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A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教学建议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因,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探究“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2.通过对向心力的实验探究,进一步感受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的过程,认识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

3.通过对向心力来源的分析,体验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熟悉和了解向心力公式和向心加速度公式,本节难点是理解质点所受向心力仅改变质点运动方向,不改变质点运动快慢,向心加速度是反映运动方向变化快慢和变化方向的物理量。

(三)教学建议

本节用链球自述的方式指出使物体做圆周运动必须有作用力,然后又用杂技节目“水流星”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大家谈”和“自主活动”初步建立向心力概念。为了得出向心力公式,课本用了DIS实验探究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得出结论后再要求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自主导出向心加速度公式。这样处理使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建立具有生活基础和实验基础,而且学生对向心力还有亲身体验,接下来的示例是完成基本运算训练。

1.关于创设情景的建议

创设情景时,可介绍链球运动的世界记录,同学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吃惊,然后再介绍投链球的过程,很自然引入向心力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体验向心力的存在,除了“水流星”以外,还可用细绳拴住小球,当小球绕手指做圆周运动时,手指会感受到必须对小球施加向心力。

2.关于课本第51页“自主活动”中“水流星”实验的建议

该实验要求学生体会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要使罐中的水不流出来,必须使罐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这时手必须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就是向心力,本实验只要求体验,不必对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做详尽分析。

3.关于向心力的教学建议

要注意使学生正确理解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仅是一个以效果命名的力,它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分力;可以由一个物体产生,也可以由几个物体共同产生,但向心力始终指向圆心,永远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对向心力的计算只限于一个力作用于物体的情况,自主活动中要求学生找向心力来源,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向心力是真实存在的力。

4.关于向心力探究实验的教学建议

该实验是一个演示实验,建议先发动学生进行猜想,然后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逐个得出向心力与物体质量、角速度、线速度、圆周半径的关系。由于实验内容较多,建议用2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5.关于课本第52页“自主活动”中推出向心加速度公式的说明

通过实验得出向心力公式后,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方便地得出向心加速度公式,在自主活动中可巩固复习牛顿定律,培养学生的推演能力。

6.关于课本第52页“拓展联想”的教学建议

该部分内容拓展到任意曲线运动,可根据学生程度和课时情况灵活选用,选用的目的不是扩大知识面,而是加深对圆周运动的理解,因为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就是法向力。

(四)作业说明

本节共有15道练习题,建议第1、2、5题在课内完成,14、15题不要求全体学生完成。

参考答案

A组

1.D

2.D

3.1.25m/s2,750N

4.3∶4,4∶3,4∶9

5.条件不明确,不能下结论。当ω不变时,a与r成正比,当v不变时,a与r成反比

6.不变,变大,变大,变大

7.1∶3

8.线长易断,因为F=mω2r,当转速相同时,F与r成正比,线越长小球所需向心力越大,钉子离重物近,细线易断,因为速率不变时,由F=mv2/r ,F与r成反比,距离越近,细线承受的向心力越大

B组

9.D

10.BCD

11.AD

12.πr/3v

13.1.2πs

14.ω<g2arccos(aL)L2a24ω>g2[arccos(aL)+2π]L2a24

15.体现极限思想

文件下载(已下载 200 次)

发布时间:2014/1/2 上午7:30:11  阅读次数:1850

2006 - 2025,推荐分辨率 1024*768 以上,推荐浏览器 Chrome、Edge 等现代浏览器,截止 2021 年 12 月 5 日的访问次数:1872 万 9823 站长邮箱

沪 ICP 备 18037240 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865 号