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干模子”及其他

老师的任务是开启学生的心灵。

美国教育界有一种说法:“教育不是饼干模子(cookie cutter)。”意思是教育学生不能像做饼干那样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我国也有类似的说法——一因材施教。说的是学生的素质各不相同,要区别对待。人的思想是宇宙万物中差异性最大的——谁见过想法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育的目的不是消灭这种差异性,而是因势利导,将之培育成对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

“饼干模子”使我联想起“样板戏”。就艺术论艺术,样板戏也并非一无可取。但毛病出在“样板”二字,这是工业用语,意为一切产品以此为准,丝毫不容偏离。十年中只允许看八个样板戏,再好也会倒胃口。更严重的是唯我独尊,扼杀了所有非样板文化艺术的生机,于是神州大地成了沙漠。我们应该记取这个惨痛的教训。

我国教育界长期流传一种说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对匡正教育思想确实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主要是强调了思想教育,纠正了”只教书不教人”的错误倾向,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工程师”这种说法也是工业用语,难免使人联想到设计和制造产品。如果这样理解:教师是工程师,学生就成了产品,和“饼干模子”就相去不远了。所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也有其负面效应,容易被理解为按统一的规格制造产品。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意在强调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产品,“灵魂”决不能被设计成千篇一律。

在工业化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泛工业化倾向,什么都用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统一规格方式来处理,这种倾向也反映在文化教育界,不妨略举数端:为学生和学校定下单一的定量指标——分数线和升学率,而且死扣硬套,分分计较,我就不明白:高考成绩399分和400分究竟有什么差别?却可能就此决定一位考生的命运。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都知道,毕业生出去以后作出重大成就的佼佼者,多半并非在校时的高分学生,这说明唯分数的评判标准存在严重问题。一位亲戚告诉我,他读小学的女儿采用自己的方法做算术题,虽然答案正确却被老师扣分,理由是:没有采用所教的统一方法。我说:“她应该被加分,那位老师应该被扣分!”教授和研究人员的聘用和升迁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形成以量取胜,造就了许多制造论文的机器。我们招聘研究员时,收到的青年博士应聘者的履历往往附有七八十篇论文目录。我曾开玩笑说:“年纪轻轻就就发表了这么多论文,真了不起!使爱因斯坦誉满天下名垂千秋的只是五篇论文。如爱翁生于今日,难免在这样的就业市场中向隅。”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始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车”,创办人亨利•福特认为要使大众能拥有汽车就必须降低价格,办法是实行装配线式的大生产,其必要条件是零件必须按严格的统一规格制造以便于互换。早期的T-型车连颜色都一律黑色,亨利•幅特有一句名言“只要是黑色的,你要什么颜色都行。”以美式幽默形象地点明了装配线式大生产的灵魂——统一规格。

如今世界已进入后工业化信息时代,工业界也不全是过去那样按照单一模子或样板进行的统一规格的大生产了。电脑的广泛应用使得“量身定做”的产品成为可能。即使汽车生产也是灵活多样了,在同一条生产线上不仅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定做,而且可以同时装配不同式样的轿车和箱型车。

生活在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时代,如果我们还拘泥于早期工业化大生产千篇一律的思想方式,岂不是太落后于时代了吗?

就教育而言,与其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如说是“思想苗圃中的园丁”。工程师手中的产品是死物,园丁手中的幼苗是活物;工程师是按照标准来设计,园丁是根据幼苗的天性来培育;工程师的目的是制造统一规格的产品;园丁的目的是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你选择哪一种呢?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继承,更重要的还在于创造。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希望子孙后代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饼干模子”和“样板”式的教育扼杀创造性,根本无法适应这种要求。

新世纪对我国是挑战也是机遇。全球化的知识经济使得世界加速向两极分化——拥有新知识善于创造者将以压倒优势独霸全球市场,而缺乏知识只会摹仿这难免沦为廉价劳动力。我国即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严峻的竞争迫在眉睫,我们应有一种紧迫感。创新!创新!再创新!关键在思想,起点在教育。我们必须摈弃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思想、方法及措施。这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前途,而且事关我们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个问题上踟蹰不前,将成为中毕民族的千古罪人!

文件下载(已下载 356 次)

发布时间:2015/4/28 19:41:29  阅读次数:2341

2006 - 2024,推荐分辨率1024*768以上,推荐浏览器Chrome、Edge等现代浏览器,截止2021年12月5日的访问次数:1872万9823 站长邮箱

沪ICP备1803724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