的变动,从拦河筑坝、修建桥梁到设计各种机械,从自行车到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运动,从投出篮球到发射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所有这些都服从经典力学的规律。经典力学在如此广阔的领域里与实际相符合,显示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和经典力学的魅力。

但是,像一切科学一样,经典力学没有也不会穷尽一切真理,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像一切科学理论一样,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曲”。

从低速到高速

上面提到的各种物体的运动,速度都远小于真空中的光速。处理这些运动,经典力学完全适用。20世纪初,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阐述物体在以接近光的速度运动时所遵从的规律,得出了一些不同于经典力学的观念和结论。

例如,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m是不随运动状态改变的,而狭义相对论指出,质量要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即

m=\(\frac{{{m_0}}}{{\sqrt {1 - \frac{{{v^2}}}{{{c^2}}}} }}\)

式中m0是物体静止时的质量,m是物体速度为v时的质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

依上式计算,在低速运动中,如地球以3×104m/s的速度绕太阳公转时,它的质量增大十分微小,可以忽略,经典力学完全适用。但是如果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c,例如速度v=0.8c时,物体的质量约增大到静止质量的1.7倍。这时,经典力学就不适用了。

又如,一条河流中的水以相对于河岸的速度v水岸流动,河中的船以相对于河水的速度v船水顺流而下。在经典力学中,船相对于岸的速度为

v船岸v船水v水岸

经验告诉我们,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仔细一想,这个关系式涉及两个不同的惯性参考系,而速度总是与位移(空间长度)及时间间隔的测量相联系。在牛顿看来,位移的测量、时间的测量都与参考系无关,正是在这种时空观念下,上式才成立。然而,相对论认为,同一过程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在不同参考系中是不同的,因而上式不能成立,经典力学也就不适用了。

科学漫步

时间和空间是什么?

物体运动时它的空间位置在随时间变化,因而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应该对空间(space)和时间(time)有一些认识。

通过生活经验我们体会到,所谓空间就像一个广阔无边又硕大无朋的房间,它是容纳一切物体的“容器”。它给物体提供一个运动的“舞台”,但并不干扰物体的“演出”。也就是说,空间是独立于物体及其运动而存在的。

通过生活经验我们还能体会到,时间像一条看不见的“长河”,均匀地自行流逝着,它计量着物体运动的持续性,而任何物体都影响不了它。也就是说,时间也是独立于物体及其运动而存在的。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这种认识与物理学的伟大奠基者牛顿的看法是一致的。人们对时空的这种认识称为牛顿时空观,也叫经典时空观。

牛顿时空观与我们的经验是那样地吻合,以至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太浅显了,牛顿时空观是天经地义的,而“时空究竟是什么”似乎是一个多余而又天真的问题!

图6.6-0

然而,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时空观念。他指出,在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时,物体的长度即物体占有的空间以及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甚至还有生命过程的持续时间,都与它们的运动状态有关。这样,空间和时间不再与物体及其运动无关而独立存在了。你大概难以想像这是什么样的情景!

然而,物理学的进展表明,一些看似天真的问题,其答案却是惊天动地的。人们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扬弃与修正,推动着物理学研究的深化,扩展着人类的科学视野。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物理学家正在花时间思考和研究时间和空间呢!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逐渐地领悟吧[1]

从宏观到微观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物理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而且发现它们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具有波动性,它们的运动规律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说明。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了,它能够很好地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说,经典力学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说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广泛和深入,而不表示经典力学失去了意义。它只是使人们认识到经典力学有它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

从弱引力到强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解释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并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它首次使地面物体的运动规律与天上星体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把经典力学推上了当时科学的顶峰。

但是,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推算,行星的运动应该是一些椭圆,行星沿着这些椭圆做周期性运动。然而,实际的天文观测告诉我们,行星的轨道并不是严格闭合的,它们的近日点在不断地旋进,如图6.6-1所示。

经典力学可以对此做出一些解释。不过,水星旋进的实际观测值比经典力学的预言值要大。自19世纪以来,这个问题就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但得不到令人满意的解释。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这是一种新的时空与引力的理论。他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水星近日点的旋进应有每百年43″的附加值,同时还预言光线在经过大质量星体附近时,如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发生偏转等现象,这些都被观测证实了。

图6.6-1
图6.6-1 水星的公转轨道在不断旋进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假定一个球形天体的总质量不变,并通过压缩减小它的半径,天体表面上的引力将会增加。半径减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引力增到原来的四倍。这就是常说的“平方反比”规律。爱因斯坦引力理论表明,这个力实际上增加得更快些。天体的半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

在太阳或者行星的引力场中,由爱因斯坦或牛顿的理论得出的引力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宇宙中有一些天体,例如白矮星,它们的质量接近太阳,半径却与地球差不多,因此密度密度高达108~1010kg/m3,中子星的密度更达1016~1019kg/m3。这些天体表面的引力比我们常见的引力强得多,牛顿的引力理论已经不适用了。

