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一窝蜂”
蜜蜂很聪明,会根据日影判别方向;“一窝蜂”者懒于思考,因而迷失方向。
我国过去在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工作中,“一窝蜂”的现象相当严重。看见什么东西热门,大家争先恐后一拥而上,结果往往是过不了多久,除了少数以外,大多数以失败告终。而且这种现象一再重复,造成大量的浪费。
前几年盛行的“气功热”就是一个例子。气功本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项宝贵遗产,能养精聚气,保健强身,对某些疾病确有疗效。如能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其机理,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功能和疗效,进一步发现新的应用领域,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料一经提倡就一哄而起,更严重的是由于有些人急功近利,逐渐偏离了原来的科学研究目标,从气功演变到“特异功能”。再加上少数别有用心者的误导,以致走火入魔,个别的竟变成类似于江湖术士的骗人把戏,结果是使一个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蜕化为争论不休的闹剧。其实最初提倡研究气功者原是一片好心,本意在弘扬祖国文化,发掘人体之潜能,探索生理学及医学之未知境界。这些都是科学的本份,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问题出在低估了“一窝蜂”之习惯势力,未能有效地加以防止,以致一发而不可收拾。参加者除那些严肃的科学工作者外,还有大批盲目追随者,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给投机取巧者以可趁之机。我真为那些勤勤恳恳地从事气功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抱屈,他们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探讨人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研究气功理论及其临床疗效,利用红外线、微波等手段观测分析“外功”的机理……可惜的是他们的这些努力被淹没在那些非科学的喧嚣噪声中。“一窝蜂”的结果不仅没有帮助,反倒是害了气功,这一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其他科学研究中的“一窝蜂”现象虽然没有“气功热”那样极端,但也以各种形式多次出现,为害匪浅。
在经济建设工作中也同样存在“一窝蜂”现象,而且其危害更大。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扩大家用电器生产,从国外适当地引进一些先进的生产线是合理的。但一旦发现有利可图,全国各地就群起仿效。结果是有些人不顾条件,不作可行性研究,不作市场调查,甚至不管没备好坏,“一窝蜂”地盲目引进,造成大量重复,因此而浪费的外汇数以亿计。
“科教兴目”提出以后,科学研究被提到空前的重要地位,经赞也大幅度增加,科学家热情高涨,积极寻找研究课题,形势令人振奋。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还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防止重犯“一窝蜂”的毛病。根据过去多次的经验,这恐怕不是杞人忧天。
问题是为什么“一窝蜂”的毛病一再重复、屡禁不止?值得寻根究底找出病源,为此不妨揣摩一下“一窝蜂”跟进者的心态。
一种可能是想赶热门,唯恐落在人后。赶热门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要看条件,要有自知之明。我常对朋友们说:“要赶热门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中的一个:一是你看得比别人早;二是你本事比别人大。如果以上两个条件你连一个也不具备,还是不要赶热门为好,否则难免败下阵来。”道理很简单:热门的东西大家争着做,竞争必定很激烈,如果你既不占先机又无本事,凭什么取胜呢?
一种可能是由于长期养成了不动脑筋的习惯,没有主见,老是跟别人跑。这恐怕是造成“一窝蜂”的主要原因。能自己独立思考的人,一般不会盲从,美国人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学习。刚到美国时,我专程去哥伦比亚大学拜访著名物理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她知道我来自浙江大学,感到分外亲切,因为她早年曾在浙江大学短期任教。她说:“中国学生有很多优点,刻苦耐劳,勤备好学。但美国学生也有他们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接下来她举了一个例子说:“中国学生放学回家,父母亲问:‘你这次得了几个A(满分)?’美国学生放学回家,父母亲问:‘你这次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这一席谈使我深受启发,感到这反映了深刻的教育思想问题。
我们中国教育小孩往往强调听话,能听父母的话,服从老师的就是乖孩子、好学生。殊不知这样有意无意间就抑制了小孩的独立思考,使之养成依赖的习惯。美国对小孩从小就培养其独立自主精神,对父母也不盲从。在课堂上有疑问或不同意见,勇于提问,甚至和老师争辩。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比较能独立思考,凡事有自己的主见,“一窝蜂”跟着别人跑当然就少了。
所以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一窝蜂”的问题,还需要从教育入手。归根到底,是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值的我们认真思考。
文件下载(已下载 400 次)发布时间:2015/5/4 下午9:19:17 阅读次数: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