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硅谷热

“硅谷热“好,就怕发高烧。

硅谷是美国旧金山市郊高科技产业集中地区之统称,其中大部分与电子业或电脑业有关,两者的产品都包含由硅片制成的集成电路,这就是硅谷名称的由来。电脑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兴起,使硅谷创造出巨额财富,成为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火车头。

硅谷成功的影响超越了国界,全世界许多国家群起仿效。中国也不例外,据说全国至少有六个地方宣布要建立硅谷,想跟进行者数以十计,形成了硅谷热。学习硅谷的创业精神,提倡科技创新,开拓知识经济,这是大好事。但福兮祸所伏,万事都有两面性,在硅谷热持续升温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学习硅谷首先要真正理解硅谷成功的要素,可概括为:人才、创新及风险资本,三者缺一不可。

高科技创业首重人才,硅谷附近有两所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两所大学人才辈出,硅谷就是由此孕育出来的。例如,对硅谷之建立功不可没的惠普公司,就是由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所创建,惠普至今仍为美国电脑之巨擘。

硅谷能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界脱颖而出,靠的是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硅谷中不少成功着都是靠一个人有一个创意,在自家车库中苦干起家的。如今电脑业的产品周期是六个月,新兴的网络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这与旧经济的老工业靠一个产品“吃”几十年根本不同。创新是高科技的灵魂,是硅谷成功最基本的要素。

有了人才和创新,没有资本创业也是枉然,硅谷公司的创业资金几乎全靠风险资本。高科技企业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但失败的风险也很大。于是风险资本应运而生。投资策略是“以十博一”——投资十家公司,九家倒闭了不要紧,只要有一家成功,就有上百倍的回报,所以结果是“以一博十”。拥有大量的风险资本是美国的特色,不仅哺育了硅谷,而且是美国在高科技市场竞争中胜过欧洲及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

热中于建立硅谷者要三思而行,想一想:是否具备人才、创新、风险资本三要素?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尽管世界各地群起效尤,至今尚未出现第二个硅谷!可见具备三要素并非易事。

硅谷的成功有其特色,想学硅谷者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依样画葫芦。道理很简单:依样画葫芦首先就违反了创新,与硅谷精神背道而驰焉能成功?其实硅谷本身也在嬗变,硅谷早期是靠硬件起家的,后来随着电脑的发展,逐渐转向软件,如今更是网络技术一枝独秀。软件和网络与硅片并不直接搭界,在这个意义上说,硅谷已非硅了。由此可见,对硅谷亦步亦趋者,难免成为东施效颦。

钟灵毓秀因缘际会,硅谷是自然产生的,美国政府几乎没有插手,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对高科技创业而言,政府的职责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除了在培养人才、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公平竞争等方面便商利民之外,一般不要介入操作。创新的高科技企业不是靠政府计划出来的,因为谁也无法计划出创造性!

“你这是在泼冷水!”对硅谷热当然不能泼冷水。但我担心的是硅谷热不断升温,加上传统的“一窝蜂”,可能会演变成“硅谷发烧”——人家一哄而起,然后一哄而散。如果是这样,在发烧的额头上泼一点冷水,未尝不是好事。再说,在创业之始提些问题,三思而行,有什么不好?

学习硅谷重要的是学习其创业精神及成功三要素,而不必拘泥于其具体内容。印度学习硅谷就是根据自身条件着重发展电脑软件,他们看准了美国软件人才奇缺,就利用印度人工便宜数学基础好的特点,集中力量建立软件基地,虽然不能与硅谷相比,但也已初具规模。

中国该怎么办?这是应当深思熟虑的。硅谷是赚钱的机器,1999年平均每个月创造出五千名新的百万富翁。有钱当然很好,但也衍生出不少问题:一是“硅谷居,大不易。”平均房价高达38万美元,中产阶级一房难求,年薪5万美元的“低薪”者连一个统间也租不起,只好睡住拖车中,或住在两小时车程以外,每天化4小时通勤。硅谷昂贵的生活费用,造成了教师、护士和和警察等服务人员奇缺,居民生活质量下降。问题之二是商业道德败坏,为击败对手不择手段:在对手公司中派坐探者有之,利用招聘面谈刺探对手机密者有之,雇人在对手垃圾箱中“觅宝”者有之,许以高薪厚利将对手技术骨干一锅端者有之,专业人员在“跳槽”时带走原雇主机密者有之……问题之三是年轻人急功近利。不少硅谷年轻专业人员的个人目标是30岁前当上高级主管,40岁前以千万或亿万富翁退休。高目标本身并无不当,问题是只想幸进妄取而损人利己。这些弊病一言以敝之:皆因缺乏人文素养,使人成了高科技经济动物。学习硅谷应择善而从,尽量避免这些弊病。我国有注重人文的悠久传统,能否将之与高科技相结合走出条以人为本的创新之路来?注重内涵的网络之兴起,为此提供了契机。有识之士大显身手,此其时矣。

美国有个硅谷,我国为什么不可以有自己的充满新时代精神的“绿谷”和“桃花源”?

文件下载(已下载 355 次)

发布时间:2015/5/8 下午7:27:45  阅读次数:3499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