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研究了行星运动的轨道、周期和运动速率,回答了行星怎样运动的问题,然而为什么行星没有按照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却围绕太阳旋转呢?十七世纪科学家们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胡克等人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并且猜想到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胡克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证明这个猜想。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牛顿。牛顿也认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原因,并且运用开普勒定律和自己的力学成就,从理论上证明了引力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下面我们来看看牛顿是怎样证明的。

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但是这些椭圆都跟圆近似,为了使问题简化,可以认为行星都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就是行星受到的向心力。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轨道半径是R,公转周期是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引力F应该满足下面的关系:

\[F = m{a_n} = m{\omega ^2}R = \frac{{4{\pi ^2}Rm}}{{{T^2}}}\]

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将T2=\(\frac{{{R^3}}}{{{T^2}}}\)代入上式,得

\[F = \frac{{4{\pi ^2}km}}{{{R^2}}}\]

这表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跟行星与太阳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即

\[F \propto \frac{1}{{{R^2}}}\]

上面的推证不但表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它们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还表明这个引力还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牛顿再进一步证明了,这个引力还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引力跟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的乘积Mm成正比,把这个结果和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

\[F \propto \frac{{Mm}}{{{R^2}}}\]

也可以写做

\[F = G\frac{{Mm}}{{{R^2}}}\]

式中的G是个比例恒量。

牛顿还研究了卫星绕行星运动的规律,得出结论:行星和卫星之间的引力跟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即行星和卫星之间的引力也是跟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牛顿还设想,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和地球作用于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可能也是同一种性质的力,都是来自地球的引力。他经过计算,证明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是地面上重力加速度的1/3600,而月心和地心间的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倍,这说明地球的引力是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从而证实了重力与天体之间的引力的确是同一性质的力。

上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行星对卫星的引力,以及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遵循同样的规律,是同一种性质的力。于是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在1687年正式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F = G\frac{{{m_1}{m_2}}}{{{r^2}}}\]

万有引力定律中两个物体的距离,对于相距很选可以看作是质点的物体,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就是指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方面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它揭示了自然界物体间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作用的规律,它把地球上的力学推广到天体上去,创立了将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的理论,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在牛顿以前,人们认为天体的运动是神秘的,隐藏着不可认识的规律。牛顿的发现,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建立了信心,相信天地间的事物和支配宇宙的自然规律都是可以认识的。

文件下载(已下载 117 次)

发布时间:2015/7/16 下午1:48:42  阅读次数:1035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