冬季的夜晚,北半球的人们可以看到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1844年,德国天文学家F.W.贝塞尔根据天狼星移动的波浪形轨迹,推测有一颗看不见的伴星在围绕天狼星运动。后来的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想。伴星很暗,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5倍,半径为太阳半径的的0.0073倍,密度达3.8×109kg/m3。这是最早发现的白矮星。

对于这样的科学发展过程,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曾诙谐地说:“科学总是从正确走向错误。”这种调侃对于人类的以识过程不失为一种幽默的表述。

然而,历史上的科学成就不会被新的科学成就所否定,而是作为某些条件下的局部情形,被包括在新的科学成就之中。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c时,相对论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的结论没有区别;当另一个重要常数即“普朗克常量”可以忽略不计时,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结论没有区别。相对论与量子力学都没有否定过去的科学,而只认为过去的科学是自己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哪一种更广泛理论的特殊情形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光速c=3×108m/s

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科学足迹

牛顿的科学生涯

牛顿(Issac Newton,1643-1727)——伟大的科学家,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1643年1月4日[2]诞生在英格兰的林肯郡。他少年时代喜欢摆弄机械,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用以观看日影的移动,从而得知时刻。12岁进中学,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喜欢沉思,爱做小实验,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他还分门别类地记读书心得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发明。他的中学校长和他的舅父独具慧眼,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于1661年进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获得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伦敦鼠疫流行,学校停课,牛顿回到故乡。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培养和熏陶,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就在躲避鼠疫这两年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思潮奔腾,思考了前人从未想过的问题,创建了惊人的业绩。

1665年初,他创立了级数近似法和把任何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方法。同年11月,创立了微分学。次年1月,牛顿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积分学。这一年内,牛顿还开始研究重力问题,并把重力与月球的运动、行星的运动联系起来考虑。他从开普勒定律出发,通过数学推导发现:使行星保持在它们轨道上的力,必定与行星到转动中心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由此可见,牛顿一生中最重大的科学思想,是在他二十多岁时思想敏锐的短短两年期间孕育、萌发和形成的。

牛顿于1684年8~10月先后写了《论运动》《论物体在均匀介质中的运动》,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704年出版了《光学》。他在1727年去世前,说了一段有名的话:“如果我所见到的比笛卡儿要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所指的巨人及其成就,包括欧几里得的数学、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的运动理论和突验结果,还包括惯性概念、笛卡儿的动量守恒、惠更斯的向心力,等等。在科学方法上,他以培根的实验归纳方法为基础,又吸收了笛卡儿的数学演绎体系,形成了以下比较全面的科学方法。

(1)重视实验,从归纳入手。这是牛顿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他曾说过:“为了决定什么是真理而去对可以解释现象的各种说法加以推敲,这种做法我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探求事物属性的准确方法是从实践中把它们推导出来。”牛顿本人在实验上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和娴熟的技巧,在《原理》一书中他描述了大量实验。

(2)为了使归纳成功,不仅需要可靠的资料与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清晰的逻辑头脑。首先要善于从众多的事实中挑选出几个最基本的要素,形成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石找出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得出结论。牛顿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方法的奥秘时说,要“不断地对事物深思”。

伽利略和笛卡儿、惠更斯等已经用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等一系列科学概念代替了古希腊人模糊不清的自然哲学概念;牛顿的功绩是,在把它们系统化的同时贡献出两个关键性的概念:“力”和“质量”。他把质量与重量区别开来,并把质量分别与惯性和引力相联系。牛顿综合了天体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形成了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科学体系。

(3)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只有通过数学才能归纳为能够测量、应用和检验的公式和定律。牛顿的数学才能帮助他解决了旁人解不开的难题。他把上述基本概念定义为严格的物理量,并且创造出新的数学工具来研究变量与时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此外,牛顿勤奋学习的精神,积极思索、耐心试验,以及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集中思考某一问题等优秀品质,也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内在因素。

牛顿还有一句名言:“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地为比别人找到一块更光滑、更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感到高兴,而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谜。”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窥见他那博大深邃的精神境界。

当然,并非他做的每件事都值得尊重。他有许多年陷入炼金术及其他神秘探索,也很难包容持不同意见的人。他犯过的错误和性格上的弱点也许比人们知道的更多,但他仍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巨人。

1727年3月31日凌晨一点多,牛顿在睡梦中溘然长逝,终年84岁。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那是英国人安葬英雄的地方。

问题与练习

1.有些情况下,经典力学的结论会与事实有很大的偏差,以至于不再适用。请说出哪些情况下经典力学显现了这样的局限性。

2.根据狭义相对论,当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它的质量m大于静止时的质量m0,两者得关系为m=\(\frac{{{m_0}}}{{\sqrt {1 - \frac{{{v^2}}}{{{c^2}}}} }}\)。处理问题时若仍然使用m0的数值,便会发生一定的误差。问:当物体的速度v达到多大时,m相对m0才会有1%的误差?


[1] 《物理选修3-4》将对上面提到的问题做些稍微深入的讨论。

[2] 即英国旧历1642年12月25日。

文件下载(已下载 293 次)

发布时间:2016/12/31 下午3:48:30  阅读次数:2465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