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虚拟世界的“核事故”
选自《电脑报》2013年第15期
1995年8月24日,Windows95正式发售。从凌晨开始,全球各大城市的卖场前排起了长龙,到处响彻着滚石乐队的《Start Me Up》——与主题相得益彰,这是微软史无前例的大型营销活动,共投入了3亿美元;而世界各地涌现的狂热景象就像是今天的果粉们彻夜等待苹果新手机一样。
梦想的破灭
Windows95是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历史上第一次个人电脑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独立了出来,多任务、简单、易用,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就连脱口秀主持人都能学会。”
这款划时代的操作系统大获成功,仅在四天之内,就卖出了一百万份。微软公司的工程师们自信满满地宣称,由于Windows 95在设计中特别考虑了安全,因此不必担心病毒。他们说,没有人——没有任何个人和团体——能够攻破这种操作系统;过去在DOS上肆虐已久的病毒终于可以消失了。
不到六个月之后,澳大利亚的黑客组织VLAD就发布了Boza病毒,打破了“无病毒”的传说。很显然微软的声明激起了黑客们的反弹,而聪明人并不全部聚集在西雅图。Boza病毒在每月的30日发作,但是只是显示一段文字说明;它的作者们也许只是单纯地看微软的大话不顺眼。
还好,人们很快就习惯了Windows95上的病毒,把它当作无可奈何又无法避免的副作用。但是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病毒能够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还有一些设计漏洞会雪上加霜:在微软Offlce办公套件中的“宏”功能,本意是帮助用户完成一些可以自动化的工作,但是却成了简便而强大的病毒编写工具,并且可以藏在Office模板里四处散播;而当病毒与电子邮件结合起来的时候,造成的损失会更惊人。在上世纪最后十年里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名字:“梅丽莎”“爱虫”“红色代码”“SQL监狱”“冲击波”“震荡波”,每个背后都有血泪斑斑的故事。
不过,这些病毒虽然凶恶,但还没到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程度。
失控的旅程
1999年4月26日,一种全新的病毒大规模爆发。这种病毒有两种攻击方式:首先,会把磁盘开头的1024K字节全部重写成0,把磁盘分区表全都抹掉,撕掉硬盘这本大书的目录;其次,会提升主板电压,把BIOS全部搞乱。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计算机运行操作系统之前的工序都在其中:检查硬件、载入操作系统、装载其他软件。它是启动计算机这一复杂的连锁反应的最开始的引线,而这种病毒能把它浇灭。幸好,只有特定型号的BIOS才会受到这种病毒的影响;但是即使如此,仅仅在两次大规模发作之后,这种病毒就影响了六千万台电脑,据传造成的损失高达十亿美元。
这就是CIH,它是一个缩写,来自作者的名字:陈盈豪。就在病毒爆发后4天,台北刑事局的警察就找到了正在服兵役的陈盈豪,而后者一听到这个消息,几乎马上就瘫掉了。
当时陈盈豪的表现不禁让人为他担心。在警局门口看到记者们的长枪短炮,他差点休克过去;直到警方给他看了一封来自仰慕他的学妹的来信时,这个无心破坏王的脸上才重新有了点血色。
事实上,虽然CIH病毒因为在4月26日发作因此也被叫做“切尔诺贝利”——玩过《使命召唤:现代战争》的人应该会记得它——病毒,但是陈盈豪的出发点和那个失控并被抛弃的核电站并没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些相似之处,但也仅此而已:都曾经建好又被抛弃;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及都在4月26日发难。
回到1998年,当时还在台湾大同工学院资讯工程系(大陆一般称为“信息工程系”)读大四的陈盈豪,因为不满杂志上杀毒软件吹嘘的“99%防病毒”,动了杀杀杀毒软件威风的念头。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开发了几个版本,本来打算只是在学校里炫耀一下,但是病毒却流传了出去。都怪他的病毒写得太好,以至于在经过近一年的潜伏之后,终于一呜惊人。
在淡江大学一名同行的帮助下,陈盈豪在警局里迅速写出了杀灭CIH病毒的程序,以此亡羊补牢。这次事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一度需要看精神科医生。
不过还好,一切都会过去。现在的陈盈豪,是技嘉科技集团下属集嘉通讯的主任开发工程师,主攻手机Linux操作系统。有空的时候他也会在安卓机上开发个小游戏之类,还更是开始迷上了户外——2012年用55天时间徒步环游了台湾岛一周,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了所有的行程。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再重蹈我年少时的宅男生活。”这个把前半生几乎全投入到计算机的家伙说。这种说法我们总是会听到:只有自己犯下的错,才会记忆最深刻。
下期预告: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互联网服务,源于当年两个年轻人的灵机一动。这个故事有几个关键词:斯坦福、博士生、1996年。
文件下载(已下载 429 次)发布时间:2014/3/11 下午5:26:27 阅读次数: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